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牢记使命——记原铁道兵女战士刘启凤》

顾太健

<p class="ql-block"><b>初心不忘牢记使命——记原铁道兵女战士刘启凤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高万山</p><p class="ql-block">1970年,铁道兵十一师52团卫生队来了一批女战士,成为当时军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她们憧憬着无限美好的追求与梦想,为祖国铁路建设增添了光彩的一页。她们在革命的征途上竭尽全力,努力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p><p class="ql-block">她们用青春为铁道兵事业,谱写了一曲曲战歌,载入了铁道兵光辉史册。</p><p class="ql-block">刘启风是那道风景线中的一员,1970入伍后,在铁道兵11师教导队,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新兵训练,分配到52团卫生队当卫生员,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她从小就崇拜一身戎装特别威武的父亲。</p><p class="ql-block">如今自己也穿上了绿军装,感觉成真神气呀!回想当兵的那一刻,她戴上大红花,街道还为她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送大会。之前她幻想着能参军成为一名女战士该是多么的幸福,常常在睡梦里笑醒,奔跑的身影,喜悦之情,溢满甜蜜的笑靥,让路人注目羡慕。</p><p class="ql-block">卫生队是刘启风从事医务工作的起点,经过了多少艰难的岁月,由一个不懂事的女娃娃的新战士直到从事医疗护理行业的尖兵,历尽了数不尽的酸甜苦辣。</p> <p class="ql-block">报到的那天,卫生队全体人员热烈欢迎卫生三班女战士的到来,至此,开始了她军旅生涯的第一站“卫生员培训”班学习。她同其他女兵一样,领到一本厚厚的教材、一包银针及人体针灸穴位小模型。</p><p class="ql-block">开始了每日学习生活,由军医轮流讲授医学理论课程,老战士带着临床实习,熟悉治疗护理的各项工作,牢记护理工“三查七对”制度,识别确认口服片剂。训练皮下、皮内、肌肉、静脉注射,准确皮试溶液浓度的配制,了解不同护理级别的工作内容与流程等,很快就能单独值班独当一面地工作,为更好地开展战场救护打下扎实基础。</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困境,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同老卫生员一道上山采药,认识了黄芩、贯众等许多中药材。节假日去种菜、帮厨。</p><p class="ql-block">所学的一切对她未来进入社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对她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队生活使她充满了朝气与快乐。</p> <p class="ql-block">岚河口是汉江边上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镇。因为有一条常年笼罩山中雾气的“岚河”由此汇入汉江,“岚河口”由此得名。是安康县管辖的一个行政区政府所在地,也是铁道兵第十一师五十二团修筑襄渝线时团部机关的驻地。</p><p class="ql-block">当年10月,刘启风和孟玉华接到调令,要去团部卫生所驻勤。刚刚熟悉的环境和战友们不得不分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到了团部卫生所,军医黄增祥、姚秋艳及老卫生员徐思奇详细介绍了卫生所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纪律以及主要工作对象。</p><p class="ql-block">并提出要求,一是要勤奋学习业务、努力提高水平,尽快投入工作,二是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干部战士及当地民众学生的一针一线、切记“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否则无法顺利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变化,是对刘启风的又一次考验。在团部卫生所工作,每天见到的是穿四个口袋的军人,服务对象除官兵以外,还有随军家属及其子女。</p> <p class="ql-block">团部卫生所仅有一名女军医,很多学兵连女娃也喜欢到团部卫生所就医。团部机关人员办公、居住相对集中,而家属一般都租用民房,比较分散。</p><p class="ql-block">那时整个岚河口几乎没有路,从岚河口码头上岸,沿着一条高低不平的石阶上行,就步入了长不足百米,宽不足四米的石板大街,这是岚河口小镇唯一的一条大街,有人戏称“街头放个屁,街尾闻到臭”。</p><p class="ql-block">沿街两旁除了石阶高筑的《岚河旅社》是一栋三层小楼以外,其余都是一色小青瓦平房,并且绝大部分是门面房。门面房的门是由若干块两米多高、两寸来厚、每块宽约三十公分的活动门板构成,门板多少取决于门面的宽窄,都是商业店铺。</p><p class="ql-block">走在街上,你会对那些分列两旁、“仅此一家”的饭店、旅馆 、粮店、新华书店、百货商店等独特现象感到新颖,又会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现象发出赞叹。</p><p class="ql-block">在通讯落后的年代,到附近连队和家属所在地出诊本身就是个难题,查找、记忆那些七弯八拐的羊肠小道成为了她的必修课。</p> <p class="ql-block">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她用注射用水在自己身上体验皮下、皮内、肌肉注射的进针感觉,用银针在自身穴位中练习进针、捻转、提插的手法,寻找“酸麻疼涨触电感”的最佳针感。</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业务水平与患者满意度同步增长,很快就获得团司令部管理股的“连嘉奖”。她还学会了“配伍制剂”,如消化、止咳合剂、外用消炎药、抗过敏软膏等。无论是白昼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风里来雨里去,随时出诊从无怨言,至此,连年都受到表彰奖励。</p><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团卫生所告别襄渝线,刘启凤也随同团部家属一同迁往河北,入驻滦平县平坊公社部队自建的家属区。新的考验来了,那里是北风狂吹雪花乱舞的塞北,与安康温差悬殊太大,团部卫生所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常常是大雪封门,气温骤降到零下二十几度,广大干部战士及其家属小孩还没来得及学会生炉子取暖,90%的人耳朵、面部、手部被冻伤,出现红肿水泡,又痒又疼。她在军医们的精心指导下,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实施了有效处治,不久就战胜了罕见的群体冻伤。</p><p class="ql-block">第二年冬季来临前,她提前做好预防,宣传防冻知识和具体做法,有效防止了群体冻伤事件的发生。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她积极要求奔赴前线,发扬铁道兵光荣传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p><p class="ql-block">最终被团部卫生所留了下来。她心里明白卫生所工作绝不简单,留守人员及其家属小孩的健康对稳定一线指战员的情绪关系重大,欣然接受组织安排,继续努力配合军医们为留守人员做好各项预防诊疗护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她不懈努力和踏实工作的作风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连续七次受到连嘉奖 ,并在197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革命大熔炉里百炼成钢,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1977年4月她退伍回到家乡,被安排在安康市中医医院工作。退役不退色,继续保持铁道兵部队的光荣传统,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以病人为中心,认真从事医护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p><p class="ql-block">2008年退休,她本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继续为老年退休党支部和老同志服务,并积极参加省市“老体协”太极拳活动,2010年代表安康市“老体协”太极拳大赛获得银奖。</p><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晚霞红满天。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做了许多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益的事情,得到了单位的赞许和群众的认可。</p><p class="ql-block">今年六月底,在中国共产党诞生101周年之际再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这是她退休14年来,连续八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