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八一建军节

沙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作者按:亲爱的读者同志,本人一生跟人民解放军结缘。永远难忘在一二一团下八户三中工作时期,和附近部队下巴湖农场结为军民共建单位的那些年月。2022年完成了三集美篇作品《下八户三中与下巴湖农场》(上中下),在部队内外引起不小反响。本篇是作为纪念八一建军节的补充作品。这次特地重新发布,再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并以此向曾经在一二一团下八户三中和下巴湖农场工作过的学校领导老师,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张学民2025年八一前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即将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 ,特意推出本人已有作品,以示纪念,同时也是对曾经与一二一团下八户三中军民共建的36232部队下巴湖农场官兵的思念。下巴湖农场历届官兵为军队建设和下八户三中乃至一二一团的发展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放军部队和石河子炮台地区盛传的历史佳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有兴趣的老同志和年轻一代,可以翻看本人的系列美篇《下八户三中与下巴湖农场》上中下三集</b></p> <p class="ql-block">  致敬,八一建军节 </p><p class="ql-block"> ——致美友读者</p><p class="ql-block"> 《下八户三中与下巴湖农场》上中下三集终于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完成,与读者见面。但是有些事情还是放不下。我在下八户三中工作了8年,有许多往事历历在目,特别是感到与部队农场的关系值得记载褒扬。因为那是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维持偏远学校正常工作并且取得成果的动力,是广大青年教师得以稳定工作的兴趣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部队农场的干部战士离开创造业绩火热生活的军营,来到与农业打交道的生产基地,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伟大的壮举,他们和战斗在训练岗位的战士一样,是最可爱的人。军人作风,军人品格,军魂精神值得我们老师学生好好学习。因此,我们一届一届领导能够始终不渝地耐心细致的维护并强化军民关系,把军民关系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部队农场的每一届领导不失所望,也非常重视与学校的关系,帮助了学校,活跃了部队,两全其美,成果丰硕。所以, 有必要在此深深感谢历届场长教导员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由于篇幅和时间关系,了解不是很全面细致 ,文章内还有些人物事迹没有纳入其中,深感遗憾。比如早期的老场长刘美林,刘习中,杜克仁,后期的场长杜喜宏,最后一届场长王文勇等等都不应该忘记。还有生产连干部李三田,金功志,唐天宇,郝明,苏建军等等,你们都好吗?我们都很想念你们。</p><p class="ql-block"> 特别提一下,文内提到的首长,邱团长,是邱俊本团长。他曾经以师参谋长身份邀请我们去八音沟师部作客。邱团长后升为少将,担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陈本善提供)。</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同志,以饱满的热情,感人的举动支持本文的写作发布,尽力提供资料图片,有的同志自己不会微信,就让自己的夫人或者孩子帮忙发送,希望当年抛洒热汗,奉献青春的故事能够传承久远。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吗?。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的同时,把同志们发来没有采用的照片分享给大家 ,敬请关注!也感谢冯淑芝老师在关键时刻,提供了我渴望得到的下八湖农场办公室的照片,特别是有当年老师和小学生的照片,实在太珍贵。</p><p class="ql-block"> 一二一团三中的早期领导王西林早就调回四川,失去联系。张秉儒调出一二一团以后早逝多年。兵团老兵尚副校长也已驾鹤西去。 邵慧智调回内地后英年早逝。孔祥来退休后还在一二一团, 张学民,张有玉,蒲新民,罗吉山退休后都居住石河子。任伟居住在深圳女儿处,其女婿是驻港部队退役军人。还有早早离开下八户,更高发展进步的郭振元,陈新德,王胜利等同志都在石河子。欢迎各位部队同志有机会到石河子见面。</p><p class="ql-block"> 借用一段退休女兵的美言,曾经当过兵,此生便与军结缘,军人的情结让我们在生活中喜欢听军歌,喜欢军绿色的服饰,喜欢看军旅题材的文艺作品,听到军号会激动,看到军人感亲切,战友永远是朋友,此生还是一个军字放不下。</p><p class="ql-block"> 当兵的经历是诗、是歌,是一杯醇香的美酒,是一段缠绵的思恋,是一次光荣的旅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悔的军旅生涯!虽然穿的不再是军装,吃的不再是军粮,听的不再是军令,住的不再是营房。但,还是军人的衷肠,还是军人的风尚,军人的情结将伴我一生。我没有当过兵,但是我永远为自己是军人之家的一员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再次祝愿大家军人的节日快乐,祝愿各位及其家眷幸福安康,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 ——张学民 2022年“八一”</p> <p class="ql-block">王发胜同志光荣在党50年 光荣的一生 永远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目标,同样的奉献。解放军是奋斗的方向,奋斗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张学民于2021年7月1日</p> <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英姿勃勃王发胜</p> <p class="ql-block">王发胜教导员在农场</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农场工作的黄教导员</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和黄茂林教导员的爱人小孩合影。