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岁月杂记之二

禅心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两块碑文辨别两寺异同</p><p class="ql-block"> 李德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就“圣泉寺”与“胜泉寺”两个寺庙的名字,“圣与胜”,音同字不同,曾经使人不经意地误认为是一个寺庙,为解释此问题,就从两个寺庙的碑文中,来寻找“圣与胜”两个寺庙究竟为何不同?</p><p class="ql-block"> 深山中,京西雁翅镇境内,相隔十里,两个村落,历史上,曾经分别各有一个寺庙,天缘巧合,两个寺庙的名字,音同,却有一字不同。寺庙碑刻内容,差异也颇大,倘若人与人隔着距离,若猛然间,有一人口说起寺庙的名字,事先也并没有让看人过寺庙名字的文字,只听声音,就很容易让人听成是一个寺庙。</p><p class="ql-block"> 其实,两个寺庙并非一个名字。从两寺庙坐落空间看,彼此相差十里,同镇,却不同村。圣泉寺,坐落在深山中的碣村域。胜泉寺,坐落在永定河岸的珠窝村,下面就由笔者从两座寺庙的碑文,来了解这一字之差,古碑里究竟是怎么说的。</p><p class="ql-block">&nbsp; 一、【圣泉寺】</p><p class="ql-block"> 前两年,7月的一天,我与同村挚友,开车来到了碣石村,走到了一个叫:“大峪沟”的地方,地堰里,尽是大杏板树,七月正是拾杏核季节,只见杏核散落在地下,正巧,村民还未来拾杏核。脚一踏入地堰,就看到了杏树林中,一块汉白玉的石碑,横躺在地上,我急忙用相机拍下了这块石碑的照片。又急忙用手抹去石碑上的泥土,由上而下地观瞧,只见碑上刻有《重修圣泉寺碑记》之字迹。虽然,我还不能把碑文全读下来,但,已知道了碑文记述的梗概内容,心里尤为欣喜。在放石碑的地方,我站着向四处张望,特别想在这个地方,再仔细察看一下四周,试想着还能看到与圣泉寺有关联的遗迹。我张望了一会儿,使我很失望,只见石碑附近空荡荡的,唯有大杏板树的枝稍,在微风中摇摆着。</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问同来的挚友,你见过这个圣泉寺吗?</p><p class="ql-block"> 同来的挚友告诉我:“他是在碣石村出生,在碣石村长大的,从小就没有见过这里有过寺庙!不但,他没见过,就是碣石村,比他年龄大的,也没见过这里寺庙是啥模样。</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老人传说,大峪沟很久以前,曾经有过寺庙旧房基,断墙、残壁,碎瓦、破砖。”</p><p class="ql-block"> 我像考古似的,细细地瞧看着四周,只见石碑和碑座,分离两处,碑座仍埋在土里,仅露着十五公分左右,碑座上的石槽,有一尺多长的破痕,在地上斜躺着,一看就知道碑座残破处,是人用铁器破坏的痕迹。我见此状,自问自己,在这山坳里,圣泉寺,究竟有何不同寻常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我用眼睛扫视着地上的石碑、碑座周边。地堰里,仍能看到微微发红的泥土,包着残壁,其他情况,再也看不到什么!要想知道圣泉寺的由来,只可把心思寄托在石碑上的碑文,来诠释破解人们许久的悬念。</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我将相机拍摄石碑照片,放到电脑桌面上,再将碑上的文字放大,一个字一个字地研读。又将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在A4纸上,并加注标点符号,将繁体字又变成简化字,圣泉寺碑文上的真实内容就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但碑文中,仍有些文字,留有被人敲击后的破损,加之风化原因,一些字迹已经模糊,难以辨识。另外,碑文里仍有十几个字,属于古时文人的不同写法,与现今字典比较,我仍然没找到准确读音和字形答案。为全面了解碑文,准确诠释碑文,破译悬念的字,我又拜求了曾经在北大毕业的老师,使其帮助破解难以辨识的字。</p><p class="ql-block"> 寺庙碑文,原文系古代文言文,我加注标点后,又译成白话文,原碑文的内容,陈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圣泉寺,坐落在顺天府宛平县之西,有个地方称之为青白口社,再往西有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称“圣泉寺”。僧人相传,因这里山水川流如瀑布,由上而下,九曲弯转倾泻,酷似龙腾翘跃,龙亦可用“圣”之称谓,寺名首字就选用了“圣”。