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掉的记忆》,(之二)

焦建成(骄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李海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焦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清明惊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背景概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7月18日是我们首批学徒工走进前旗化肥厂五十周年的日子。人上了年纪就容易怀旧,往事如烟有些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是真实的曾经。虽然稚嫩懵懂无知。但存于内心的所思所想,均藏于心中。这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了过来,都有想见见曾经在一起的工友叙叙衷肠的念头。于是周立群一呼百应组织了【风雨五十载,皓首再相逢】第一批入厂员工一日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聚会第一站安排参观化肥厂旧址。见面后大家相互问候寒暄,唏嘘不已,五十年前英姿勃发的少男靓女青春早已不在,物是人非银丝染发,欲语泪先流。再看厂区五十年前车间宽敞明亮,机器崭新有序排列,时过境迁破败不堪,厂区变孤舟。记忆中高大的厂房,宽敞的车间大门和想象中大相径庭,几乎完全颠覆了大家记忆中的感知。当我看到仍然矗立的半水煤气柜时,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段抹不掉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八四年是甲子鼠年。当时全国的小氮肥厂星罗棋布,在化工行业中,它的特性就是高温高压,工艺流程复杂,操作不当易燃易爆还容易中毒。车间工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生产连续性较强,一个工段或一个车间出现故障会影响整个工厂的生产链。在该厂工作过的员工深有体会,岗位责任制要求严格,24小时三班倒连轴转,除有计划的大修外,一年四季如正常生产都是全负荷运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察右前旗化肥厂经过逐年技术改造后,年产合成氨从三千吨增到八千吨,后来逐步上升到1.2万吨乃至飙升到3.2万吨。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全国小化肥百面红旗之一,顺其自然成为察右前旗标杆企业,乌兰察布盟知名企业,在内蒙化工厅也小有名气,从而也造就了一批对国家有用之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一气冲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一九八四年那个四月天是清明节。天是那么的蓝,湛蓝的天幕上挂着一轮金色的太阳,几片薄薄的白云像碧海上的孤帆缓缓飘游。那个年代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没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年年植树造林,但成活率很低,野外与城区花草相对稀少,树木品种比较单一,街道两旁以杨、榆、乔灌树种为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10时左右,察右前旗为响应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号召,全旗所有机关和驻镇企业单位积极参加这项活动,道路上人来车往,街头巷尾作为重点更是人头攒动,一片忙碌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化肥厂区和往常一样,生产车间平稳而有节奏的正常运转,偶尔有车间传来丝丝的驰放排气声,耸立的烟囱冒着淡淡的青烟向东缓慢飘散,厂区内的丁香树花刚刚绽放🌸,散发出阵阵幽香。这一切看似天象人和生产有序的运行,殊不知一场罕见的厄运悄然而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厂区内我和大同市【工农化肥厂】一位科长正在洽谈临时借调技工事宜(管工、焊工等)按惯例友邻厂在停产进行大的维修任务时,经常因特殊技术工人不足相互借调支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打断了我们的谈话,瞬间大地轻微震颤,玻璃窗与门同时被巨响震动的哗啦啦的抖簌。我顺响声方向看去,只见一个带杆的物体呈蘑菇雾状,从地面腾空而起,猛看与普通雨伞相似。我马上意识到半水煤气柜“擅自上天了”。此时已不容我多想,急速向现场奔去。跑的过程中看到离地面百米开外,一个黑漆漆的像倒挂着的水桶(更像天蓬元帅下凡)晃晃悠悠落在了厂区材料库( 气柜直径十米,体积五千立方用钢板焊接)。气柜自由落地后大约在原来的位置偏移了十多米远,把材料库直径约一米粗的两根圆木齐头切断,由于气柜自身的重量加速度,落地时尘土飞扬厚厚的钢板顿时开裂,气柜筒体严重扭曲变形,完全报废。气柜爆炸的过程中,其辅助设施如钢管、角钢、导向轮等零配件像无目标的强弩,射向四处,中招非死即伤。其中有一根钢管向西直飞邻居啤酒瓶厂,穿墙插入门卫室内,力量之大可想而知。万幸的是这次事故没有一人伤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竭尽全力恢复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故发生后,正在搞爱国卫生运动的旗委书记、旗长及其他部门领导和有关单位,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化肥厂。那年月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已开过,但禁锢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放,阶级斗争那根弦还在绷着。全旗各机关总动员,责令公安机关介入是否有阶级敌人蓄意搞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事故现场我向旗领导简明扼要的汇报了“生产事故”发生的经过,并提出马上修复设施尽快恢复生产,事故调查汇报和恢复生产同步进行。