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天,还您百万年” ——走进大黑沟与古冰川遗址对话

鸿烨

丹噶尔文学苑微信公众号于今年6月18日发表了我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的《在湟源大黑沟,我发现了冰川遗址》一文,我看了以后非常兴奋,因为湟源作为南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要道,再加上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雄浑壮美的山川河流和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也激发了多种文化在这片热土上交汇互融。境内有山地、河流、峡谷、雪山、森林,草地、石林、湿地、草甸等地貌特征,如果再加上冰川遗址类型,那就更丰富了,井石老师的重大发现,对我县地质学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开发方面,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所以让我非常兴奋和自豪。<br>  兴奋和自豪之余,我当然是想以最快的速度拜访冰川遗址。机会就这么凑巧,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丹噶尔文学苑的编辑张秉全老师打来电话,说大黑沟的李露经理请文学苑的老师们采风写作,我别提有多高兴,由于早上有事情需要处理,张秉全、冷全祥、秦明英、袁少哲四位老师先出发一步,我在接近中午的时候开车向大黑沟出发。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回想起自己两次去过大黑沟,分别是初夏和深秋,两次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初夏的大黑沟如娇羞的少女,头顶山花,身披绿裙,脚踩溪水,左手牵着云朵,右手携来山风,轻盈地扭动着腰肢,给游客舞一曲“云想衣裳花想容”。而秋天,这位少女早已在季节的润养下和时光的馈赠中变为成熟的少妇,她不再羞涩,头戴金色的皇冠,脖子上挂着红色野果串成的项链,明快的红色和耀眼的黄色携手跳跃着占据了它丰满的腰身,她怀揣小动物,从容地指挥着山林、溪水、小鸟、秋风为游客演奏一首“秋韵交响乐”,那美景绝不亚于四川九寨沟。</p> <p class="ql-block">  而大黑沟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距西宁40公里左右,离湟源县城10公里左右,和湟中县相邻,她所在的西石峡,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隘,据省内著名的文史专家任玉贵先生考证,历史上称青海羌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祭海通道。其中一0九国道、青藏公路、环湖高速都从峡内通过,地理位置险要,被誉为“海藏咽喉”、“天门峡”。而峡内高山对峙,湟水中流,奇峰险峻,林木繁盛,景色宜人。更加上峡内人文历史厚重,史前大禹开山劈道形成佛尔崖,西汗将军赵充国在山城修建军事堡垒破羌墩,南北朝吐谷浑驻扎合尔庄(今响河尔)北羊沟(今大黑沟),唐时弘化公主、文成公主洒泪别家乡过西石峡,明代蒙古兵败西石峡(今栅子沟),修筑明长城,清军与罗卜藏丹津激战,攻克北古城,火烧东科寺。可见峡内人文气息厚重并非空穴来风,而大黑沟位于如此人文厚重之地,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结合,将是湟源旅游业的一支重要的潜力股,如今再发现古冰川遗址,真是如虎添翼,是推动大黑沟旅游产业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p> <p class="ql-block">  在回忆和思考的交替中,我来到了大黑沟,在景区门口让我惊讶的是今天的游客如此之多,车直接排到景区外面几百米处,游客也在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如此火爆的场景是以往没有的。