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清浅,世事如流,岁月沧桑了容颜,回首曾经激情燃烧的日子,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时光无情,带走了我们美丽的青春年华;时光有意,也留给了我们美好的青葱记忆。</p> 弯弯求学路 <p class="ql-block"> 1989年,一个平常的年份。这一年,平时不露身手的我,在中考中创造黑马奇迹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区内四所民族师范之一的河池地区巴马民族师范,成了父母的骄傲,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宠儿。那时候,巴师选拔的都是尖子生,相当于现在的985、211。我考上巴师,让父母喜出望外,当乡亲们羡慕的眼神投向父亲时,他满脸堆笑,脸上洋溢着幸福,逢人就说:“咱家祖祖辈辈务农,终于出个能识文断字的了!”然而,我的初中班主任黄老师却惋惜地说:“这娃不上高中考大学,可惜了!我教书这么多年,她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她的应用题从来不会错。”</p><p class="ql-block"> 我人生的学历巅峰就是中师。14岁的年纪读师范,比同龄人稍微早了些。我参加中考的时候,竞争对手大多比我大两三岁,其中不乏初中读了八年的同学或校友。我当年最大的梦想就是读高中考大学,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可是贫困的家境使我屈服了。很多同学都问过我,宜山也有师范,为什么舍近求远,不读宜师而选巴师?我心头微微苦涩,没去巴马之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20多公里的宜山县城,可是,读巴师至少可以让我经过金城江、东兰、巴马等县,见到的风土人情肯定比在宜山见得的多。</p><p class="ql-block"> 9月中旬,父亲贷款送我到巴师索艺求学。从石别到宜山,从宜山到金城江,在金城江住了一夜,第二天再乘坐班车辗转来到巴马。那时,从金城江坐班车到巴马至少要走9个多小时。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公路两边悬崖峭壁,班车犹如一只蜗牛在满是沙土的盘山公路上爬行,车轮后面跟着一条“黄龙”。从车窗向外望去,只见山路蜿蜒,山脚下的房子犹如一个火柴盒,人就像一只只小蚂蚁。父亲回程的路上在河池九圩莲花坳的“十八弯”那里发生了车祸,班车为了避让对开过来的车辆,险些翻进了深谷,幸好被树卡住了。父亲心有余悸地描述:“如果车子真的翻下去,不但没有全尸,可能连渣都找不全。”,可是,他怕事后我坐车有阴影,一直捂到我师范毕业后才敢说出实情。</p><p class="ql-block"> 初次乘长途车,我一路晕得半死才来到巴马汽车站。还来不及仔细打量巴马街,一位热心的学长就走上来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十分友好地送我到学校迎接新生的班车上。</p><p class="ql-block"> 巴马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四季如春的景观给这座边远山区小城增添了不少诱人的气息。当时,百魔洞只是一处景点,跟广西其它山区的山洞差不多,有洞中洞、洞中水、洞中景。可是,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随着巴马长寿之乡名声鹊起,百魔洞已成了“候鸟人”治病的最佳场所。当年人称“马屎街”的巴马文化街,街道上到处都晒着马粪,据说晒干了可以当作烧火燃料。当年的这些风陋如今早已被都市美景取缔了。</p><p class="ql-block"> 我拎着简简单单的两件衣服就走进了巴师的校门(被褥、枕头都是学校统一发放的),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苍翠的树木和一栋栋新旧杂陈的楼房。巴师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古朴而庄重的,初到巴师,我感觉一切是那么的新奇和美好。校园里环境优美,不愧是园林式学校。教学楼宽敞明亮,宿舍楼整洁干净……200多名新生被分成五个班,我分在八九级2班。同学们来自河池地区的11个县市。相处不到半天,我们这群十几岁的孩子们便熟识了。</p> 点点军训泪 <p class="ql-block"> 巴师生活最难忘的是军训。说起军训,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我们八九级学生有幸成为巴师第三批接受军训的学生。教官是巴马武装部官兵,我们的军服都是学校统一发的。军训场地大多设在足球场上,只有持枪打靶时才到校园后的小坡上进行。队列训练时,足球场上扬起阵阵尘土,在太阳火辣辣的炙烤下,隐隐约约能闻到鞋底烤焦的味道。一周时间里,我们在教官的严格训练下学会了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等队列要素。为了练正步,每个同学脚尖曾放过砖块,一天下来,大腿、小腿都好像不是自己的了,每天上下楼所有人都像中风后遗症患者一样努力地挪动不听使唤的大腿。