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游

雨林

<p class="ql-block">  汾河之岸的滨河东路,道路宽阔,绿树成荫。左边不远处是绵延三十多公里的汾河景观绿廊,右侧成片的树木,枝叶茂盛,在这片绿色的林海中,夏日的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洒落在平整的道路上,站台上的834路公交,车门缓缓关上,车即将起动,向着城北驶去。</p> <p class="ql-block">  汽车行驶大约二十来分钟,来到了中北大学公交站,前面就是山西省著名的中北大学大门,中北大学在省外默默无闻,一度让人们都认为是一所民办学校,但要提起它曾经的校名,“兰村机校”这个校名(因校址位于上兰村旁边,行业中便称它为兰村机校)在全国的兵工行业确是如雷贯耳,追溯它的历史,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所兵工学校。</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我八路军在与日寇的作战中深感武器的缺乏,于是在太行山区组建了多所兵工厂,随后也组建了一个兵工学校。学校发展跌宕起伏,经历三起三落,它如一只不死的凤凰,在烈火与血泪中重生,在暴风骤雨中振翅飞翔。1941年学校成立,但在两年后因战争环境残酷,学校被迫撤销。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在山西长治又建立一所兵工学校,不幸的是仅仅不到一年因种种原因而撤销。太原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接管了阎锡山的工厂及其他设置,位于上兰村旁边的阎的档案库也被接管(有不少人很纳闷,为什学校要建在远离市区的大山旁边,主要是利用了阎锡山的档案库房),1951年,为了培训我兵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在此地又建成培训基地,后改成培养技术专业人员的学校。学校经历多次改名,但在兵工系统中,人们还是习惯称呼它为兰村机校。</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开始了,学校里两派兴起,校内混乱,不少的试验设备遭破坏,学校也停止了招生。1970年学校停办改成工厂,代号是“5418”(复校后,代号留给了校办工厂),厂名“红旗光学仪器厂”。在其期间,一些教师调走。1978年撤厂复校,当时因学校地处远郊,远离城区,校员工生活不便,校领导想把学校迁到生活环境较好的地区,首选地址是秦皇岛,不奈囊中羞涩,后又想搬迁到胜利桥西,也是因为银两不足,只能望天兴叹,留在本地慢慢发展。</p> <p class="ql-block">中北大学门口西侧有一条“烈石路”,道路不长,大约长500米左右,路的右边有座窦大夫古祠。古祠背靠二龙山,左傍是晋阳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祠庙因临烈石旁边,又称烈石神祠。祠前是一座古乐楼,过了乐楼就是从峡谷出山口奔涌而出的汾河。窦大夫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犫的祠庙,窦犫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一带,曾在狼孟(阳曲黄寨)开渠兴利而得到后人的纪念所建祠庙。碑记载宋·元丰八年六月祠被汾河发水淹没后北移重建,建时,宋神宗封窦犫为英济侯,故祠又名英济祠。</p> <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创建年代不详,唐代诗人李频《游烈石》诗中“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犫遗像在山峦”的诗句,证明祠庙在唐代已存在。</p> <p class="ql-block"> 从烈石崖缝涌出来的寒泉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断流,烈石依旧,寒泉断流,现如今已是一潭死水。听说正在做一个赝品,计划从汾河抽水让寒泉续流,重显当年泉清池碧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传说祠中也有八景,“明三暗五”、“窑洞出檐”、“神龛梧桐”、“鼓楼石柱”、“鱼台沙座”、“二郎手印”、“离祠红马”、“透玲石碑”。现存有四个半景。</p> <p class="ql-block">  祠山门处原有二郎神的红、白两匹座骑,一天半夜,红马偷偷溜出山门,马蹄声惊醒住在厢房的二郎神,二郎神急忙起身追赶红马,慌忙之中被门槛绊倒,右手扶地留下一只手印,红马趁机逃走,至今不知去向。从此二郎神只能骑着银合马(白马)游走四方。</p> <p class="ql-block"> 献殿正上方高悬“泽被苍生”牌匾,献殿有四根圆木立柱,立柱上刻有两道凹槽,问其工作人员也不知何用。献殿外施双昂斗拱,内饰八角藻井。造型巍峨壮观,飞檐翘角,犹如大鹏展翅。藻井上方四面各有一座神龛,“神龛梧桐”,梧桐神木原在窦犫右侧,凡用手摸过的人,一年内消灾免难,无病无痛。现如今只有神龛尚存,梧桐神木未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 从正殿建筑外看是三间结构,进入殿内则为五间布局。这就是八景之一的“三明五暗”独有特色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左钟右鼓,位于右侧的鼓楼,楼柱是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这就是“鼓楼石柱”一景。鼓楼下有一眼窑洞,相传傅山在这间小屋里读书、习作,因屋前有棵老杏树,形状如虹,傅山便称窑洞为“虹巢”。</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有众多石碑,其中有一只赑屃驮石碑,石碑高大宽厚,玲珑透亮,光莹照人,令人叹为观止。相传此碑用水浇后呈现透明,为八景之“透玲石碑”</p> <p class="ql-block">太行峰巅 孔圣为谁留辙迹</p> <p class="ql-block">烈石山下 晋贤遗泽及苍生</p> <p class="ql-block">这幅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后遗失。现楹联是1996年由太原二电厂的书法爱好者杨凤梅所书。曾去二电厂查找杨老师,无人晓得,这说明杨凤梅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她的书品能挂在祠中,也说明她的字还是很有影响力的,要是现在,绝对论不上这个小人物,现如今有“名”的人,有点“地位”的官员,争先恐后去提去写,好把自己的名声流芳百世,其实人们喜欢那些没有落款的牌匾,更使人深思遐想,体会其中之奥秘韵味。</p> <p class="ql-block">  离开窦大夫祠,向南过汾河漫水桥三里处的土堂村,有座创建北齐年代的净因寺,寺中的“土堂怪柏”也是晋阳八景一景。穿过崛围山下的土堂村,沿着村中曲折小路,来到寺前,只见大门紧闭,门口竖一告牌。</p> <p class="ql-block">  “因防疫,窦大夫子祠、净因寺停止开放……”,山西地上文物占全国70%之多,不少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闭门扫兴而归,打造旅游强省,看来是任重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