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深至切”思辩

己亥@冬至

<p class="ql-block">  中华传统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有“爱至深,责至切(爱之深,责之切)”一说。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越是爱到深处,越是严厉地苛责。即使你犯了一点儿错误,长辈也会责备你,就怕你误入歧途,有时简直到了苛责一切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查过这个词语的出处,也查不到原作。但是,好象是出自古文《触龙说赵太后》的“应有”之意吧。不管怎样,时下的长辈们,用这种理念教育子女,甚至以求自解者甚多。这种教育方式反映的是封建礼法的“家长制、一言堂”,对子女的成长不会是健康的、全面的,尤其是在这个放飞自我,追求创新的时代,就更是“弊”大于利了。</p> <p class="ql-block">  细细想来,“至深至切”的价值取向是双向的,既有长辈对晚辈的爱,也有晚辈对长辈的爱。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了晚辈对长辈的至深至爱,相同的情况(特别是相互责备)发生时,在长辈是至深至切的爱,而在晚辈这里就会成为不顺从长辈,惹长辈生气的认知,其结局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了。</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本质相同的一个事态,在长辈和晚辈间会出现不同的结局,是因为国人深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span>“三纲五常”的影响。“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成为</span>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规范人们行为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至今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p> <p class="ql-block">  进入到现代社会,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其人格取向,平等意识都得到强化,封建思想的捆绑绳索已是碎了一地,渐被人们抛弃。反映到长辈和晚辈的相互关爱上,“至深至切”也基本成为相互的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分寸,因为“爱”的反面往往就是“恨”。“爱之深责之切”的近义词就是“爱至深恨至切”,当刻骨铭心的爱失去或者受到伤害时,那些埋怨、伤心、后悔、委屈等等负面情绪就会一起涌来,若没有地方渲泻,会转化成痛彻心扉的恨。这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时下以“爱”的名义发生的一些违背常理的案件,就很能说明问题。</p> <p class="ql-block">  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近的人们之间相处,还需注意把握好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爱至深,责至切”作为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在规范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咋用,若说它是封建礼教的话,应属封建礼教的精化,是可取的。</p><p class="ql-block"> 二是爱与被爱之间不是单向的,是相互的,应时刻注意角色有转换。特别是当长等成为被爱者时,做晚辈的还是不“责”的好,即使责备也要拿捏好分寸。</p><p class="ql-block"> 三是要时刻把握好一个“度”,做到张驰有度,坚决避免甚至杜绝将“爱”转化为“恨”,把事物的发展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否则,那就会与本来的愿景大相径庭了。</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