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影碟机与光盘

老右玉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往事,最可引起人们回忆的便是五花八门的视听器材,从磁带、收音机、CD、电视、再到MP3、MP4、随身听……<br> 这些承载着时代痕迹的东西,都为那时不同人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不足30年的光阴,如今,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下,除电视机在人们家庭中仍占有一席之位外,年岁大的人偶尔用它看一下新闻,它在年轻人家中也已成了一种摆设。而其它视听器材统统都如阳光下的泡沫缓缓消散。<br> 之前,我曾对收音机、录音机各自进行过记述,我还想再把影碟机与光盘补记一下。<br> 我记得VCD的前身是录像带,1983年我确定部队转业,当我移交完一切手续之后,几个要好的战友有空儿不是请我喝烧酒,便是陪我看录像,那时天津已经有了录像厅,演的多是港台武打片,开始这些场所还算正规,不过对现役军人还是加以限制的,因为我要走了,弟兄们认为穿着便衣偶尔看几次也无所谓。我对这些东西也不感兴趣,只看了两三回,后来也就不去了。转眼快过40年,我也记不清当时看了个啥,我隐约地记着好像是《少林三十六房》和《十八般武艺》。<br>  年底我脱下军装回到右玉,那时的右玉县城没有楼房,机关单位和城镇居民住着还是清一色的小平房,有些甚至还是土皮房。每当夜幕降临,多数人家连个电视也没有,吃了晚饭稍稍圪阴(呆)一阵儿,也就上炕睡觉了,整座县城哑迷静悄,没有半点响声,如同小时候住在村里一般。<br>  两三年过后,县城虽无录像厅,但开始有些骚动,一些人不知从哪里日鬼回一部分“三级片”和黄色带,礼拜天没事约定三五位好友,有“妻管严”的,出门跟老婆溜个鬼,说单位有事要加班。然后大家按照预先约定好的地点集中,地点往往选在背静利澀(僻静地方)之处,大白天还须拉上窗帘不留缝隙,一人操作放像机,音量调到适中。放的多是些《西门庆力战潘金莲》之类的黄色带。<br>  这事情最先肯定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操度回来的,后来蔓延到下面,1992年初,我到元堡子乡工作,有时去煤矿下乡,看到有的煤矿一些管理人员也在鬼迷溜眼偷看那玩艺儿。<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日本放像机宽24厘米长34厘米厚16厘米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喋血唐人街录像带宽10.5厘米长18.5厘米厚2.5厘米90.年代</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1993年,世界上第一台VCD在我国面世,不久遍布全国,导致了录像带的寂寞。我记得刚时兴VCD影碟机一台要好几千,一张碟片最便宜的也要35元,最贵时卖过100多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之后,当全民经济慢慢赶上来后,VCD碟片和影碟机的价格开始逐步下调。影碟机从上千块瞬间跌到二三百,碟片价格从35元、25元、15元一路下滑,最后正版的基本稳定在10元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我还在李达窑乡工作,看到许多村干部家里已经有了VCD影碟机,有时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吃的白面大米,看的彩色电视,摆的双卡唱机,耍的VCD,光景过得挺洋气。”他们说:“贺书记,你别败兴(讽刺)我们庄户人啦,电视和录音机倒是值点儿钱,VCD恶心酷啦,不值一袋豌豆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右玉和内蒙只有一墙之隔(边墙),口里口外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爱好情趣基本相同,闲来无事人们都爱听个二人台。所以,在当地凡有影碟机的人家,家家都有二人台碟片,有《走西口》、《挂红灯》、《打金钱》,还有《十八抹》、《拉骆驼》,《小叔子挎嫂嫂》等,荤素皆有。不过,他们买得碟片多数是盗版货,一张两块钱,十张以上一块半。许多店主唯利是图,置法律而不顾,还大肆兜售黄色光盘。有时他们看到一些出手大方的农民兄弟,就鬼厾狼眼趴在人家耳朵上或把人家叫到旮旯里,说近日他花大价钱弄到少量“正经货”,朋友们拿的就剩一张啦,看你买得多的份上照原价20元给你一张,但你可千万不能跟任何人讲。再来第二个人,我绝对没货了。庄户人那能经得起他们忽悠,便以十倍的价格买了坑爹的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碟片拿回家,乘老婆孩子不在家,一个人偷看过后,没抬裹牢,儿子搜翻出来以为是啥稀罕片子,立即又给他妈放,当电视上出现那些色情淫秽镜头时,女人关闭电视后,立马就去找男人,见面不顾有人没人,当场便是一顿臭骂,你个灰圪泡(私生子),老牲口,竟然有了花花肠……真是花钱买挨骂,伤脸又跌du,得不偿失。这是我听一个村支书讲的一个真实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村里时兴VCD的时候,县城里就开始有了DVD,我记得率先建起卡拉OK室的单位有电业局、邮电局和氧气厂,氧气厂厂长刘生是李达窑乡麻堡村人,我在他们乡当书记期间,我们相处甚好,有时我回到县里,他请我到厂里食堂吃羊肉喝烧酒,后期请我到他的卡拉OK厅唱歌。但我天生五音不全,并且脸皮极薄,那些场合下我张不开嘴。因此,去他那里也无非是吃喝而已。