<p class="ql-block"> 屿北古村,看似永嘉众多古村落中的一个,却如同一本好书,让人一翻再翻,越品越有味,越品越喜欢。给它一个“古村”标签,远远不够阐述……这里是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避世之所,这里有最牛气的乡村教育,出过多名状元、进士,这里有最艺术和玄妙的乡村布局和建筑。</p><p class="ql-block"> 走进屿北古村,你能感受到时光在慢慢流淌,阳光和迷雾照在石头墙上穿透时间的维度,这一片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都在默默述说着千年的故亊。</p> <p class="ql-block"> 据村中宗谱记载,屿北村始建于唐代中叶,原为徐姓聚居之地。北宋时期,徐公仪入赘柯门,迁居枫林。到南宋初期,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其弟江应龙为避北兵之乱,“一薰一莸,香覆抵温”。因见永嘉弧田(今岩坦)“青山重叠如屏障,绿水环绕似城池,素无兵燹扰至境,民康物阜安乐庄”,便从江西玉山迁来隐居于此,遂为屿北汪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汪氏隐居屿北之后,奉行“耕以致富,读以荣身”的族规,一方面身体力行,躬耕农业,另一方面,不废学业,课子孙读书,将这个小村庄打造成了风水和读书的典范村落。汪应辰、汪应龙兄弟及其儿子“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素有远名。村里先后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和庠生,耕读之风,蔚为习俗。可以想象,在美丽的楠溪江上源,曾经是一片贫瘠,一代代的朗朗读书声和一辈子的辛苦劳作,在桑田阡陌上传承造就了流动的,不同年代的屿北村。</p> <p class="ql-block"> 汪氏一脉在屿北的文化延续,也让屿北民居建筑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屿北村四周五山环绕,形似莲花瓣,村落聚集中心状如“莲花心”,古井点缀其间,颇似“莲子”。村里的老人说,屿北村落的莲花布局象征的是对后世子孙人格的警示,希望他们“出官则清正,出仕则清高”。</p><p class="ql-block"> 尽管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但这个偏居永嘉一隅的古老村落,并沒有受到外界太多打扰。直到现在,大部分院落都还维持着明清时期的原貌,村中大部分居民仍以劈柴、种地、喂鸡、酿酒为生,延续着古村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行走在村子里,看着己经衰老垂败的老宅,写滿了祖辈留下的生活印迹,记录着家族的荣耀和衰落,带给人的不只是历史的沧桑感,还有岁月更迭之后人们对旧时光和乡音的缅怀。屿北古村大部分院落都还维持着明清时期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屿北古村实施的保护措施主要是文物建筑地保护模式,即最全面地保护建筑本身具有的历史、社会、艺术价值,保护乡土建筑遗产的原真性以及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我去的时侯,看见好几幢老建筑在维修,得益于到位的保护,目前屿北完整保存了45座四合院,其中11处省级文保单位。屿北村也因此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古村落”等国家级名片。但仅管如此,老村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当地游客承载量有限,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古村的开发,与周边旅游景点也难以形成聚合效应,最后陷入维修——衰败——维修的“怪圈”,留不下来人。像这样的老房子,老人住久了倒是习惯,但是年轻人受不了,根本待不住。如今,留守在古村的只剩下一些老人,当古村最后留守的老人先后离世,屿北村就将面临人去楼空的命运,这也是全国大多数古村落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屿北村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瓯北县委的主要驻地,1945年先后五次击退顽军的反扑和围剿,英雄的屿北人民为革命亊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屿北古村,依稀可寻觅那个年代的气息。在屿北武装起义纪念碑前,我脱帽肃然起敬,致敬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英雄牺牲的英烈。</p> <p class="ql-block">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放在屿北村也是说的通的。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护寨河水潺潺而动,青石墙外青山白云,墙内村庄青瓦,邻里抵屋而卧,鸡犬相闻,这是属于屿北的千年记忆。我走在卵石小径,一汪开滿莲花的护城池,一棵树龄达800余年的银杏树,数十棵参天古松站立在荷花池前的风水岗上,还有那些古墙断骸上顽强生长的野草,大自然的美在古村里四季流转着。我走在村中,不断的去寻觅岁月流逝的痕迹,用手触摸木雕的纹路,用脚步丈量村落的步局,用照片记录阳光投下的影子……用心感受那一幕幕逝去的故亊,这也是我从上海到屿北游走古村最感性的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