半夜腿抽筋疼得泪花直流,想家又不敢说。后来大家熟悉了才知道,几乎每个女生都曾在被窝下偷偷抹过眼泪,当时怕人家笑话,不敢哭出声来。</p><p class="ql-block"> 练习齐步走的时候,总有一些肢体不协调而同手同脚的同学,他们也成了全场的焦点,可是越急越错,逗得大家都笑疼了肚子。军训最终的目的是使全体同学“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学习楷模化”,而衡量这一成果最好的标准就是通过系列规范化的训练和操作使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诸如教室布局、内务卫生、场地设置、紧急应对事件等日常学习和生活事务。内务卫生是我们军训的一项主题,为了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同学们没少下功夫。检查内务时,我们宿舍受到了表扬。一天晚上紧急集合,有心计的同学合衣而卧,所以很快集合完毕;老实的同学一件件地穿,忙中出错,慌乱间有的把鞋穿反了,有的把扣子张冠李戴,留下了很多笑料。</p><p class="ql-block"> 宿舍楼是每个年级一层,两头分别是洗漱间和卫生间,早晨洗漱是一曲交响乐。女生宿舍是严禁男士入内的,男老师来检查宿舍内务时,往往在大老远就故意大声喧哗,提醒大家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走在巴马大街上,发现巴马妹子经常三五成群手挽着手齐步走,她们大多穿着斜襟布,扣着蓝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绣花鞋;头上扎一根麻花辫,从后脑勺绕过头顶斜上方用夹子固定住,扎上一个花色的毛线花团。那些妹子们从衣服到裤子、鞋子、发型,甚至头发上结的毛线花颜色都一样,步伐比我们军训齐步走还要整齐。 </p> 深深师生缘 <p class="ql-block">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巴师的老师们用一言一行诠释着这句话。我有幸遇见了很多优秀的老师,是他们擦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那盏灯。</p><p class="ql-block"> 亲如兄长的杨正尧老师,幽默风趣的韦敏权老师都担任过我们八九级2班的班主任。韦敏权是班主任兼体育老师,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韦”。他带领我们做各种体能训练,一堂课下来,累得大家腰酸腿痛臂困肚疼,不像中学体育课那样只丢几个球学生自己玩耍。韦老师精力充沛,大部分时间都穿运动服,校园里随时都能听到他洪亮的声音,看到他奔跑的身影。从小体弱多病的我是个体育困难生,在考篮球的时候怎么也投不进球,韦老师笑着鼓励我:“只要你投篮碰到篮板就算你投进球了,加油!”最后,篮球终于不负众望,碰到了篮框。周末,韦老师经常带我们全班一起去野炊、游玩,盘阳河、赐湖、命河、天桥等处都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教我们文选的黄秀德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老师的作文《黄秀德其人》,文中称他是讲师,70年代的高考落榜生。黄老师给我的批语是:我的职称比讲师长,是助理讲师;70年代的高考落榜生光荣,当年是白卷上大学,作为80年代初的高考落榜生,我受尽了白眼......尤其是通过他的推荐和讲解,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深层意义:第一次开始认识了鲁迅的家国情怀,见证了《红楼梦》的爱情悲歌,在《三国演义》中看大国外交,在《水浒传》的水泊梁山驻足......通过黄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我渐渐发现文字是我失散多年的至亲,它收留我的多情,记录我的迷茫,也帮我抵达过诗和远方。在他的鼓励下,我第一次的文学试笔就获得了1992年“巴师首届文学创作征文赛三等奖”,他让我彻底沉迷在文学世界里,至今还在苦苦挣扎。</p><p class="ql-block"> 王仕勇老师是我们的化学老师,对于我这个数理化晚期癌患者,他教我们的知识这些年都原原本本地退还给他了,现在见到他,我都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 美术老师韦俊生体态清瘦,风度翩翩,擅长油画及理论研究。可惜我很不争气,至今画鸟跟鸭子差不多,画颗花生学生以为是鞋底,实在是无颜面对先生。</p><p class="ql-block"> 韦作云老师穿着特大的蝙蝠袖上衣,下面是紧身裤,是年轻老师的潮流代表。中师四年啊,在音乐室里,我们学会了五线谱,我们排练过大合唱。