旗领导走后,旗经委和厂党委书记尚成立安排让我按部就班抓紧落实,尽快恢复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临如此现状我没多想,说实际话根本没有时间容我坐下来细想,想的只是怎样能以最快速度投入再生产。随即召开了由技术副厂长、设备科、生产科、机修以及有关车间负责人会议。会议成立了临时抢修指挥部,同时制定了一个迅速恢复生产的方案。兵分三路检修,我率领一队抢修小气柜,另外两个队分别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修理和抢修大气柜(因为修好大气柜最快也需60天)。变被动为主动,做好再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抢修时我特意告诉在岗职工事故既然发生了,大家不要有思想压力,把顾虑抛在脑后,只要你们竭尽全力抢修,把心用在尽快恢复生产上,投入再生产恢复的越快,损失就越小,责任承担也会随之缩小。天塌下来我给你们顶着,一切事故责任由我一个人承担,咱们抢修组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用一周的时间恢复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结束后,我琢磨着这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斗,七天给我的时间有限,我暗自下定决心再难攻克的堡垒也要把他拿下来。即日带领抢修组一头扎进现场,连续三天三夜基本没合眼进行抢修,第四天硬是把闲置多年的小气柜修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恢复生产后,我用力的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后,又长长的出了口气,以缓解这些天自己所承担的无形压力。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用充满血丝的眼睛瞭望着远方,心里还是装着“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短暂而漫长的几天里,我和抢修组全体工友正常的生活起居全部被打乱,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造气、机修的工友24小时轮班,作息时间也打乱了。饿了随便吃一口食堂送来的饭菜填饱肚子接着干,渴了嘴对铁壶喝上几口,实在困了累了就在现场轮流眯一会。这几天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没有说笑声,只有工具与设备管道的碰撞发出的叮当声。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提高抢修效率还要保证职工安全。在安装修复上下水管道的连接;进、出气管道的法兰对接;上下导向轮、固定导向轮的安装与维护和吊装,清理现场因爆炸损坏的管道等等…,我都做了具体明确的分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大家不分昼夜的努力下,迅速恢复了生产。抢修期间与指挥部亲临现场的督导与支持分不开的。在此特别感谢机修和造气两车间主任的协同支持,以及一线的车、钳、电、焊、管工等化友弟兄们任劳任怨,不计任何报酬昼夜苦干的精神,今天借这个机会为他们当年无私的奉献与付出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神秘调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抢修第三天,大约凌晨五点左右的样子,东方天际出现了一抹鱼肚白,抢修工作接近收尾阶段,还有些生产前需做的零星工作没做完,我对几个一夜没休息的工友说,给设备上水有我盯着呢,你们先回去休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个中等身材穿戴整洁,很像干部模样的人,我不认识更不知道他是谁,他一大早来厂区干什么?他走到我面前上下打量着我,问:事故现场在哪?答:这就是事发现场,然后就是他问我答,我也没特意回避遮掩而且对答如流。这人用疑惑的眼神对我又上下重新审视了一遍,因为我三天三夜没合眼,从外貌看,充满血丝的眼睛,黝黑的脸,长筒雨靴尽泥点,油渍麻花的工衣没遮掩…。问:你是下夜的?答:不是。又问:那你是看大门的?我说也不是。那你是干什么的?我说是生产副厂长,他愣了一下露出惊讶之色,你再说一遍你是干什么的,我重复了一遍,他听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天放亮后,又来了一帮工友继续抢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九时,来人通知我去厂办开会。我是最后一个到的,看到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有内蒙劳动厅、轻工厅、内蒙化肥公司、盟委秘书长、盟工业局、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会议中央坐着那位就是早上询问我的人)。参会的还有前旗旗委书记、旗长、分管副旗长、劳动局、经委等有关人员。(抢修期间有好多人劝我责任应众人承担,能从轻处理,不要个人承担,他们的好意我领了,但我决心已定)。殊不知调查组来之前上级部门已经把这起事故定性为,【全国罕见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做出处理意见后再回来汇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开始场面十分肃穆,内蒙领导引导性的让我把事故的经过讲一下,也就是具体到当天事故是怎么发生的,是谁在指挥调度,谁在具体操作,有无违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的行为,车间负责人以及当班者姓甚名谁详细做一汇报。一连串的提问使会场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大有“风雨压城城欲摧,调查不清誓不休”的氛围。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参会人员所有的目光都扫向了我,等待着我的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会场上压抑的气氛反而使我的心更为平静,因为事故发生后我从思想上已做好了随时被处分的准备。面对表情迥异,目光不同的各位领导我坦然自若的说,事故已经发生不可挽回,我做为生产副厂长,事故的一切责任我全部承担,给我警告、处分、撤职、开除甚至进班房我全接受,但是不要把事故的责任牵涉到一线工人。