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6日,以鲤城区关工委讲师团团长身份来到“鲤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鲤城区共青团、文明办、临江街道主办,关工委协办的“阳光有鲤 快乐暑期”学生讲世遗。采用现场讲解和课堂PPT课件讲课相结合方式,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遗产点的印象。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泉州人,有责任为宣传世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世遗、了解世遗、读懂世遗,必须从小抓起……</p>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 泉州城唐代始建,五代以后逐步扩大,南宋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向南拓展,至元代泉州城基本上形成现有规制。绍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筑西南翼城以为防御,沿江为蔽,成石城四百三十八丈,高盈丈,基阔八尺。直至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泉州路达鲁花赤锲玉立扩城,连接西南、东南两翼城统为南罗城,辟建新南门称“德济门”。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它是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门外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纪中期,历时七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规格最高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它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共同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创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伴随历代官方和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宫历经营修、发展,现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保留明清时期的特色,照壁有一幅清道光年间描绘湄洲岛盛景的壁画,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泉州申遗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鲤城区古城八处,丰泽区古城周边四处,晋江市五处,南安、台商、石狮、安溪、德化各一处。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p> <p class="ql-block">1974年出土的泉州湾后渚宋代古船经专家查证,古船乃是宋代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船。经测量,古船残长24.20米,宽9.15米,复原后这艘宋代古船长34米,宽11米,排水量近400吨,载重200吨,是一艘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考古专家还在船上发现香料、药物和胡椒等珍贵文物,专家推断这艘古船应为从东南亚返航的泉州商船。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水密隔舱”技术领先全球,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福船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且船体大、吃水深、操纵性好,因而可作远洋运输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驶向西洋各国,途经太平洋、印度洋,还要去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他们所乘的便是福船。</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设置于1087年,1424年市舶司迁往福州,持续时间长达285年。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薰门内。根据已开展的考古工作,该遗址中部两处考古探沟内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地面遗迹,属于同一座属官方所有的较大型建筑的地面。遗址出土物既有出自本地的德化窑、磁灶窑、东门窑、南安窑的产品,又有来自外地的龙泉窑、越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地的产品。</p> <p class="ql-block">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是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 ,1130年迁居泉州,至南宋灭亡持续147年。它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遗址位于肃清门西南,即开元寺的南部,唐代时系开元寺的水陆寺。目前已考古发现两处建筑基址、一处水岸设施、一处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构件、瓷片等文物。建筑构件包括瓦件、脊兽、砖块等。瓦当纹样包括莲瓣、牡丹、芙蓉花等花卉图案和少量兽面纹,砖块上刻有“官”字,表明其与官方建筑有关。一些瓷器残片上有墨书,其内容与干支纪年、机构名称或人名有关,是与皇族群体相关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于1211年,沿用至20世纪,14世纪以来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形基础”法,全河床拋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史载长约150余丈,宽1.4丈,现存船形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地方政权统治者、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具有重要贡献。686年创寺,经历代兴扩,10世纪极盛。大殿为殿堂构造,九进九开间,供奉五方佛。殿内斗拱饰二十四尊妙音鸟式飞天乐伎,与建筑结构精巧结合。殿前月台的须弥座上饰有印度教狮身人面像石雕,殿后檐明间两柱为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甘露戒坛为重檐八角攒尖顶,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殿内设五级戒坛,斗拱饰有手持南音乐器的飞天乐伎。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多种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它与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Masjidal-Ashab),始建于1009年,是泉州现存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该寺选址于五代以来泉州古城的南墙外,北临南护城河(八卦沟)。这一区域是宋元泉州城中外国人的主要聚居区。寺院在1310年由穆斯林主导的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是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是泉州社会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文庙始建于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东)学右(西)庙”。西侧为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东侧为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现存有育英门、学池及桥、露庭、明伦堂、东西斋等。两组群之间设有祭祀孔子五世先祖的崇圣祠,大成殿是整组建筑群的核心,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顶、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p> <p class="ql-block">接受鲤城区融媒体的采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