进入沟内,虽高山对峙,但绝无压抑之感,感觉进入了原始森林,新鲜的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和各种层次的绿色一下子冲击着你的嗅觉和视野,中间还混合着淡淡的芬芳和各色娇艳的野花,碧空如洗,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山径崎岖,鸟叫虫鸣,兽走鹰飞,感觉宁静幽远,空灵洒脱。抬眼望去,从远山上有浓重的绿意像瀑布一下倾泻而来,所过之处,浸染的大地生机无限,更有胡儿条、皂角树、金露梅、银露梅、野牡丹、冬青树等一些小型灌木开着白色、黄色、淡紫色、粉红色的小花在和这些绿色抗衡,以集体的力量形成大面积的色块吸引游客的青睐。高山上葱郁繁茂的白桦、红桦、白杨、松柏组成林海起伏跳跃,林间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山坡上芳草没膝、繁花点点,溪水像银练一样在草丛中舞动,从天空到地面,都是最新鲜的色彩。昨夜,大自然就是一个滚筒洗衣机,在你熟睡时将大黑沟揉洗得纤尘不染,经过将近一个月疫情困在家里的游客看到这个景象,忘记了城市的钢筋水泥,忘记了每天要处理的公文,忘记了所有的烦恼,感觉大黑沟就是一副治愈心灵的良药,一个与自然对话的天然氧吧,一片放飞身心的绝佳场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接待我们采访写作的是受经理李露之托的大黑沟景区的办公室主任,他以青海人待客的最高规格手抓羊肉招待我们,用餐时他介绍了大黑沟景区的开发过程和最近为了吸引游客而采取的一些新的措施,怪不得今天来大黑沟车有将近两千辆,是往年的几十倍。同时为可敬的李福元老人因为一条沟而爱上一座城的故事深深感动,他为景区投资了几千万元,种植了各种花木360多万株,修建了62个水塘,120多公里简易山路,为景区的开发打好了基础。吃完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向冰川遗址出发。</p> <p class="ql-block">  驱车行进在这绝美的山谷里,听着车内音响发出的甜美歌声,车窗外的美景飞快地后退,但更新鲜别致的美景向你招手,我恍如进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惊诧造物主把这么美的地方赠予了我的家乡,很快我就到了约定的三岔路口,这里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各种品牌的轿车停放在路边,造型别致的白色帐篷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绿地上,孩子们在溪边玩水,大人们忙着煮羊肉、处理下水,整个沟内炊烟袅袅,人声鼎沸,热闹异常。由于手机信号不好,我在几百辆车内寻找冷老师的车,但很遗憾,由于今天游客爆满,满沟内凡有绿地的地方都是人,可见人们对大黑沟的喜爱程度。在寻觅了一个小时左右后,才看到冷老师的车,当我找到冷老师他们的时候那种回归组织的感觉相当美好。</p> <p class="ql-block">  开车行进了一公里左右,我们弃车前行,眼前是李老板自己开通的一条山道,路的入口栽种了粗壮的大黄,同时也看到了他父母的墓碑,如果不是对这条沟爱的真切,如何从千里之外把父母的坟迁来?此刻对他的敬佩是语言无法表达的。</p><p class="ql-block"> 沿着李老板开辟的山路,我们顺路而上,路两边长满了当地人叫胡儿条的灌木,有一人多高,细碎的五个白色花瓣簇拥着淡黄色的花蕊,是独立的个体,然后同样的十几朵花又组成一个大的花球,层层叠叠地锁定在枝条上,半块山坡都快让它们占领了,白色花丛和满坡的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山风吹来,浓郁的花香让人神清气爽。一路上我们探讨大黑沟名称的由来,一是由于土质肥沃,颜色黝黑,利于林木生长,所以称大黑沟;二是沟内全是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进入沟内即使晴天,也感觉像阴天一样,所以称大黑沟;三是明代和蒙古军作战,由于蒙古军躲入原始森林很难发现,所以采用火攻方式,战后林木焦黑,故称大黑沟。现在生长出来的虽然是次生林,但也长得郁郁葱葱,繁盛健壮,加之李老板近几年又补种了360万株树,丰富了沟内的树种,让大黑沟更具规模。但据青海著名人文学者任玉贵老先生考证,大黑沟南北朝的时候叫北洋沟或是白杨沟,经历代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没有“大黑沟”之称,直至1985版《湟源县志》大黑沟入列,具体年份将是新中国成立初。