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八一话军旅】难忘的参战经历

张玉军(潍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字:张玉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张玉军</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大步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道路上。从大漠、碧海到蓝天,这支队伍正变得更精悍、更具战斗力。“八·一”建军节是我们军人的节日,为自己光荣的军旅生涯感到骄傲与自豪!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重温那曾经的军旅记忆,忘不了那炮火硝烟的岁月,那青春年华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美是军旅,军旅生活永难忘。人的一生有了从军经历很自豪,和平时期的军人能参战更难得。现在人们在祥和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的生活,此时我在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防御作战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师医院到达集结地云南文山县马塘镇进行野战训练时,防疫所的八大金刚合影,后排左一为作者张玉军</span></p> <p class="ql-block">  奉中央军委命令,1985年3月,我随步兵第138师赴云南老山地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我当时22岁,任师医院防疫所检验技士。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与师医院战友一起圆满完成了战地救护及卫勤保障等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在集结地野战训练时,防疫所的全家福,前排左一为作者张玉军</span></p> <p class="ql-block">  开赴前线,我与战友们从潍坊乘坐闷罐火车到昆明,用了整整五天五夜。再从昆明经过两天的摩托化行军,师医院到达了集结地域文山县马塘乡的一个村庄。接着就开始了实战演练和战前教育。针对老山前线的卫生防疫情况,我进行了化学武器及生物武器的清洗与消毒,野战条件下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的操作训练,熟练了专业技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野外实战训练时,作者张玉军与李玉在草丛中等待抢救伤员</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集结地域实战训练一个多月后,摩托化行军一整天到达了老山前线麻栗坡县平寨附近的师医院所在地,医院用房由多栋板房组成。老山素有“三个老鼠一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之说。到战区第一天刚躺下,成群结队的老鼠四处乱窜,让我无法入睡。我与战友们还频频遭受蚊虫的袭扰,当地空气潮湿闷热,被子晒与不晒一个样,盖在身上潮乎乎的,让我们这些北方人很不适应。由于条件所限,好几个月洗不上澡。不分男兵女兵,师医院人手一塑料桶,盛满水放在太阳下晒,晒温乎再找个背静处摖澡。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比起坚守在猫耳洞的战士,我们的生活条件要好的多。事实证明,一旦把生死置之度外,这点儿困难可以忽略不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张玉军(右二)正在与战友们进行水质检测</span></p> <p class="ql-block">师医院防疫所有十人组成,担负着步兵138师战时的卫生防病和临床检验工作。我多次在所长周鹏富的带领下,到前沿哨所、阵地,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写出书面报告,为前线将士提供科学的防病措施。部队接管阵地后,我与防疫所人员用最短的时间,走遍了所有阵地,了解卫生防病情况,并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检测,为生活用水提供了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张玉军正在进行医学实验</span></p> <p class="ql-block">  战时大出血的重伤员多,输血是救治重伤员的重要手段。我与检验技师肖国民、吴龙奎负责输血工作,对需要输血的伤员亲自采集血液标本,标本处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的每个环节都认真仔细操作,为重伤员输血提供了安全保证。在实践中,我探索出了快速交叉配血试验方法,行之有效、结果可靠。在十个月的时间,我进行输血检验四百人次,输血量十二万毫升,安全无任何差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张玉军正在进行血型检测</span></p> <p class="ql-block">  经过战火的考验,我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作为防疫所最年轻的干部,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积极主动地多干工作,危险时候抢着去。自师医院通向芭蕉坪前沿救护所的山路崎岖、路滑,在越军炮火的覆盖范围,每次送血,我都要求带车去。有一次夜间前沿救护所急需用血,我带上血液就坐上救护车前行,不料距离救护所三公里时,道路因下雨塌方车辆无法通行,我就冒着天黑、踏着泥泞的小路,绕过山头,徒步到达救护所,伤员及时输上了血,为抢救伤员行的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414团卫生队有一重伤员需要输血,当时战斗异常激烈,一时运不下来,请求支援。接到命令后,我立即带上备用血液及野战检验器材,乘坐东风大卡车向414团卫生队所在地前进,沿途炮火轰鸣,只能断续的开小灯前进。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了防空洞里的414团卫生队,洞内没有用电,我只能用手电筒照明,用手摇离心机分离血液,用快速检验法进行了交叉配血,挽救了伤员生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部队接管阵地后,防疫所在平寨师医院驻地拍摄的全家福,后排左三为作者张玉军</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抢救伤员赢得更多时间,师医院在直线距离越军阵地五公里的芭蕉坪设置了前进救护所。我自告奋勇到前进救护所救治伤员,在这里工作五个多月。这里经常有越军炮弹袭击,生活极其艰苦,吃水要到一公里外的山泉去取,吃不上新鲜蔬菜,洗澡更困难,但为了救治伤员,我和战友们也无所畏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当年的芭蕉坪前线救护所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难忘的是1985年的5.31战斗。这场战斗异常激烈,5月31日战斗打响后,大批伤员陆续送到坪寨师医院,那几天我几乎没有睡个囫囵觉,在化验室、手术室、急救室连轴转,进行交叉配血输血实验、采集血液标本、送血到手术室及急救室,争分夺秒的救治伤员,为伤员的生命提供了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芭蕉坪救护所的同龄战友合影,右二是作者张玉军</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与亲人朋友的主要联系方式就是书信往来。远在家乡的亲人牵挂着我们,我们也思念家中的亲人。由于路途遥远(相距八千多里)交通不便,一封信从发出到收到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再辗转送到阵地上时间就更长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我们都有着切身体会,可以说是望眼欲穿。为了能让书信尽快寄达,记得当时贴的一角的航空邮票(普通邮票是八分),但也总觉得太慢。能够收到亲人的来信,互报平安是最开心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防疫所的四个年轻人(自左至右):张玉军、李玉、马伟、杜丽丽</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国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还不够发达,部队的待遇还比较低。但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只要部队一声令下,让我们冲上老山前沿阵地,就是流血牺牲,我们也会一往无前、在所不惜!”这就是我们战士的觉悟,这就是以“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老山精神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86年5月初,作者张玉军在昆明市某学校与小学生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