在琴房里,不管是弹琴还是谈情,我们都度过了一段人生最美妙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瘦高的赵铭华主任是个典型的督查队员,只要有大型集会或活动,他会准时出现在各个地方维持纪律,深受大家的爱戴,同学们亲切地称他“老赵”;历史老师韦明兴,中华上下五千年尽藏心中,他上课不用看教科书,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数家珍;数学老师梁寿稳,不用听他细说,只看板书就知道这节课的进程如何,一般他板书写到黑板右下角的时候,下课铃准会叮铃铃地响起;壮文老师覃祥周不仅精通壮文,而且精研东南亚各国小语种,身为壮族儿女的我们常常为壮语发音跟广西电视台《壮语新闻》不一样而羞愧,得到覃老师调教后我们渐渐对本民族语言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中越两国刚刚开始友好互助,覃老师高瞻远瞩还教我们学了两个月的越南语……老师们个个身怀绝技,他们的职业素养,立在那里就是我们未来从事教育的职业标杆。耳濡目染,你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们的谈吐,修正自己的言行。不知不觉中,心中那个人民教师的样子渐渐成型。</p><p class="ql-block"> 很庆幸,在我人生奔跑的路上,遇见了这些老师们,他们善意的微笑,巧妙的指引,独特的点拨,让我重新规范了内心深处的秩序,直到年过不惑,不管跌倒了多少次,我,依然痴迷,依然执着,依然坚信——我选择的路和行进的航向与他们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的师范生,甚至比一些大专院校还吃香,尤其在基层单位,特别喜欢用师范生——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信赖和青睐,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勉励了人们,他们规范的职业操守感动了群众,巴师学子正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和缩影。如今,巴师学子遍布各地,大都成为教育的中流砥柱,其中不乏政界、商界等各界精英,成为社会公认的优秀一代。</p> 浓浓同窗情 <p class="ql-block"> 醉美巴师,珍藏了我们太多的记忆,亦积淀了太多的故事,我们总会怀念过去,如果你置身校园,独自漫步,那朗朗的书声,那奔向赛道的铿锵步伐,那林荫树间的欢声笑语,总会勾起你内心深处的记忆,让你泛起阵阵涟漪。年轻的我们,在巴师校园里度过青春最曼妙的时光。有人说,人的一生可以错过花开,错过雪落,但一定不能错过同学相聚的机会。无论同学之间存在的是恩惠还是恩怨,总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哪怕献出些许温暖都会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初入巴师时,人生地不熟。八六级的石别老乡罗华蓉姐姐主动找到我,带我熟悉校园生活,周末带我到巴马县城逛街,每到一处,她都教我学会观察景物,领略长寿风光,间或体验巴马的民风习俗,便于习作,使我感动不已。我们宜山籍校友在巴师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大家互相照顾,互相鼓励,师兄师姐引领师弟师妹,大家亲如一家。</p><p class="ql-block"> 离别巴师已近三十年,三十年的沧桑,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也许是离别的日子太久太久,同学之间思念的心情愈加浓烈,我们对那四年学习生活的记忆也愈加深刻。那四年,是我们为了梦想的互相扶持,为了钟爱的事业而奋不顾身;那四年,也严守过同学的秘密,也尝到过怦然心动的遇见;那四年,清纯到为了一段文字而落泪,诚实到愿意为一句诺言而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 巴马盛产李子,每到成熟季节,李子满街都是。一次,正值李子收获季节,小艳同学邀我回她燕洞乡龙田老家,她说家中有几座李子山,吃李正当时。我们乘车来到龙田后,开始抄近道走山路去她家。小艳说翻过一座山就到了,可是望山跑死马,那条山路是骡子驮着东西走的路,走惯山路的小艳能健步如飞,我们则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涉险通过。与我们同行的小艳弟弟先回家滚了一壶开水泡茶等我们,但我们回到家时那壶茶已冷了。夜幕降临,满山都是萤火虫,跟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我们恍如置身梦幻之中。当年的李子多得如何甜味怎样至今我已模糊了,但是我对巴马的山路和萤火虫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四年的同窗相处,彼此间都锁着一抽屉的糗事和不堪。巴师八九(2)班的同学情谊浓如血烈似火,尽管有政教处的严防死守,可我们班依然还出了三对鸳鸯。东兰的小妍和巴马的小艳都嫁到了环江,都安的小燕把天峨的小丹拐骗到手,双双私奔去了大化。我们这些没有等到自己缘分的同学,大多孤零零地回到了自己的原籍。</p><p class="ql-block"> 巴师四年,我们的校园生活似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欢快地奔流着,泛起朵朵晶莹的浪花。仰首望春,低头见秋,月圆是画,星满为诗。隔壁班男生偷偷递过来的情书,老师对自己学生求过的爱,约好了要去电影院却失了约,书屋的琼瑶、岑凯伦的爱情故事,毕业后同学间的鸿雁传书、短暂相聚.......这些记忆,都变成了对师范的怀念,变成了师范同学的无法割舍,在无声的岁月中点缀了一幅幅人生画面,留给人到中年时回首往事能会心一笑。