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梅溪河 六桥历史说交通

仁习杨

<p class="ql-block">  时隔39天,三走梅溪河。今天上午至下午,带领县关工委、云鼎书院《故事习水》交通运输.高速公路故事良村境内部分主创人员,顶烈日,冒酷暑,再次来到梅溪河,调查、挖掘、考证、采访在相距不到200米的地方,先后搭建、修造六座桥梁的历史,解决河两岸人民群众行路难、过河险的难题,从石板桥到木瓦桥、从小石拱桥到大石拱桥、从大石拱桥到钢混高速公路平桥,数百年的历史,峡谷深处河流淌,桥梁文化显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回到家中,看见昨天“名家书写贵州交通”采风创作座谈会在贵阳举行,中国作协的知名作家来到了贵州,今天来到黔北,由此我想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书写对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展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是时代赋予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历史使命。贵州是中国故事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贵州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而贵州的交通发展是贵州奇迹的重要的一个窗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贵州的山乡巨变在交通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贵州交通人的奋斗精神是作家需要去感受、表达和书写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参加“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学创作活动,这是贵州文学创作的一件大事。相信作家们在本次采风活动中,体会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感悟贵州交通建设的艰辛与成就,感受贵州的‘平’,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把贵州最美的风景、贵州交通运输最感人的故事,看在眼中、映入心中、写在书中。</p><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以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都曾是世人冠以贵州的标签印记。一直以来,“黔道难”是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与痛点,也是贵州人曾经的辛酸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从秦开“五尺道”到汉通“西南夷”,从明修“龙场九驿”到民国时期《贵州全省马路计划大纲》,贵州交通落后的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直到新中国成立,历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迎来了根本上、历史性的变革。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全国第9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8279公里,位列西部第三、全国第五;高铁里程达1586公里,排名全国省市第15位,西部第2位;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3954公里,高等级航道建成里程突破1000公里、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市第一;建成具有代表性的公路特殊结构桥梁44座,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51座、前10名中有4座在贵州,被形象地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习水是划入贵州294年交通运输和高速公路发展史上不可缺的精彩篇章,创造了世界、亚洲桥梁史上的纪录。</p><p class="ql-block"> 梅溪河六座桥梁的历史,也是“中国桥梁博物馆”中的展厅,应运而生的《故事习水》,梅溪河的桥必定是重要的故事篇章。</p><p class="ql-block"> (图片拍摄 任俊平 吴志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