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阴囊鼓包,摸起来软软的,那是鞘膜积液,早手术,它还影响生育!

丁医生(必回关)

<p class="ql-block">暑假来临,又到了小儿包皮、包茎手术的高峰季节。前些天,接诊了一起来做包茎的堂兄弟三人,三个小家伙都是包茎,并伴有包皮与龟头粘连,说实话这些都不是个事。但其中一个小家伙就不一样了,脱下裤子,映入眼帘的不是他的包茎,而是左侧阴囊内鼓胀的团块,难道是疝气?心里这么想,用手一摸,软软的,囊状感,轻轻挤压,变小了,原来是交通性鞘膜积液,也称先天性鞘膜积液。</p><p class="ql-block">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我国新生儿鞘状突尚未闭合发生率为80%~ 94%,但随年龄增长可逐渐闭合,而出生后6个月以后闭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长期的慢性鞘膜积液因张力大而对睾丸的血供和温度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引起睾丸萎缩,如果积液严重,影响双侧睾丸,很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育能力。治疗上目前没有特效的西药用于治疗此疾患,对于鞘膜积液多采用手术治疗。</p><p class="ql-block">睾丸鞘膜积液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者病因不清,病程缓慢,病理学检查常见鞘膜慢性炎症反应。继发者则伴有原发疾病,如急性者见于睾丸炎,附睾炎,睾丸扭转,创伤或高热,心衰等全身疾病。慢性者多无明显诱因,有时可见于阴囊慢性损伤或腹股沟区淋巴、静脉切除等局部手术以后,亦可并发于阴囊内某些疾病,如肿瘤、结核、梅毒等。在热带和我国南方丝虫病、血吸虫病也可引起鞘膜积液。婴儿型鞘膜积液与鞘状突未闭及其淋巴系统发育迟缓有关。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婴儿型鞘膜积液右侧发生几率较左侧多。</p> <p class="ql-block">根据鞘状突闭合的位置不同,可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交通性鞘膜积液(先天性)等四种类型。</p><p class="ql-block">(1)睾丸鞘膜积液:为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阴囊有较大圆形或梨形光滑肿物,与腹腔不相通,肿物也不会缩小,睾丸不能摸到。</p><p class="ql-block">(2)精索鞘膜积液:在精索部或腹股沟管有圆形、椭圆形光滑肿物,与腹腔及睾丸鞘膜囊不相通,肿物不会缩小,可以摸到睾丸。形成原因是腹膜鞘状突在睾丸上方和腹股沟内环处闭合,精索部鞘膜未闭合而造成积液。</p><p class="ql-block">(3)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呈梨形囊肿,梨柄朝向腹股沟区,可延伸至内环。与腹腔不相通,肿物不会缩小,囊肿大小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由腹膜鞘状突闭合位于内环处或内环至精索部。当液体多、张力大时,也不易扪及睾丸、附睾和精索等。</p><p class="ql-block">(4)交通性鞘膜积液:腹膜鞘状突完全未闭合,鞘膜囊与腹腔相通。囊内积液可自由进出,肿物可压缩,其大小随体位改变而变化。</p><p class="ql-block">鞘膜积液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小儿出现鞘膜积液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阴囊或精索部位囊性肿物,多数小儿无不适感,大小可有很大差异,多为卵圆形。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的阴囊皮肤正常,张力较大,可透光。先天性鞘膜积液在平卧时,挤压积液可以使之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鞘膜积液多数为单侧性。继发性鞘膜积液我们应警惕睾丸、附睾存在病变,如结核、肿瘤及寄生虫感染等。</p> <p class="ql-block">鞘膜积液的治疗</p><p class="ql-block">1.原发病治疗</p><p class="ql-block">适用于病程缓慢,积液少、张力小而长期不增长,且无明显症状者。针对原发性疾病的治疗成功后,鞘膜积液往往能自行消退而无需手术。此外,2岁以内患儿的鞘膜积液往往能自行吸收,不需手术。</p><p class="ql-block">2.手术治疗</p><p class="ql-block">(1)手术指征:①2岁以下婴儿的鞘膜积液一般可自行吸收,但当积液量大而无明显自行吸收者需手术治疗。②2岁以下婴儿的鞘膜积液,伴有先天性腹股沟痛或者考虑辜丸有病变的可能,早期手术是必要的。③2岁以上的患者有交通性鞘膜积液或较大的睾丸鞘膜积液有临床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者应予手术治疗。但应排除附睾炎及睾丸扭转等引起的鞘膜积液。</p><p class="ql-block">(2)主要手术方式:手术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最安全可靠的方法。手术方式有:睾丸鞘膜翻转术、睾丸鞘膜折叠术、鞘膜切除术、交通性鞘膜积液常采用腹股沟斜切口在内环处高位切断及缝扎鞘状突,精索鞘膜积液要将囊肿全部剥离切除。</p><p class="ql-block">(3)手术并发症:手术并发症低,主要是出血、感染、水肿,输精管损伤及由于损伤精索动脉所引起的睾丸萎缩、不育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