</p> 悠悠麒山韵 <p class="ql-block"> “巴师巴师巴师,民族师资的摇篮......”这是巴师的校歌,一首将巴师风采留存在桂西北大地上的铿锵韵律。状元楼上“勤学、苦练、多思、进取”的校训,使这座民族师资的摇篮处处充满着勤学上进的浓厚氛围。</p><p class="ql-block"> 回望来时路,一代代多才多艺的巴师学子在风华正茂的岁月中笔底弄涛,划出教海里碧波氤氲的浪花,奏出时代的强音。他们能歌善舞,会写会画。巴师培养的是合格的小学教师,读书期间,除了文化课外,大家的基本功如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音乐、美术、普通话等技能要一一过关,从师德到行为规范,要做出榜样,一切要学以致用。在这样的学校求学,每一个人都会务实求真,脚踏实地,不断加强自己的修为。</p><p class="ql-block"> 因一技之长而走红的巴师学子不计其数。当年我们班的小易,苦练画技如今成了广西著名的书画家,八二级的东兰籍师姐韦水妹,八六(2)班的宜州籍师姐林秋梅,八六(3)班环江籍师兄莫景春,八七(5)班都安籍师兄仙雄舅、大化籍师兄黄格,八八级东兰籍师兄黄坚、都安籍师兄潘莹宇……这些校友专心习作,笔耕不辍,成了享誉区内外的作家;而驰骋体育赛场的巴师学子更是令人羡慕不已,八四级邓志航、蒙志敏、罗国旺,八七级的覃然……这些篮球队员在赛场上屡屡出彩,往往一剑封喉;有音乐细胞和舞蹈天赋的巴师学子红遍桂西北,你看八七(4)班陆金娥、方玲、陆仕玉、班海梅,在巴师是红极一时的歌星金嗓子和舞蹈一枝花,步入讲台后依然是风景这边独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巴师学子,吮吸着麒麟山的墨韵和气息,秉承了巴师母校的传统,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家、球星。</p><p class="ql-block"> 练字难,练普通话更是难上加难。教务处的黄主任警醒我们几个老乡在一起经常“蒙(你)古(我)蒙(你)古(我)”个不停,这样普通话怎么过关?之前跟几个都安籍的好朋友在一起,总以为我的普通话会比她们好一点儿,因为她们的普通话实在是一点儿都不普通,分不清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经常闹“兔子跑了”和“肚子饱了”混淆的笑话,数字7和10必须用手势辅助才能让听者弄明白。可是经过老师指导才发现,我的平翘舌、前后鼻音和hf不分、儿化音和轻声全部没有,音调和音准都有问题......多年以后,几个好朋友普通话都登上二甲了,我的还是二乙,对照前文提到的那些大牌艺术家校友,我更是羞得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 巴师校园里有许多社团,师范生大多是多才多艺的。受到帅气的韦作云老师的影响,我报名参加了“音乐兴趣班”。可是,我因为五音不全,一个音能唱出5个不同的调,每个调都像坐过山车,最后只好知趣地退出那个圈子,那是我此生离音乐梦想最近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我跟班花秀秀、大辫子丹丹一起误打误撞,竟阴差阳错地进了学校的舞蹈队。不过没有机会领舞,只是轮到大合唱和群舞时当了背景板,我们仨一般有出场的机会是晚会进行到《同一首歌》的时候,才穿着白色长裙手拿着红扇子缓缓登场。有一年元旦,我们学校文艺队到凤山县城慰问演出。晚会结束后,罗校长向凤山县政府敬献牌匾,我和另外一个“背景板”由于退场较慢,很侥幸地当了一次拿牌匾的“礼仪小姐”,那是我师范四年的高光时刻,也是与罗校长距离最近的一次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校巴师,虽没有高等学府的高楼大厦,更没有高等学府沐浴都市之夜的霓虹灯光,却蕴含慈母般仁爱之心。她犹如一位清贫的母亲,自己整日吃糠咽菜,却用乳汁哺育我们,滋养我们。待到孩子长大后离开了自己的怀抱,她依然初衷如故,欣慰之余她却顾不上停歇,继续哺育下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怀念我们的青春呀......”唱起这首歌时,心中一阵惆怅。掐指一算,我离开母校巴师的时光将近30年了,每当夜深人静之际,闭上眼睛我还能依稀感到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的情景;而当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坐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身边是一群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此时此刻,我的腮边滑过行行泪水,流进嘴里渗出咸咸的滋味,那是成长的印记——巴师母校将我颗眷眷学子之心托付给了沉睡的山村,去唤醒幼稚的山娃。</p><p class="ql-block"> 巴师,无论身处何处,你一直根植于我们无数学子的心里,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爱我母校!感恩巴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