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二)

汝州市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章 倡导和鼓励的文明行为</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条 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一)节约粮食,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就餐时适量点餐,提倡分餐,使用公筷、公勺;</p><p class="ql-block">(二)低碳生活,节约水、电、气、暖等资源,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用品,优先使用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拒绝过度包装;</p><p class="ql-block">(三)绿色低碳出行,优先选择步行、骑行等出行方式,提倡乘坐、使用公共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p><p class="ql-block">(五)讲究卫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科学预防疾病;</p><p class="ql-block">(六)其他倡导的文明行为。</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公民采取合法、适当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施见义勇为。</p><p class="ql-block">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因其见义勇为产生纠纷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及时予以援助。</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条 提倡守望相助、互相关爱,鼓励为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或者救助。</p><p class="ql-block">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需要急救的人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人体组织及器官等行为,尊重和保护捐献人的捐献意愿、捐献行为和人格尊严,依法保障捐献者的合法权益。</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参与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助学、赈灾、优抚、环保等各类慈善公益活动,保护慈善公益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p><p class="ql-block">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提供资金、技术、劳务等方式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维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p><p class="ql-block">相关单位应当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和保障。</p><p class="ql-block">鼓励和支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依法设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章 保障和促进</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应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建设。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p><p class="ql-block">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评选、表彰、奖励其职工、成员的文明行为。</p><p class="ql-block">第三十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平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应当积极开展文明行为宣传工作,传播文明行为先进事迹,曝光不文明现象,营造促进文明行为的社会氛围。</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本单位通过设置文明行为宣传栏、荣誉墙、提示牌等方式参与文明行为宣传。鼓励和支持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通过楼宇电视、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引导文明行为。</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条 鼓励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向社会免费开放本单位卫生间、停车泊位、体育设施、场地等。</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完善下列设施:</p><p class="ql-block">(一)公共交通场站、道路、桥梁、交通标志标线、电子监控等交通设施;</p><p class="ql-block">(二)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居住小区、应急避难场所、公共厕所、街道、楼宇、门牌等地名标识标示设施;</p><p class="ql-block">(三)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城市照明、停车泊位、地下管廊、消防设施等市政公共设施;</p><p class="ql-block">(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宫)、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馆、影剧院、阅报栏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p><p class="ql-block">(五)盲道、坡道、电梯等无障碍设施;</p><p class="ql-block">(六)公园、广场、游园、绿道等生活休闲设施;</p><p class="ql-block">(七)公共厕所、垃圾分类投放箱等环境卫生设施;</p><p class="ql-block">(八)公益广告栏、宣传栏等宣传设施;</p><p class="ql-block">(九)自动体外除颤器等生命急救设施;</p><p class="ql-block">(十)志愿服务站等志愿服务设施;</p><p class="ql-block">(十一)其他文明行为促进相关设施。</p><p class="ql-block">设施管理维护单位应当加强日常检查,保证设施完好和正常使用。</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文明行为先进人物的帮扶和礼遇制度,采取措施帮助其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五条 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民政、文化旅游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制止、查处相关领域的不文明行为。</p><p class="ql-block">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健全文明执法行为规范。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证件,使用规范用语,公正文明执法。</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文明行为促进目标责任制和考评制度,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p><p class="ql-block">市、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中,应当将文明行为促进情况作为评选标准和推选条件。</p>

文明

行为

应当

县市区

鼓励

志愿

设施

人民政府

促进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