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根将军伟大的一生(副本)

一缕阳光

<p class="ql-block">  美丽富饶的达尔罕草原,雄浑博大,钟灵毓秀。古往今来,这片草原以慈母般的情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阿思根,就是20世纪初叶出现的一位杰出人物,达尔罕草原令人敬佩的娇子。</p><p class="ql-block"> 阿思根,蒙古族,汉名,李友桐,1908年出生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村一个“庄特尔“(专为王公贵族种地、纳供的等级)家庭里。阿思根童年时期,适逢军阀当政,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乱世,“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在郑家屯读中学的阿思根。因参加抵制日货斗争被学校开除,后来他转辗转到了北京,入蒙藏学校求学,不久又因参加进步学潮被学校开除。</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侵占了我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后不久,又扶植蒙奸甘珠尔尔扎布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组织了“内蒙古自治军“。阿思根等一批蒙古族知识青年不明真相。满怀摆脱民族压迫的强烈愿望,参加了“内蒙自治军“。后来“内蒙自治军“垮台,其残部被改编为伪满兴安军,阿思根、那钦双合尔等人进入兴安军。恰逢这时,特木尔巴根和朋斯克受共产国际的派遣,回到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革命工作。阿思根在他们的影响下,接触了马列主义,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1932年4月,经特木尔巴根和朋斯克介绍,阿思根加入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这期间,特木尔巴根和朋斯克计划搞武装暴动,阿思根积极响应,特、朋二人将他和那钦双合尔作为暴动骨干列入计划之中。 后来,向共产国际远东局请示,暴动计划没被同意,阿思根和那钦双合尔就在兴安军中继续潜伏下来,以合法身份坚持斗争。三十年代,阿思根再次东渡日本学习军事,193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p><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伪垮台,兴安军随之解体。这时,阿思根已经是东蒙地区蒙古族中很有声望的人物。国民党为了掠夺抗战胜利果实,把东蒙地区控制在自己手里,就派人到东蒙地区拉拢蒙古族上层和有影响的人物,阿思根也在被拉拢之列,国民党当局派阿斯根的同学邬古廷等人前来游说,以高官厚禄相引诱,但阿思根根本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八·一五“光复后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东盟政治中心的乌兰浩特形势很乱,各种政治势力竞相登场,都想左右东蒙局势。1945年10月,以乌兰浩特为中心的东盟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兴起,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内蒙古革命青年团已牢牢控制乌兰浩特的局势。阿思根把当地的民警大队、护路大队、内防总队等分散的武装力量组织起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为捍卫正义事业的依靠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被国民党委任为“保安司令“的土匪阎振山公开跳出来在乌兰浩特招兵买马,作威作福。这伙人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搞得乌兰浩特及周边几十里人心慌慌。阿思根与张义成率领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嫩江一支队联合行动,一举消灭了这股匪徒,拔掉了国民党安插在乌兰浩特的这颗钉子。</p><p class="ql-block"> 在兴安盟突泉县至今还传颂着“兴安盟救出共产党“的佳话,说的是阿思根解救胡秉权的故事。1945年12月,胡秉权受中共西满分局的派遣,到东蒙地区开辟工作,行至突泉县遭到国民党光复军的绑架,敌人扬言要将他处死,阿思根听说后,立即率领队伍冒着寒风前去解救,行至突泉县城附近时,突泉的伪县长前来讲和,要求阿思根不要攻城,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阿思根表示同意谈判,可是国民党对阿思根提出的条件拒不接受。阿思根当机立断夜袭突泉镇。仅用两个连的兵力,就把国民党“光复军“1000多人从突泉镇赶了出去,救出了胡秉权一行人,突泉人民也从此获得了解放。</p><p class="ql-block"> 1946年,阿思根开始组建东蒙地区民族武装。建军工作首先从哲盟开始。一月份,他以东蒙自治政府内防部(军事部)长的身份来到科左中旗巴彦塔拉。将兴安南地区警备司令部改编为东蒙自治军骑兵二师,科左中旗的骑兵十一团(初建时称五团)就是在他的主持下组建起来的。接着,他的足迹遍及兴安南地区所属各旗,在他的主持下。每个旗都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团。</p><p class="ql-block"> 在哲盟建军期间,他与进入哲盟地区开展蒙旗工作的共产党和八路军有了接触,同中共西满分局的张平化、辽西委蒙古工作的赵石成了亲密的好朋友。1月25日,阿思根应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李富春的邀请,到郑家屯协商西满与东蒙军政工作相互配合的问题,双方达成了协议,这就是有名的“吕阿协定“。其后不久,阿思根又到郑家屯,与西满分局再次签署协定,将东蒙自治军归西满军区领导和指挥,并由西满军区保障武装装备和给养的供应。后来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阿思根又主动向中共西满分局和西满军区提出建议,将哲盟地区党政军的各项工作委托中共辽西省委和省军区代管。当时东蒙内部有人对他的这些做法提出责难,他就耐心地说服对方:过去在日本侵略者奴役下,我们没有出路,今天我们内蒙古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只有依靠共产党才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完成这么建军任务之后,阿思根回到乌兰浩特,将乌兰浩特地区的武装力量整编为骑兵第一师、卓索图盟的武装力量整编为骑兵第三师、昭乌达盟的武装力量整编为骑兵第四师。纳纹慕仁盟的骑兵力量整编为骑兵第五师。阿思根的建军活动,为内蒙古人民解放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阿思根是内蒙古人民武装力量的缔造者,他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20日,对于阿思根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经中共西满分局批准,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这就意味着,他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的人生,从此掀开了崭新而壮丽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1946年12月下旬,阿思根亲率东蒙自治军二师、一师二团和哲盟军区所属部队组成的蒙汉联军南下收复哲盟失地。大军由科右中旗高力板出发。一路疾驰,战旗飘扬,人马浩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国民党驻哲盟各地守军。蒙汉联军在“打回哲盟,收复失地“的口号下,接连攻下舍伯吐和通辽,然后又挥师南下,解放哲盟南部各旗。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时,阿思根正指挥千军万马血战在沙场上,直到大会要结束时,他才风尘仆仆地回乌兰浩特,凯旋的英雄,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和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1948年1月31日,阿思根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终年仅40岁。</p><p class="ql-block"> 这位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勋的战士,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匆匆地走了。但他所开创的事业却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千秋不朽,万古长存。</p><p class="ql-block"> 阿思根临终前的职务中共内蒙古工委候补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