当年多么年轻貌美,照样在部队农场棉田里打拼,为军人事业奉献一切。</p> <p class="ql-block">黄教导员的军旅记忆不止一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在三中工作的马存敬老师的新作。谢谢马老师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马存敬老师阅读本人拙作以后书法作品表达感受</p> <p class="ql-block">  为了再一次帮助老同志们回顾《下八户三中与下巴湖农场》上中下三集的故事内容,也为了给大家留一点更深刻的印象,根据有的同志建议,将文中的照片再次展现在最后,请大家关注分享。</p><p class="ql-block"> 若有人保存有三中时期的老照片,请提供给本人,本人将择机编辑奉献给大家。我的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电话:13094049730 张学民</p><p class="ql-block">微信号:sl13094049730沙柳</p> <p class="ql-block">场长丁永贤 见中集</p> <p class="ql-block">教导员王发胜 见中集</p> <p class="ql-block">教导员陈本善 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场长高艳章 见中集</p> <p class="ql-block">升职后的高艳章 见中集</p> <p class="ql-block">黄茂林 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教导员,场长黄茂林 </p><p class="ql-block">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黄茂林和夫人 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部队首长和一二一团政委出席一中军校结业典礼</p><p class="ql-block">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三中校长王西林和副校长尚忠贤</p><p class="ql-block">见上集</p> <p class="ql-block">校长王西林和继任校长张秉儒</p><p class="ql-block">见上集</p> <p class="ql-block">张秉儒和副校长张有玉,炊事班长毛启舜</p><p class="ql-block">见上集</p> <p class="ql-block">左起:张学民 张有玉 蒲新民 罗吉山 郭振元 见上集</p> <p class="ql-block">左起:邵慧智,蒲新民,张学民,刘恒全 见上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注:蒲新民同志1972年下八户中学初建时就在下八户学校。先后任三中教师、主任、校长,1991年调任一二一团中心小学书记、校长,团教育中心副主任。于2025年7月16日在石河子突发脑溢血离开了我们,享年76岁。我们永远忘不了蒲新民老师为下八户教育,为一二一团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三中老师陈新美(左)冯淑芝(右)在部队农场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和她们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首长和老师学生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见下集</p> <p class="ql-block">  “八一”万岁!</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石河子大学王胜利老师的精彩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部队实行军民共建,当时这种风气在军营盛行。1982年我在三中教书,三中领导张秉儒、张学民、张有玉、蒲新民、孔祥来与部队领导关系甚好,双方开展了军民共建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爱民,民拥军,三中和部队农场每逢八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三中领导都要慰问部队,部队领导也慰问三中,军地关系非常融洽。我最难忘的事就是组织学生到部队农场拾棉花,我们几个年轻班主任带队,早晨天不亮就出发,早早赶到地里拾棉花,中午部队管饭,吃的油饼和菜汤,晚上天黑才回到学校。还有一件事就是部队送孩子到三中读书,部队一个战士每天开着一辆旧拖拉机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八十年代那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我教过部队的孩子,现在能想起名字的学生只有邓小宁、邓小红和邓小丽姐妹仨了,她们学习好还有礼貌,老师们都喜欢她们。我离开三中后迄今为止不知道她们在何处?如果哪位同学知道告诉张学民校长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中开展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活动走在一二一团前列。通过军民共建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国防素养与使命担当。三中毕业的学生参军入伍的特别多,其中张学民校长的两个儿子旭东旭晖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现在是校级军官,让人羡慕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腔热血,谱就时代赞歌;一份忠诚,铸就钢铁军魂;一份奉献,绽放生命精彩;一份执着,宣誓青春无悔。在八一建军节之际,祝福所有军人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敬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