又觉“剑锋”,解读有误,故称“圣泉寺”。其寺始盖建于金,元代又修,查考图书和文籍,亦不可信。后来,有一个老僧人,因浇地灌畦,偶得一尺多的铁柱,经磨洗后,上面隐隐有文字。因为,岁年久远,被泥土侵蚀,所以,字迹模糊。虽不能读得齐全,可唯有“明昌二年蓋造,中統三年重修”,这些字迹较真切。这样,人们方知道了这个寺庙为古刹,以前,僧人相传之说,并无错处。略考诸史,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6,共7年)盖建。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1260年即位为中统年),这个寺庙,又经过改建,距今(1512)已有两个甲子年(120年)。</p><p class="ql-block"> 洪武皇帝朱元璋,灭元至今,又经历二百余岁,这期间,曾遭受过元兵季节性对庙宇的破坏,事过今迁,物改世异,庙宇损坏特别严重。圣泉寺,又经山高气寒,风雨侵蚀,屋檐颓败,墙壁坍塌,庙的柱子也不能支撑。今主持宝上,有意修复,意欲扩大,三年多时间,心力交瘁,一点点积累钱财。</p><p class="ql-block"> 到期完成,内外安排得当,圣泉寺修建的很完好。虽然,庙宇殿堂仍然如旧,但是修葺补弊的功劳是不可掩灭的。并且,又重新盖了一座伽蓝堂,以及方丈僧房和香房厨房很多间,都是前所未有的。</p><p class="ql-block"> 修建寺庙花费,金银以两计算若干,谷物以担计算若干。畚箕、斧头之后,按施工日子计算若干。出于主持上人的十分之三的,化斋他人的十分之七,又考虑到寺庙的久远将不能继续维持,购置田产,积存谷物造册,把收支即时登记。</p><p class="ql-block"> 为使庙里的徒弟守住寺庙,不使庙宇毁坏,激励勤勉。主持法号上人,宝币无尽,姓王叫福能。也是本县的老百姓。上人从小住在大慈仁寺,僧人徒弟以他为榜样,师父戒律很严,远近僧侣都服从他的教诲。所以,乡老韩英、刘能、韩文惠等协助他。全是上人平时所作所为导致,假如宝上人不是僧人中白眉毛的人,为什么他记忆略知一二。令他回来以后,把这件事刻在石头上。山川之美,境界之奇,我有闲暇时踏上这块土地,游览它的胜景,未能描写。让进士及第翰林院侍郎计五晴刘瑞,写初建大慈仁寺,文笔功底记述较好,首写有幸听到。</p><p class="ql-block"> 如来大法。广开方便之门,懂得恩惠广泽,常忆劫难之苦,报答主持,僧人诵读经课,朝拜暮礼,报国利民,永远把这寺庙作为积累善行德地方。不忘记了它是一块布舍的宝地,可不是积善做福的地方。如是那样,今生空过一场,告之。</p><p class="ql-block"> 碑文刻于大明正德壬申岁仲莫(夏)朔旦(1512年5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  二、【胜泉寺】</p><p class="ql-block"> 我是土生土长的珠窝村人,十几岁时,我曾经在大庙里玩耍过。现今,若有人问起“胜泉寺”,年轻人恐怕就十分陌生了。但一说起村西的大庙,就会有人不约而同想起来。年龄大的人,他们曾经见过村西的大佛殿,老爷庙,娘娘庙,钟楼,和尚塔,乌龟驮石碑,及庙里僧人曾经用过的石臼。</p><p class="ql-block"> 倘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对村西寺庙的印象,恐怕是一片空白。即便知道些,也是听村里人口碑传说的。若说“胜泉寺”,不管岁数大的或是年轻的,都会觉得十分诧异,胜泉寺建在时,很少有人留意两块碑文刻写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老人记得,五十年代初。村里为给孩子解决上学的教室,就把“大庙”里的佛像,护法神像,佛堂彩画一一拆除,涂抹没了。</p><p class="ql-block"> 1966年。那场政治运动初期,运动在农村,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的思想处于迷糊状态,许多人迷失了方向。把政治狂热转移到村里的“寺庙”,似乎铲除封建,迷信残余,就是斗争方向。野蛮替代了理智。错误地将佛教视为“迷信”,将寺庙作为传播“迷信”营盘,“不拆寺庙,就不解其恨”。</p><p class="ql-block"> 几天之内,就把村西的“大庙”,大佛殿、关帝庙、钟楼、和尚塔,两个乌龟驮石碑,一一都拆除了,只留下了娘娘庙有幸未有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可叹550多年的寺庙,连同宣德年500多斤的大钟,一并被毁掉。村民们把钟楼拆掉后,又将古钟推滚到丈余高的堰岅处,再推于堰下,古钟就掉在河卵石的大道上,顿时摔裂。人又上前,抡锤将古钟砸成碎铁块,最后,化成铁水铸成了犁铧。