</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凉风习习,山花烂漫,蝶飞蜂舞,鸟鸣啁啾,让我们感觉到大黑沟的物种是如此丰富,自然是如此美好,虽然简易的土路尘土飞扬,但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时不时有鲜衣怒马的少年,开着动力十足的山地摩托,载着心爱的姑娘,卷起千丈尘土,消失在我们的视野,真是羡慕年轻人的活力,就像羡慕这清新律动的大自然一样。</p> <p class="ql-block">  走了近半小时的山路,我们快要接近冰川遗址,这时不同的景象慢慢展示了出来,山坡上虽然绿草如茵,但草丛中赫然卧着一些巨石,这些石头比较光滑,像常年雨水冲刷过一样,它们体形硕大,颜色基本上白的,上面长满了淡黄的苔藓,有的像各种动物,有的像家具,远远望去,又像是白色的牛羊在草丛中漫步。在路的拐弯处,我们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房屋造型的石头,几十块巨石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组成了一道壮观的石头屏障,也可说是天然石堡,石堡长约二十多米,最高处约有七八米,最南端还有几块大巨石形成一座天然瞭望塔,构造得相当精巧。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古堡的脊背,也同样炙烤着我们这群兴奋的访古旅游者,更有一只雄鹰在石堡上空展翅盘旋,想起了昌耀的《哈拉库图》中的诗句“城堡,这是岁月烧结的一炉矿石……”《河床》中的“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石堡和雄鹰完美演绎出昌耀诗歌中的意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苍凉和厚重。</p> <p class="ql-block">  告别石堡,我们来到了山顶,这里就是井石冰川遗址的核心地带,在没来之前我的印象中的冰川是动画片《冰河世纪》中的冰雪覆盖的白色世界,心地善良的猛犸象、狡猾但不世故的剑齿虎、风趣幽默的树獭、笑料百出的花粟鼠,这些动物让我们感受到冰川世纪生存的严酷。但这里是另外一种景象:平坦宽阔的山顶上,被连片的绿色植被覆盖显得生机盎然,几百块大小不一光滑的花岗岩鹅卵巨石,安静的仰卧在草丛中,其最大的有火车车厢那么大,小的也有一只山羊大。这些巨石有的亲热地依偎在一起,有的则孤独地仰望长空。它们造型奇特,让我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可爱的动物,有憨态可掬的小猪、肚皮滚圆的蛤蟆、贪吃的长蛇、左顾右盼的猴子、慢吞吞的乌龟、展翅欲飞的雄鹰、相貌丑陋的河马等,还有的像沙发、小汽车、衣柜、宝剑、元宝等,甚至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造型,岁月把它们打造得如此乖巧可爱,一切形状全凭您的想象力是否丰富。</p> <p class="ql-block">  张秉全校长把我们带到了其中最大的一组石头前,说这是当地人称为“大厨房”的石屋,只见几块公交车大的巨石层叠在一起,像搭建好的天然厨房,中间是天然的灶膛,灶膛旁边有天然的锅盖,河湟地区厨房里烧火用的巨型风匣也摆放一旁,石缝中有一杆细长的烧火棍,就差一口凹进去的天然石锅了,不过也不必遗憾,最顶部的巨石上天然的石臼,就远比我们家中炒菜的锅大得多,巨石上爬满了褐色的苔藓,远远望去,像极了烟熏火燎的厨房外墙,当地人称为“王母娘娘的大厨房”,也许只有神仙才有法力使用这巨型厨房。“民以食为天”当地老百姓对这块巨石的命名离不开人间烟火,让我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字墙”,形如卧牛的一块巨石腹部平展宽阔,像一堵矗立的石墙,高约三米,宽约一米多,完全可以在其上面写大字;“一线天”是两个巨石太大靠得太近,所以形成一道缝隙,从石缝下面可以仰望到细长的天空;“二郎洞”是几块巨石堆叠成的天然石洞,里面完全可以容纳十多个人避雨;“椅子石”上可以安静读书。据当地牧羊人说,其中一块巨石的石臼内长年有泉水,晴天的时候,水是满的,如果石臼内的水位下降,肯定就会下雨补足,真的非常神奇。