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插队生涯——(四)做大醤

日出江花

<p class="ql-block">冬天到了,天气极冷。</p><p class="ql-block">大雪下过,就只能等到来年春天才能融化,冰天雪地的,就连菜窖里的菜都被冻成了冰疙瘩。</p><p class="ql-block">庄户人家,一到秋末初冬,就忙着把生产队分的白菜激成酸菜,这宝贵的酸菜要维持到来年清明前。我们在社员的指导下,也学着激酸菜,但总也没有当地人家激的那么好,不是烂了就是臭了。还有一次,因为激酸菜还要用开水把白菜烫一下,烧火时竟然把土炕烧的太热,等闻到有烧焦的气味时,就已经把炕头上一位男同学的被褥烧坏了,幸亏发现的及时,才未酿成大祸。</p> <p class="ql-block">除了激酸菜,我们也在老乡的指导下,学着做大醤,这大醤是庄户人家中除了主食外,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p><p class="ql-block">我们把生产队分的黄豆煮熟,趁着还没凉透,上碾子压碎后团在一起,摔成中规中矩正方形的样子,这就叫酱块子;然后放在炕头上搭好的秸秆架上发酵;等醤块子上长满绿色或桔黄色的毛,说明已经发酵好了;洗去上面的醭,再上碾子碾压过箩,把筛下来发过酵的粉末,按比例加入水和大盐,下到大瓦缸中;接下来,把下好醤的瓦缸,放在住房的窗台前,半截埋在地下,半截露在地面上,扣上像尖顶草帽那样的酱帽子,下酱的步骤就基本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农村的房子都是向阳的。醤缸经过太阳暴晒,里面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就形成了二次发酵。因为醤缸里上边热下边凉,这时候就需要用捣酱的耙子,每天都要捣上几百下,让里面的物质充分融合,经过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大醤就算做好了,无论是什么蔬菜,野菜也好,均可醮食和炖煮,无油也能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做大醤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必须保证干净,尤其是醤缸不能进水,否则会生蛆虫的!</p><p class="ql-block">集体户同学在一起吃饭,有时候就疏忽了,你舀一勺,我舀一勺的,下雨时又没盖好醤帽子,醤缸里就进了水——那么每天吃的酱里就有了蛆啦!……</p><p class="ql-block">面对这着这种状况,我们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不吃吧,就没有下饭的东西!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吃吧——看见有蛆,用筷子挑出去扔了;没看见的,就吃进去了!总比盐水下饭强多了吧!</p><p class="ql-block">条件艰苦,生蛆的醤我们也舍不得扔,并且吃的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似乎喉咙中隐隐的还有东西在蠕动……</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农村七年,我摸爬滚打,雨雪风霜;想起往事,历历在目;刻骨铭心,难以忘却。几天几夜也叙说不尽,仅捡几件,告慰我心!</p><p class="ql-block">正是:酸甜苦辣尽尝遍,</p><p class="ql-block"> 喜怒哀乐皆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