</p><p class="ql-block"> 大庙被毁后,七十年代后,“大庙”的地方,就变成十几户村民居住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庙这个称呼,也渐渐地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再谈起佛教寺庙,大庙,代替了《胜泉寺》,寺里大佛殿供奉的佛像,观音菩萨像,娘娘神像,老爷庙,也就成了趣闻。</p><p class="ql-block"> 要知大庙的由来,倘若不读大庙碑文里的历史文献,若要说出这处寺庙一二来,也是痴人说梦。2000年,我年近半百,对搜集村史资料,就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一天,我与村里一位长者在大街上聊天时,言语间,长者透漏了一个让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有一份自己亲手抄写的大庙碑文,我听到后,十分高兴。我以试探的口气与长者说;“这个大庙碑刻资料很重要,应该保存好,传于后世”。这个长者见我说的正合他意,于是,就欣然答应将大庙碑文交给我,当时,我欣喜万分。我顺着老人的口吻,说:手抄碑文原件,我整理一下,打印成文,再将原件手抄件,仍交还给他,由他保存,老者听后也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长者的手手抄碑文,从老家回到门头沟的家中,我将手抄碑文,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打印成文,反复研读,逐句推敲,加注标点,译成白话文,原来这个碑文,就是村西“大庙”,实际应是“胜泉寺”的碑文,石碑全称是《重修胜泉寺碑记》。</p><p class="ql-block"> 碑文介绍:胜泉寺地域的胜景,属地管辖,坐势,分布,供奉、僧人,善人,修庙年代,由此发现,建庙时间,建庙化主,善人,主持,碑文撰稿人,碑刻撰写时间一一记述的十分清楚。</p><p class="ql-block"> 碑文被译成白话文后,碑刻分阳文,又有阴文,详情文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大山之高,非仙而不靈,水之深非龍而不名,逮夫叢林之廣,僧而不盛此諸事,雖殊而埋則一也。”就此点点数语,清晰告诉人们,胜泉寺选在高山,河流,树林融为一处的地方。许多僧事不盛,不是白浪费了这里的胜景了吗!</p><p class="ql-block"> 在順天府宛平縣之西,社名青白口村曰朱窩,有古刹寺曰勝泉寺”,这简短的几句,告诉人们,胜泉寺的属地管辖的具体详情。以碑文形式,记载了村里最早的称谓,即朱窝村。应属正史记载。胜泉寺,在明朝正德十三年,碑文就称其为古刹寺庙。</p><p class="ql-block"> 此寺坐北朝南,山峰对峙,如插笔当门,水流若操琴,意指永定河水,在胜泉寺门前流过,四季各异,有时如野马奔腾,有时柔情绵绵,有时溪水叮咚响,悦耳动听。大自然的高山峡谷,河床中大小石头与河水泳动,相互协奏,发出的不同音律,犹如音乐家在操琴。庙前的山,一座座挺拔地矗立着,寺庙的后山,如铁垛一样遮围着四灵,此处是六合清宁之古庙。不用分辨朝代多长时间。正面有小堂一所,内有观音像,二八圣僧之像,依次而修。首立山门,中立佛殿,左有伽蓝堂擁护,右有祖师堂在旁,观音殿,僧室、厨房。年头久了,被风雨摧毁。</p><p class="ql-block"> 有僧人成慎同,善人安喜,募众捐資,招集工匠,重修胜泉寺时,在正殿瓦脊中,拾有一木牌,上面有字,始知此庙是宣德年間,四月二十六日建造。比丘妙德為化主,善人李福成、李福海為功德主,羅有僧人“明通”為主持。僧人圆寂后,后来的僧人都是本宗一派,庙宇香火未穷。僧人喜欢山至此,相隔一百余载,原本无有碑记,其時為將來之眼目,乞求雕刻成碑文為記,不能只有世俗創業者有子孫承繼。佛事也借先人之力,不枉僧人徒孫傳續者,亦然,今德公開山通公主持,佛籍留下来接连不断的继承,早晚领着众僧焚香诵经,以表祝贺。</p><p class="ql-block"> 为巩固祈求香客民众的捐物,咸受其益,以求安宁,莫非二僧人生平守戒精严,使后代子孙受很长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谨慎地按经义被称赞的僧人云佛子住在此地,则是佛学常用在与其中,坐卧修行佛经行里,一僧人“子材”自谦非能善文,因有人乞求,再次不顾献丑,以文记之。</p><p class="ql-block"> 碑文撰写于正德十三年,即1518年戌寅,阴历二月中,湖南僧人,自称云水乞正子..佛号称子空撰拜。