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渔亭千年古码头

方锦华

<p class="ql-block"><b>  徽州每一座古老的码头,都有它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渔亭古码头更不例外,它从南宋走来,与宫廷结缘,与庶民同行,见证黟县徽商的成功与艰辛,留下一段繁华的记忆。</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望渔亭千年古码头</b></h1> <p class="ql-block">  站在渔亭古桥之上,双手倚撑着石桥北侧栏杆,俯视沿河西岸,从上街到横江入口之间近千米河堤上,依然完好地保留下七座古老的码头。尽管河塝的石缝里杂草丛生,水域再无船只往来,旧时的繁华与喧嚣早已远去。但取自镇南复岩山特有的本地红石,在河水的拍打和岁月的侵蚀下则越发呈现出包浆的质感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下极具地域特色的徽文化。</p><p class="ql-block">  静静横卧在码头台阶上的一块块硕大条石,年复一年被岁月磨去棱角之后,则在光滑的面层留下一双双深嵌的脚印,时至今日,已经无法分辨那一双是达官显贵,那一双是布衣百姓,抑或是重重叠叠。总之长长的石条总是一直不堪重负,坚韧延伸至高处的街道,注视着古镇的喜和乐,见证着徽商的兴与衰,与永不停息的清澈漳水一起述说着那些远古的故事……</p> 可以说徽州的四大古镇,渔亭、万安、屯溪、深度,无一不是坐落在新安江上游沿河两岸,在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山区,这些著名的古镇皆因航运而兴起,又因码头而繁荣。但渔亭码头有它自身地域的特殊性,它既是这条水运航道顺流而下的起点,又是逆流而上的终点,可谓是货物、人流最重要的集散地,古时被誉为“七省通衢”。 渔亭码头的雏形可追溯到南宋时期。<br>  靖康之乱后,公元1127年,宋朝首都从开封迁至杭州,改杭州为临安府,史称南宋。定都临安伊始的南宋政权大兴土木,扩建杭州原有的吴越宫殿,增建礼制坛庙,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刚从歙州改名徽州的一府六县中,最古老、最偏僻的黟县仍然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盛产名贵木材。新建立的南宋朝廷传旨黟县进贡优质稀有木材也理所当然,况且编制成木排后,通过横江水路顺流而下,过新安江、富春江可直达杭州钱塘江,春水期仅半月时间就可运达。<br>  然而,渔亭码头在完成帝王宫殿的任务后,再也没有停止过木材的运输,毕竟这里的木材受到过帝王的青睐,此后官宦、民间自然需求旺盛。这样的木排形式的水上运输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宣告结束,整整漂流了八百余年。只是前期很长一段时间码头未有更大的扩展功能。<br>  直到明末清初,徽商进入鼎盛时期,渔亭码头方才迎来大规模的扩建,由原来的三座增至十二座,沿漳河西岸一字排开,蔚为壮观,生机无限。渔亭从这个时候开始,与江、浙、沪、宁、赣、闽、湘等地客商交往密切,生意往来频繁。黟县乃至周边的木材、茶叶、中药以及土特产品,浙江的食盐、江西的瓷器大米、苏杭的丝绸、上海的棉布百货,大多都是在渔亭码头上船或卸船,再由渔亭中转运往各地。<br>  清中期,弹丸之地的渔亭衍生出50余个行业,200余家店铺。十二座码头各司其责,承载、分解着不同的货物。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搬运工、挑夫、骡马队挤满码头,充斥街道巷弄。沿街沿河各类仓库高达100余间,存储量上万吨,码头每日进出船只两百余艘。上街、下街、正街、里街和盐街喧闹至极。若至秋冬时节,来自江西、福建、湖北和湖南的香客、信徒到九华山、齐云山进香拜佛,均需在渔亭码头中转,此时的渔亭镇更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尽显“鱼亭津渡”达四方的空前盛况。 <p class="ql-block">  距今275年,公元1747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名十四岁的男孩,从西递徒步到渔亭码头,本来是在私塾里读书的,先生曾对男孩的父母说“此子才思敏捷,日后必成大器也!”但无论他读书如何优秀,依然无法逃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遭遇。刚满十四岁的他,这天就是准备乘船到休宁万安某商号学徒去的,由于山路崎岖而耽误船时,只得在河边的顺生客栈留宿,待天光搭第一班客船或顺风的货船去往万安。当这个半大的孩子伫立在渔亭码头时,瞬间就被眼前桅帆林立,人头涌动,吆喝之声此起彼伏的场景所震撼。毫无疑问,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商业重镇,码头对于一个山里的孩子来说也是极其陌生的。</p><p class="ql-block"> 是夜子时,男孩睡不着觉,被响动惊扰,他从临河的窗户窥见码头上悄悄进了两艘货船,随即抬下几十个沉甸甸的精致大木箱,陆续搬进顺生客栈。客栈老板杨顺生轻声说道:“已经和骡马队的汪领头说好了,再过两个时辰就到,天明之前保管会运到西递、宏村,不会耽误你们的事。”对方回答说:“那就好,我们还可以休息一会。”男孩隐约听到一些对话,觉得很神秘。在私塾的时候,先生曾经讲过海盗的故事,眼前的一幕似乎有几分相像。第二天一早,惶恐不安的男孩站在杨顺生老板面前,杨老板说:“别紧张,本就没打算收你房钱,以后发财了再说。”其实这孩子是想知道昨晚发生的事情,既而从杨老板那里得知,昨晚那些箱子里装的确实都是金银财宝,但却是富甲一方的黟县籍徽商在外发迹,为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回报乡梓,把积攒的银两和奇珍异宝,通过水路运回家乡的。为安全起见,多半会在夜间搬运货物,和所谓的海盗并无半毛关系。这位十四岁的男孩在渔亭码头被上了第一课,刚出道就又遇见善心人,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也要成为大徽商,大富豪,报答乡邻。</p>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威震江南,雄踞六大富豪之一,并结识歙县曹文殖,助他考取功名的西递胡贯三。发迹后的胡贯三念念不忘渔亭码头的启蒙之遇,曾经几度捐资修建渔亭普济桥和修缮古码头,做了许多慈善的事情。 曹文埴任户部尚书之际,特来西递答谢恩兄胡贯三,在渔亭舍舟登岸,探寻好友胡贯三孩童时在这里的奇遇故事,诗兴大发,以《渔亭》为题作得诗文一篇:“水浅江路穷,岸窄市门对。石梁通往来,云壑向互背。竹筏与松舱,停泊各分队。论货盐米多,问途水陆会。此招舟子进,彼率担夫退。老我成熟客,凤者经已再”。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验证渔亭码头曾经的繁华景象。 清代诗人黄景仁于乾隆三十八年从杭州坐船逆流而上,体验新安水路,目睹十里九滩的景象,深感船随着地势的逐渐增高,行进十分艰难,每经过一滩就像增高十丈,到终点渔亭码头时,诗人感慨万千,随即写下著名诗篇《新安滩》:“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诗人心中这个天上虽然是比喻和夸张,但特定的所指就是渔亭码头,新安最高的一处泊船水域。<br>………<br>  回望渔亭千年古老的码头,我们从时间隧道里,仿佛看见不知其几亿吨货物从这里吞吐,惠泽八方;亦不知其几万名徽商从这里泛舟而去,闯荡商海。也是从这里起航,黟县商人逐渐成为徽商大潮中的一支劲旅,最终迎来“无徽不成镇,无黟不成市”的鼎盛时期。<br> <h5><b>作者思考:孩提时代,我常常在渔亭古码头边戏水,我并不知道刻录进那些冰冷石块里的久远故事,也不知道它曾经的沧海桑田。现在,我终于感悟,千百年来,渔亭码头不仅在漳河东逝的水上装卸着各种货物,更在岁月的长河中输送着精彩的人生。</b><div><br> 2022.7.25 于渔亭上街新区</div><div><br></div><div><br></div><div>作者简介:方锦华,黟县作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br> <br><h3><br></h3></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