另外在冰川遗址的南坡,有千亩高山杜鹃花海,每年六月中旬左右,竞相绽放,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据青海省测绘院和青海地质矿产开发局的专业人员考证,这里有冰斗、冰舌、冰砾、冰臼等与冰川遗址完全吻合的地貌特征,是海拔4000米以下难得发现的冰川遗址,也是大自然对我们青海慷慨地馈赠。</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一块形老虎形状巨石背上,环顾四周,这些巨石星罗棋布的排列,就像亿万年天外文明形成的巨石阵,蔚为壮观!极目远眺,近处群山峰峦叠嶂,包围着冰川遗址,远山如黛,天空中云卷云舒,东方云天相接处可以隐隐地看到多巴镇、海湖新区、湟中甘河滩工业区。对面也是像脊背一样的高山,山上也散落着巨石,远远望去,像仙人放牧,但规模比这里相对小多了,还有在遗址西北侧相对的山坡上,也是有地质学俗称冰砾的巨石,可以想象远古时期,这一块整个都是冰川地带。</p> <p class="ql-block">  环顾四周,这里的景致辽阔壮美,雄浑苍劲,给你的视觉冲击是令人震撼的美,仿佛时间静止,空气凝固。我从一块巨石转到另一块巨石,想倾听它们的心跳,感受它们的呼吸,想与这些冰川遗址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大自然原始的气息在冰川萦绕,亘古以来,生命以最直接的方式在这里交替转换,严酷而真诚,并不在意人们的感受。百万年前,这里是厚重冰雪覆盖下的不毛之地,但生命会耐受长久的寂寞和冰冷,大自然会使出洪荒之力让生命萌发,无论让它等待多久,都不会让它失望。山崩地裂,海枯石现,这些都是为了孕育新的生命,一切冰川最终会融化,成为河流、湖泊、大海滋润大地,冰川孕育了生命,是生命之源,最终生成万物融入自然之中,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无论现在看到的场面如何震撼,那都是生命力量的体现,自然和生命是如此苍茫和粗粝,又如此丰富,是吸引我们亲近自然的冲动,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流动着最原始的亲近自然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这一天,我回到了百万年前与自然对话,与冰川交流,岁月用真诚而严酷的法则打磨和雕刻着它们,经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能保存下来的,那是自然法则赐给的宽容和温暖。我们都想征服自然,但往往被自然征服,我们必须学会和自然打交道,才能学会生存的智慧!而大黑沟森林公园,是我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告别了井石冰川地址公园,回到我们露营的帐篷吃晚餐,这里我们遇到了退休的土地局李明科局长,它是大黑沟新聘的顾问,在和他的交谈中我知道最近景区引入了新的管理模式,增添了许多新的硬件设施,移动信号也于近期开通,要把大黑沟打造成西宁人民休闲浪山、浪河滩的后花园,还要打造省内外汽车自驾露营、冬季露营基地,开发夜景灯光秀,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保护性开发冰川遗址公园,成为我们认识自然、观察自然的极好课堂,也是地质教学的实地教材。</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向局长提出了建议,开发旅游资源,实际上是开发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魂,也是根,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要有设施和服务,更要有文化资源的支撑,在本文开头部分我就引用了任玉贵老先生的考证,西石峡是人文资源厚重的峡谷,大黑沟内以前也有两座寺庙羊巴林寺和北洋沟寺,希望能够慢慢恢复起来,同时建成河湟民俗博物馆、冰川遗址博物馆等,丰富了文化元素,大黑沟的旅游更为充实,期待不久的将来,大黑沟一定会成为省内外著名的景点,进一步走向全国,希望早日成为国家级5A级景区,大黑沟“借我一天,还您百万年”将成为响亮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声明:所有照片及视频均为本人拍摄,如需使用,需征得本人同意,不得侵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