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师

曲水荷香

<p class="ql-block">我与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与老师相识,已经十年了,那时老师还年轻。</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与老师拍摄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众多精彩作品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幅《牛与车》。</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更像是老师自身的写照。作品通过一头不屈的、任劳任怨的牛,一个苍桑古老的车轮,把观者带入远古的农耕时代,二者有机的结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不光给观者在形式上以冲击力,更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感与时代变迁感。</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老师多年的拍摄积累,和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内涵的优秀作品的。</p><p class="ql-block">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作品亦如其人。艺术作品的创作,蕴含着创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刻体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血肉与灵魂,是经历和实践,更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这在老师的作品《乡音乡情》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作品《牛与车》</p> <p class="ql-block">作品《乡音乡情》</p> <p class="ql-block">  和老师学习摄影的十年中,我们一起走了大半个中国,拍摄了大量的题材,人文、风光、纪实,静物、动物、小品等等。从避暑的家乡到坝上的风光;从烟雨的江南到壮美的黄山;从沿海的霞浦到大美的新疆……!我们用镜头记录着一个个故事,其间有艰辛,有欢乐,有满足,也有遗憾!</p><p class="ql-block"> 老师对摄影的热爱,超出了对身体的爱惜,因多年疾病缠身,自己忍着病痛,依然坚持拍摄,避暑山庄有他的身影,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有他的身影,烟雨江南的小巷有他的身影,“大漠孤烟直”,“热气馀丹霞”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基本上我所经历之地,处处都留下了老师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勤劳,不畏艰险,肯吃苦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记得2017年,我们一起去新疆,在魔鬼城拍摄,当时正值中午,火辣辣的阳光,灼射着沙漠魔鬼城,地面温度高达60多度,沙石上都烫脚,一点遮荫的地方都没有,我和师弟拍了一个多小时,热的回到了车上休息,以为老师也回来了,没想到他还在继续拍摄,等到回来后,衣服象洗过的一样,不一会,老师的嗓子就说不出话来了。下面这几幅组照《丹霞奇观》,就是那天老师顶着烈日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组照之一《丹霞奇观》</p> <p class="ql-block">组照之二《丹霞奇观》</p> <p class="ql-block">组照之二《丹霞奇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给老师、师弟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疆红其拉甫边防口岸,我们与武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人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走过了人生的一大半,是路,亦是历程。光阴荏苒,在过去的岁月里,他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在中外摄影界,是响当当的人物,获奖无数。1996年。曾获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一一金像奖。2009年,他的摄影作品《长城飞雪》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金牌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长城飞雪》</p> <p class="ql-block">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有些东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流年袅袅,红尘烟火,百态的人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老师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他的努力、坚持、创新与发展。虽然众多的荣誉,笼罩着老师,但他并没有在耀眼的光环下,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所追求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师已经是73岁的高龄了,身上的病痛还在加剧,手臂经常麻木,没有知觉,现在已经无法像正常摄影人一样,背上相机,去各地拍摄了。但老师依然不放弃对摄影的热情,每天在老伴儿的陪同下,用手机继续拍摄着家乡,拍摄着山庄,记录着点点滴滴身边的变化。下面两幅照片,是我在老师的朋友圈,截图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作品《山庄诗画》</p> <p class="ql-block">作品《山庄诗画》</p> <p class="ql-block">  近期,老师又用手机,拍摄了高达5万多幅照片,调整成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图像,让家乡人熟悉的避暑山庄,有了一种抽象如梦幻般的影像,在摄影理念上,又有了新的突破,美轮美奂的画面,观后,耳目一新,让人产生出诗情画意般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山庄诗画》组照</p> <p class="ql-block">  老师不光照片拍的出色,他也是电脑后期的高手。近两年来,整理分类了大量照片,40多年的摄影生涯,有太多让人值得回味的东西。老师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在几十万幅照片中,精选出101幅照片,集结成册《光影人生》并配以文字,回忆当时拍摄情景,这本册子,凝聚了老师一生的摄影生涯,既是对老师摄影艺术的一个总结,也是他能不屈不挠,走到今天,战胜疾病、战胜自我的坚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101幅照片中,展示给大家的不光是图片,更有各界朋友,对老师作品的精准点评,社会各界的作家,摄影家,理论评论家,用他们的文字,让老师的101幅影像,在视觉上得到了更高升华,也用文字对作品的内涵,做了最好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作品集《光影人生》</p> <p class="ql-block">  老师对摄影的眷恋,就象土地对水的渴望,就向飞鸟对天空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画面是定格的瞬间。每一次追忆过往,我的思绪,都会沉浸在记忆的画面里。</p><p class="ql-block">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所有的美好,都会是永恒!像竹,中空谦虚,宁折不弯,有气节;像兰,高洁典雅,清香幽远,高品格;似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风骨。这正是我为老师的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写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作品53《留得残荷听雨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骨</p><p class="ql-block"> 欣赏老师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一一文/许彩华</p><p class="ql-block"> 不是昨夜的梦,你如何来到窗前,如果找无数个赞美你的借口,那就是梭动的光阴,或是缱绻在光阴里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对视,从尖尖角的青涩,到风姿绰约的倾慕,再到伫立于刺骨寒冰上的傲骨,没人知道,你承载着多少水与土的厮守,在花开花落的无声中,让生命在岁月里无限的延伸。</p><p class="ql-block"> 残而美、残而优、而雅,凄美中的沉淀,深入骨髓。难怪南唐中主李璟,在留下不多的词中,这首《摊破浣溪沙》那么动人凄婉,“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萧瑟气氛中,平添一种珍美的凄清,哀伤之情,自在不言中,以至到“不堪看”。境遇加触景,自然的产生无穷之痛苦与哀怨。</p><p class="ql-block"> 个人的处境不同,看事物的感受自然不同。莲,在周敦颐的笔下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亭亭玉立,清雅芬芳。观赏之余,其亦采之,装点案几,煮茗食用。</p><p class="ql-block"> 茶在身旁溢香,手中的书,浸泡在一行小字里,光阴在案几上流淌,流过素洁的“绢”,再流过泼墨的“宣”,细看,黑白之间,色彩浓淡,都在清凉的与我周旋。</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把《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莲味之甘,莲心之苦,与温而涩,统统磨成粉,调成羹,在一碗粥里,咀嚼回味,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在月光疏影之间,在细雨缠绵之夜晚,静坐湖边,想那如烟往事,听这雨打残菏,看不加修饰,也无人打理,随意散落荷塘里的枯荷,这种心境,虽孤独,寥落,但也清静和风雅。</p><p class="ql-block"> 心若莲花,不染尘埃。淡看过往得失,轻描世间荣辱。存一份心安理得,念一声善因向佛。风雨醉月,无须婉惜,即是禅客,又于修行中,放松一颗疲惫之心。</p><p class="ql-block"> 不觉里,心已长成亭亭一枝莲,美好娟然,无惊无惧,且在岁月的光阴里,清淡的开放着。</p> <p class="ql-block">  愿老师的艺术生命,如竹长青,若荷香远!艺术的使命,就是使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赋感情于生命, 艺术的真正力量,是融会于伟大情感之中的平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