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子箴言百则第42</p><p class="ql-block">不失其所,死而不亡</p><p class="ql-block">——坚守正道,虽死犹生</p><p class="ql-block">“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这首歌百听不厌,其中哲理令人深思。天长地久,而人的生命短暂。因此,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中国道学说抓住人的这一心理,劝导人们修身修心,以求长生久视,甚至可以升入仙境。</p><p class="ql-block">然而,生老病死毕竟是客观规律,任何人都逃脱不掉,修行至高境界的道长也不例外。正如曹操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道家学说从老子《道德经》33章找到答案:“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认为: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是精神遗产可以世代相传,与世长存。人生只有不离正道,处在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可以被世人长久纪念。正如鲁迅所说:“人死之后,如果不能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是真的死掉了。”可见“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者是因果关系。“不失其所”,是老子给世人的谆谆教导。</p><p class="ql-block">古有“三不朽”名言传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是给世人留下道德操守的楷模,立功是为社会大众建功立业,立言则是有利社会人生的妙笔文字传世。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民间谚语:“有百岁之童,亦有三岁之翁。”换言之,“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年。”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诗妇孺皆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说革命烈士为祖国人民献身虽死犹生,跟道家宣传的经过修炼长生不老,有明显区别。若从“不失其所”来看,也有共同点,这就是坚守正道,坚守初心,坚守淳朴本性,坚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雷锋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也有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当人生暮年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国家人民需要为正义真理做出牺牲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让生命化作一颗流星,在宇宙空间闪烁灿烂的光芒。</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6日,古历六月廿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