</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杂牌光盘 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红太阳CD唱盘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丁果仙VCD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乌兰托婭CD宽16厘米长17厘米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晋剧皇后王爱爱VCD</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VCD打金枝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先锋DVD长42厘米宽20.5厘米 厚4.2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先锋DVD长42厘米宽20.5厘米 厚4.2厘米背面</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VCD戏曲播放2006年摄</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我回县委当了宣传部长,我记得刚当部长的头两三年,正是右玉歌厅发展的巅峰时期,从县城东歌厅一直开到邓家村,根本就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什么留恋、一片云、相约到黎明……,还特便宜,大厅是1元一首,包间是20元/小时,如果从12点起包通宵的话,5、60元便可拿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何歌厅建在东出口呢?不言自明主要是针对人家左云,那里煤矿多,人们手里有钱,下歌厅消费得起。事实上就是如此,那时你留心观察,歌厅门前停的全是晋B牌子的车。据说短时间内,部分歌厅老板就赚得盆满钵盈。一度时期右玉因歌厅闹得挺出名,上面的人到右玉下乡,部分人员不下饭店也得去歌厅,歌厅好像成了接待客人的一种新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我的十几位转业在外地的老战友回乡探亲,专程到右玉看我。之前,他们就听说右玉的歌厅挺火,我们相见后,他们甚不甚提出要下歌厅,他们以为宣传部是歌厅的主管部门,部长带人下个歌厅那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其实,他们那里知道,人家那地方只认钞票不认领导。但老战友们既然提出此事,我也不能驳了他们的面子,没办法我只好给企业上的一位朋友打了电话,人家挺给面子,亲自带他们去玩,玩了一个下午,玩了什么项目我全然不知。吃晚饭时,有人讲了一则笑话说,小姐领一位战友进了包间,人家把话筒递给他,问他会唱什么歌,他说别的什么也不会,就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小姐笑着说,您快去的远远吧,我们这里要是讲纪律,那就啥也拦不成。</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轿车上的DVD2011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VCD光盘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京剧、二人台光盘90年代</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度时期,歌厅在社会上的名声很臭,多数人认为歌厅就是色情淫秽的代名词,社会上也不时从歌厅传出一些花边新闻,什么某某警察被小姐拉下水啦;某某教员歌厅出来忘了穿裤衩啦;某某老干部老牛吃上嫩草啦;某某干部下歌厅和小姐睡觉被老婆捉住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歌厅对社会引起的不良反响,记得我曾多次组织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对歌厅的清查工作,惩处过几家违法经营的老板,查封了几处以搞色情为主的歌厅。经过采取上述措施,歌厅风气稍有好转,但也未能彻底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回头看, VCD和DVD总共火红了不过十来年,随着高清电视机、家用电脑、手机的普及,数字光盘逐渐被淘汰,歌厅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VCD和DVD却是很多中国消费者迈向数字信息时代的开端,同时也是我们对于影像时代的最早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期,我共整理出各类光盘180多张,由于年长,塑料老化,盒子大多破损,我从淘宝网上购买了新的包装盒,全部为他们更换了新衣裳,并为他们配置了实木收纳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天,我一人在家,搬出先锋DVD影碟机,放了一碟儿晋剧《打金枝》,我感到别有一番韵味。我准备将这套设备放入我的音乐播放室,当我行走不便时,看一看我最喜爱的晋剧,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打算将自己收藏的60多张优秀传统晋剧光盘,用电脑软件LITE转换到山灵音乐储存器中,早晨遛弯时,用蓝牙连接到Bose便携式音箱上,欣赏一下丁果仙、牛桂英、张鸣琴等大师的名人名段,即便独行,不显寂寞,还可为我带来无限快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碟机与光盘虽然寿命较短,如今,早已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但我对它们另眼相待,依然将它们视为宝贝,并把它们夺担在我工作室最显眼的地方,准备让它们一起陪我度过幸福的晚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