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一生有许多件《临河序》

新安画风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号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八大山人一生有多件《临河序》书作。这些反复书写的,与王羲之《兰亭序》书法风格甚少关联的《临河序》书作作于八大山人书法风格的成熟期。2015年第7期《翰墨天下》“经典”版块赏析了八大山人不同形制的《临河序》,以期在对比之中展现八大其人以及他的书法临、创观念。1674年黄安平绘八大山人像(局部)“隐囊”与“善化”——八大山人《临河序》文本与书法问题文/邱才桢八大山人(1626-1705)晚年有多件《临河序》书作。据王方宇统计,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八年内,款署八大山人的《临河序》所见共十九件,可以确定为真迹的为十二件。这些作品被有些学者称为临《兰亭序》,但无论其文辞内容,还是书法风格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这些反复书写的,与《兰亭序》甚少关联的《临河序》书作作于八大山人书法风格的成熟期。而且,八大山人书画中,反复出现的“涉事”题识的作品也出于这一时期。这对于我们考察八大山人书法临、创观念无疑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八大山人在对《临河序》和《兰亭序》称呼上具有随意性,白谦慎根据八大山人己卯(1699)秋八月所作书画册中后面的题跋,认为八大山人心目中《兰亭序》和《临河序》本一回事,八大山人直接将他所临的《临河序》称为《兰亭序》。事实上,八大山人也曾把赵孟頫收藏过的《兰亭序》称为《临河集序》。在八大山人的《临河序》书作的落款中,有些有“临”《临河序》的字样,有些则没有。以至于有些学者推测王羲之是否真有名为《临河序》的传本,王方宇和邱振中都指出:八大山人所谓的“临”,只是“抄”《世说新语》中刘孝标的注而已。这些临本都没有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痕迹,他只是按自己的风格书写。因此,这些都不能称为临《兰亭序》的作品,应该被称为抄录《临河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大量抄写《临河序》的时间段在康熙癸酉(1693)至康熙庚辰(1700),正是他书法风格的成熟期。邱振中认为,八大山人在其早年如顺治十六年(1659)《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识和书法显示他来自欧阳询楷书和章草的素养,自从1666 年开始,八大山人的书迹中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董其昌的影响。在1671 到1678 年,他又把视线转向了黄庭坚;1690 年以后,八大山人确立了自己书法创作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的成熟期的个人风格大致分为大字、小字两种。小字大多露锋起笔、横画较平,转角圆浑,收笔含蓄,注重结构和空间中细小单元的上小、左右错动。大字则大多中锋用笔,线条圆浑,对于空间和结构的伸缩挪让也更加明显。在康熙丁丑(1697)所作的《行楷书法册》和《行书临河集序轴》 可分别作为大、小字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的书风是由早期不定型的杂糅,到学习晚明董其昌、再上溯黄庭坚,乃至魏晋的历程。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序斗方笔者认为,在八大山人后期书法的转变到成熟的过程中,康熙辛酉(1681)至甲子(1684)是一段重要时期。辛酉(1681)的《绳金塔远眺图轴》的题识中已经显露出成熟期书风的端倪,“谁家”二字放在1690后的任何作品中都不会觉得突兀。壬戌(1682)《枯梅图轴》的题识中,显示出八大山人向章草的回归;甲子(1684)《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则正是表明他向魏晋书风中的领袖人物王羲之的致敬。而正是如《黄庭经》这样的魏晋行楷书中朴实内敛的用笔,以及章草中强烈的摆动笔法构成了了八大山人独有的“动力形式”和“图形动机”,这也正是八大山人书法最具个性的内核。之后,在康熙庚午(1690)的《行书七律诗轴》中,出现了浑厚饱满的大字作品,显示了来自篆籀笔法的影响。然而其基本的“动力形式”在之前已经奠定,篆籀用笔仅是在笔法层面对中锋用笔的强调。八大山人书法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我们所期待的兰亭一路风格的作品?资料显示,他在1681 年至1702 年间,作品上常钤有一方“禊堂”白文长方印,1693 年以后的作品上又钤有一方“晋字堂”朱文长方印。《兰亭序帖》亦称《禊帖》,说明八大对王羲之的《禊帖》十分向往;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册》题识中有“余次二王书似之”之句;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书画册》跋中提到赵孟頫题跋过的《临河序》。如此说来,八大山人对于王羲之《兰亭序》或《临河序》浸淫至少达二十余年。但为什么只是留下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册》而不是兰亭一路风格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在八大山人后期书法的转变到成熟的过程中,康熙辛酉(1681)至甲子(1684)是一段重要时期。辛酉(1681)的《绳金塔远眺图轴》的题识中已经显露出成熟期书风的端倪,“谁家”二字放在1690后的任何作品中都不会觉得突兀。壬戌(1682)《枯梅图轴》的题识中,显示出八大山人向章草的回归;甲子(1684)《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则正是表明他向魏晋书风中的领袖人物王羲之的致敬。而正是如《黄庭经》这样的魏晋行楷书中朴实内敛的用笔,以及章草中强烈的摆动笔法构成了了八大山人独有的“动力形式”和“图形动机”,这也正是八大山人书法最具个性的内核。之后,在康熙庚午(1690)的《行书七律诗轴》中,出现了浑厚饱满的大字作品,显示了来自篆籀笔法的影响。然而其基本的“动力形式”在之前已经奠定,篆籀用笔仅是在笔法层面对中锋用笔的强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