</p><p class="ql-block"> 碑的阴文,主要介绍,参与寺庙修复的各地寺庙,捐资人名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碑文是最好史证】</p><p class="ql-block"> 1、圣泉寺重修碑记中证实,圣泉寺,在碣石村大峪沟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间金章宗,修复于中統三年”, 碑刻于大明正德壬申1512年,说明圣泉寺的古老,至今有826年。又可印证,碣石村地域,人类在此居住成村比较久远,应早于建庙很多年,称其碣石村为古老村落,碑文可证。</p><p class="ql-block"> 2、圣泉寺名字的由来,碑文中已言明,因“龙湫”而得名,说明,在远古的时候,碣石村地区,夏季雨大,地下水充盈,地表水相聚,山水由上倾下,形成瀑布,九曲倾泻,水流异状,形似龙腾。积水成潭,掘地成井,碣石村七十二眼井之多,久负盛名。</p><p class="ql-block"> 3、胜泉寺碑文证实,胜泉寺始建于大明宣德年,四月二十六日,庙修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是一处古老寺庙。印证这个地方人类繁衍生息,应早于大明宣德年建庙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4、胜泉寺这一古刹,“胜泉”系指永定河,坐落在高山、河流、翠柏,奇景异处,水岸庙宇,矗立在永定河北岸,寺庙坐落之地,高山挺拔,河水荡漾,四季水绕村而过,静听,河水流动如操琴,让人欣然动情。庙宇靠山寺漥梁,虽经历数百年,山势如龙俯,凤欲展翅。其景域饱受破坏,翠柏受影响渐,四季生气之美,仍然俱佳。两棵古槐,为僧人和香客遮挡着阳光,盛夏庙宇凉爽,宁静,典雅。仍是好去处。遐想到,古刹隐身在翠柏中,僧人诵经,此静修行,心迹,亦可忘记尘世熏染。这一胜景,令人陶醉,让人想到唐朝文人刘禹锡《陋室文》文中:“山不在于高,有仙则灵,水不在于深,有龙则名”的佳句,倍感沉醉</p><p class="ql-block"> 5、碑文中最有价值之一的印证,告诉世人,久远村落,初始名字叫“朱窝村”与现今名字亦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6、胜泉寺:钟楼未拆除时,宣德年间的古钟,在铸造之时,就将许多人名铸造在上,村里许多人都见过,李姓居多,也有别姓,人名首位称为李进荣。大钟虽已被毁掉,现今,来解释大钟上,如繁星般的名字,布满大钟,一种推测,肯定与村里人有着密切关系,另一种推测,与修庙捐资有密切关系。虽然,村里人的先人们一直把李进荣,称为珠窝村人的始祖,而且,一些家族的家谱,也把李进荣称其为始祖,可无有其他史证资料,称其别故。可叹,大钟被毁,考究其由,已成遗憾。</p><p class="ql-block"> 7、两块碑文,十分全面的诠释了两个寺庙的由来,寺庙名称的起始缘由。也诠释了碣石村、珠窝村,虽同为古老村落,但各自成村时间,各有先后,两村相距十里。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证,历史上,也不会是一村。过去,一些人称两村同为一村,有牵强之嫌,误导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注释:</p><p class="ql-block"> 1、香房:是指佛所住之房舍,以及附属佛殿之僧房。香房又称作香室、香殿、香台、净香房、香积殿、香库院、清净香台。</p><p class="ql-block"> 2、金章宗:金代年号</p><p class="ql-block"> 3、乡老:《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p><p class="ql-block"> 4、朔旦:旧历每月初一</p><p class="ql-block"> 5、大明正德:朱厚照,出生于公元1491年,公元1505年即位,到1521年病死,享年31岁,在位17年,年号 为明正德皇帝</p><p class="ql-block"> 6、明正德壬申:即:1512.年</p><p class="ql-block"> 7、龙湫:瀑布</p><p class="ql-block"> 8、四灵:麒麟,凤凰,龟、龙</p><p class="ql-block"> 9、绳绳:接连不断。</p><p class="ql-block"> 11、珠窝村“胜泉寺”的石碑,一共两块,现今一块残损的石碑,存放在村里场院旁,原为猪圈的路边上。另一块,深埋在村东学校门口的厕所附近,仍地下掩埋。</p><p class="ql-block"> 12、寺庙的碑文,史证资料非常珍贵,圣泉寺的碑文原为古文,在译成白话文的过程中,得到李志民老师的真诚相助,在此表示谢意。</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2年7月25日</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