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盐池县大水坑镇东风村的史堡子,历史上有两座龙王庙,分别坐落于庙园子和庙台子。</p><p class="ql-block"> 庙园子庙位于庄子东边、场壕西边。修建年代不详,但肯定早于清朝同治年间。有庙一间,供奉龙王,平时逢年过节,有信众烧香敬神。尤为隆重的是每年正月初一的“出新”,早上起来后,人人穿戴一新,户户给牛羊牲口“搽红抹号”,赶到庙园子东边路壕,然后众人跪到庙前,烧香敬贡磕头,祈求龙王爷保佑家人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祭拜完毕,到路壕,打“响鞭”、放鞭炮,牛羊蹦子嘎子的朝北梁、前塘欢奔而去。众人这才回家吃“扁食”(饺子)、拜年,开启“过年模式”;每逢久旱不雨,则“抬楼子”祈求龙王降水。</p><p class="ql-block"> 庙园子庙,毁于清同治战乱,被乱匪纵火焚烧,仅剩残垣断壁,但该庙的香火一直绵延不断,直到“破四旧立四新”时被“革命”。庙上遗留一口铜钟,保存完整,钟体宏厚,钟声洪亮。合作化每天早上敲钟出工,直线距离十里开外的定边县苗大渠、谢墩都能听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庙砖被挖,园墙失修,龙王庙荡然无存,现在已成良田。硕大的铜钟也不知去向。</p> <p class="ql-block"> 庙园子遗址</p> <p class="ql-block"> “土疙桩”,位于庙台子龙王庙北边的山沟里,数百年屹立于山涧而不坍塌。</p> <p class="ql-block"> 庙台子龙王庙则建在沟底的河台上。这条沟属于阎王碥沟下游,常年有小股溪流,只不过是盐碱度特别高的苦水,驴喝了都要拌嘴。在溪流的旁边挖一个坑,找到泉眼,就有泉水流出,盐碱度能降低50%左右。可用泉水饮牲畜,拌饲料、洗衣服等,虽然还是苦水,但在干旱的黄土丘陵区已是难能可贵了。这条河经前嘴梢和北面的马莲河汇合,经十字河流入泾河。从地理位置上看,史堡子是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至于庙为啥建在沟里,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传说当年沟对面的顾记峁,有一山坡扯了(山体滑坡),露出了一尊完整的龙王塑像,非常离奇。因史堡子和曾记畔两个庄子共敬一座庙,经过商量,要把龙王塑像请到史堡子庙园子的龙王庙里。一帮小伙子把塑像抬到底沟河台歇缓,抽了一锅子旱烟,再怎么抬都抬不动了。随行的老道看了看山向,说这个地方依山傍水,对面的山峁(龙王庙疙瘩)又是“蛇探头”,就是盖庙的好地方。遂决定就地盖庙。整个院子修建的很气派,有坐西向东的四间庙宇,四面围墙的大四合院子,大门向东,门口有两尊石狮子。院子北边还有六孔窑洞,三孔供奉神像,剩下的是供三个和尚居住的僧舍。庙的东南面修建了大戏台。一时香烟缭绕、香火旺盛,每年都要举办大型庙会。每遇干旱,还要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抬楼子”或者“抬老爷”。</p> <p class="ql-block"> 顾记峁</p> <p class="ql-block"> 龙王庙疙瘩</p> <p class="ql-block"> 庙台子发现的铁块,可能是香炉或钟上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烧焦的木块,遗留的瓦当、砖块</p> <p class="ql-block"> 从戏台东侧看庙台子</p> <p class="ql-block"> 从庙台子看戏台子</p> <p class="ql-block"> 庙台子龙王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最为庄重的是抬楼子祈雨。神楼子是用几根柳树棍绑成一个轿子一样的东西,很像现在很多景区抬得滑竿。弄个方凳子或者椅子倒着绑在中间,把神像或者牌位放在上面。四面遍插柳枝,所抬神灵多是龙王。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抬楼子。祈雨者人人赤脚赤膊,头戴柳圈,一个人有节奏地敲打铜锣,一个祈雨师怀抱圣水瓶紧护神楼。在刚开始抬起楼子时,很不顺当,左一拐,右一拐,好像人神之间很不协调,这大概是龙王爷的神力,在控制人力之前的一番较量。但是,很快龙王爷楼子如脱缰的骏马,向前猛冲,开始狂奔,这就是人力和神力的和谐统一,神力附在人力之上了。这以后,这些抬龙王爷的人们就水也过,山也上,沟也下,真正的快活轻松了。于是,龙王爷楼子可以在田野山谷中尽情地转悠起来。祈雨师则向东南西北四方跪拜,高唱:龙王爷,快下雨!其他人应:救万民。之后抬龙王爷的队伍原路返回,把龙王安置到庙里,烧表焚香磕头,抬楼子活动结束。人们静等龙王降雨,但往往还是干旱依旧。</p><p class="ql-block"> 抬楼子祈雨,只是反映了人们对圣灵的敬畏和期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到了同治战乱时,庙台子和庙园子同样遭遇乱匪纵火,庙宇被付之一炬。一夜之间,辉煌庙宇,满目疮痍,千疮百孔,一片狼藉。历经百年,现在仍随处可见瓦当、瓷器残片,烧焦的木块。更有众多的神像、精美的彩绘永远深埋在窑洞之中,难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进行调研、考察的自治区社科院范宗兴研究员和张树彬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