内蒙领导见我态度坚决,说那你可以走了。我稍作停顿后说,走之前必须向在坐的各位领导阐明自己的几个观点,我为什么要主动承担起这个事故责任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四月份北方地区正是使用化肥的高峰季节,农村使用化肥供不应求,为了提高化肥产量,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小的故障尽可能不停产就排除,以保证日产九十吨化肥的出库计划。如果停产检修需要两到三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生产。所以这次事故的发生不存在职工玩忽职守擅离岗位的行为,出发点就是为了搞好生产多产化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这次事故的发生与操作是有一些关联,小化肥自动化生产程度不高,人工操作可控程度也不精准。这种条件下,为了保证日产化肥90吨的产量,当碳化车间变换岗位触媒温度低于正常反应温度时,一般采取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停产点燃烧炉提高温度指标,这就需要三到五天才能恢复正常生产;另一种就是采取造气车间适当提高氧含量,(业内俗称过氧)边生产边升温,直至达到温度要求,这样不影响日产90吨的化肥产量。全国小氮肥大多都采用后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说到这里,领导插话问与会的专家和工程师们,得到了他们的点头认可后我继续道,行业术语可能领导们一下听不明白,我通俗点讲,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一辆五吨的汽车拉了七八吨货物,不出事省油,省钱💰利润高皆大欢喜。一但出了事那就是违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这么多年采用这种方法为什么没出事, 因为物体爆炸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助燃物质;二是有易燃气体;三是出现燃火点,这三点缺一都不能引爆,这次事故条件都具备了。说完后领导示意我你先走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后我听与会人员和我讲,内蒙的领导在会议中说的三个想不到。他凌晨微服私访后见到我的第一印象不是看大门的就是个下夜的。他知道工业战线上的工人很辛苦,尤其是一线三班倒的工人。一个生产副厂长,为了尽快恢复生产,身先士卒三天三夜在现场抢修,想不到;内蒙这位领导曾多次处理过各类化工事故,大多数都是扯皮推诿,尽量撇清自己的责任。这个年轻人却把责任全部自己承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想不到;听了乌盟和前旗各部门的发言,对李海旺同志有这么高的评价,想不到。这位领导本是带着尚方宝剑来,拿到处理意见才能回去交差的。就是他和我凌晨的那个照面还有三个想不到感动了这位钦差大人。他让乌盟和前旗拿出处理意见后上报,当天就回了呼和浩特。乌盟的有关部门一看上级部门是这种态度,让旗委政府拿处理意见上报也走人了。旗委和政府因领导班子成员不齐全,择日研究对我的处理意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后有乌盟及旗委政府领导对这起事故很关心,碰到后让我不要有思想压力,好好干让我要相信组织,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在袁庆山旗长办公室汇报工作时,他说正准备提你任化肥厂厂长,(因为当时厂长空缺)由于一直常委到不齐,搁置到现在没有研究,出了这场事故转正的事只能暂时放一放了。安慰我不要有其他想法,我打心眼里很感激他们,说请领导放心,我还是以前那个李海旺,只要不撤职还在岗位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工作。出了这么大事故不处分撤职,就很满足了。说到这里联想到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为了歼灭敌人,不听指挥被处分的事,我是为了生产多产化肥支援农业,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上级怎么处理我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情总会有结果的。旗委、政府、人大、政法委、经委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我的处理意见,怎么处理最恰当,既对上级有个合情合理的交代也要给责任人以公平公正的评估,这就使参会领导很犯难,这么优秀的年轻干部,为工作不辞辛苦甘为孺子牛,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处理重了于心不忍,处理轻了又怕上级不满意。于是有人提议先把李海旺拘留起来,来个冷处理过一阶段再把他放出来,旗人大主任马上反对,李海旺是人大代表拘留他不符合相关程序。大家对此事你一言我一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意见还没得到统一。这时经委主任袁喜提议由经委签发文件,对李海旺做通报批评处理上报,如果上级对处理意见不满意,经委承担责任,然后再重新研究处理意见。经委主任的提议一次性全部通过。旗委责令经委尽快形成文件逐级上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才知道经委上报的通报材料一直留在旗委书记的办公桌里,化肥厂的一众工友弟兄没有一个因此受到牵连,只是我通过那次事故后身体落下了隐患,胸口老感觉憋着呼吸不畅,长出一口气才能缓解。至此行业内轰动一时的罕见事故尘埃落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忆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我写这些不是要标榜自己,既不存在提拔更不是为记功而写,只做回忆从内心有感而发。有时候想我所走过的路程,大事看担当,逆境看胸襟,人生能承担多大的责任,是否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吗?是不是所有的困苦都是上天有意而为之。后来也想开了,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有的时候赞美是一种激励,给别人赞美的同时,不要委屈了自己,给自己也美上几句😄 谢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