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陈更新

李向林的

<h1><b>西沟才子,低调人生</b></h1>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7日,陈更新突然去世,得知这一噩耗,非常悲痛。我和老陈在陕汽厂报同一办公室一起工作了三年半。他正式调入厂报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长达8年的文字和艺术结缘。而我最早和老陈共事是始自1972年3月创建陕汽太白农场。</p><p class="ql-block"> 陕汽太白农场是为落实毛主席“五· 七”指示在鳌山脚下蒿谷堆创办的,包括我和老陈在内的十来号人,在土坯房、煤油灯、大通铺共同生活了7个多月,直到农场散摊儿。</p><p class="ql-block"> 在农场,人烟稀少,劳动艰苦,生活单调,侃大山成了干活之外的主要生活内容。劳累之余,人人都把侃大山发挥到极致,同时大家也发现,老陈是位少言寡语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农场,有一大一小两台拖拉机,年轻人好新鲜,且争强好胜,都想多找机会玩把拖拉机,同时大家也发现,老陈从不抢方向盘,是位与世无争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农场,有几位到“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侃山水平略胜一筹。大家发现,老陈偶尔和他们掺和只言片语,总透着历史和文学的内涵。</p> <i><font color="#ed2308">  1972年5月,在太白农场蒿谷堆伐树架桥后合影。左1是后面文中提到的韩梦晖,左三是我,后立者是陈更新。</font></i> 农场解散各回了原单位后,我和老陈没啥来往。几年后有一天,车身车间大门上有人给车身领导一把手杜永征贴了大字报,文笔犀利,是数落老杜对某件事情的处理不当。细看落款竟然是“陈更新”。大字报轰动了车身车间,围观中有人嘀咕:“蔫人出豹子了……”<br> 那天可巧杜永征也在车间大门口看大字报,我在旁边清楚听杜永征唠叨说:“小伙子文笔不错,是个人才……”<br>  1980年初,厂报初创,宣传部长张德义让我推荐文艺版编辑。我推荐了陈更新。部长委托时润明和我先找陈更新谈谈,了解了解情况。在车身模修陈更新的工位,透露来意后,老陈并不激动,而是推荐了比他晚进厂的钣焊工曹志前。老陈说:“人家在杂志上发表过几篇稿子呢……”<br>  后来,曹志前被借调到厂报,直到再后来成为从西沟走出的作家。老陈仍旧在他的台钳案子上修理模具兼作厂报通讯员。<br>   <i><font color="#ed2308">  1982年11月2日,在车身车间模修钳工台案。我给老陈拍了张照片。</font></i> <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中,后来老陈又有两次机会调入厂报。</p><p class="ql-block"> 一次是被厂志办抢了先,厂志办韩梦晖凭着他在太白农场对老陈的了解,极力向部门主任林里宁推荐,把老陈借调到了厂志办,厂报借调落空。第一本厂志编完后,老陈又回到车身车间他原来的岗位。</p><p class="ql-block"> 陕汽成立总厂后,王兴和部长想试探调陈更新到厂报,没想到新任车身分厂书记杨正兴抢先一步找老陈谈话,向他委以分厂宣传报道工作的重任。 明摆着,车身分厂对总厂新闻宣传的“支持”,让王部长无话可说,借调意图再次落空……</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大约在1982年,也曾有过短暂时间,把老陈借调到过厂报,编过几期报,因住房出现问题,他还在厂报暗室寄住过一段时间。后来遇到了生产一线工人考级和调整工资的难得机会,车身车间领导好意把老陈叫回了车间。</p><p class="ql-block"> 老陈最终正式调到厂报,是1988年3月底。凭着他深厚的功底和影响力,广泛联系西沟文学书画爱好者,把厂报第四版办得红红火火。后来他又编辑过二版和一版。</p><p class="ql-block">  在厂报工作期间,老陈性格未改,无论开展任何活动,他都很少出头露面,许多读者、作者对他只知其名,未见其人,以致闹出过笑话,厂子校学生发给厂报的活动邀请函错写成了“陈更新阿姨”。</p> <i><font color="#ed2308">  1988年1月20日,陕汽新闻宣传工作年度表彰。党委书记王书经为陈更新颁奖。当时老陈还是厂报骨干通讯员。</font></i> <i><font color="#ed2308">  1988年5月12日,重汽集团新闻工作会会议在西安召开。陈更新已经调入厂报,参加了那次会议。</font></i> <i><font color="#ed2308">  1988年7月15日,新闻宣传处老同志退休,右1陈更新。这是老陈第一次与同事们合影。</font></i> <i><font color="#ed2308">  1990年3月4日,新闻宣传处同事们清理办公室周边环境。左中挥锨者是陈更新。</font></i> <i><font color="#ed2308">1990年4月1日,厂报创刊十周年。中排右2陈更新。</font></i> <i><font color="#ed2308">1991年5月,邵琳调离陕汽。后排左2陈更新。</font></i> <i><font color="#ed2308">↑ 1991年8月,在西沟新4号楼4层厂报编辑部。↓</font></i> 1991年8月底,老陈调离陕汽回了北京,那是因为他夫人刘洁玉来自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北京“知青”的回城政策“配偶随迁”,让老陈沾了夫人的光。<br> 虽然老陈已经有了省委党校的大专毕业证,为了避免“随迁”的阻力,他仍以工人身份办理的入京手续。<br> 回京后,老陈又操起了钳工的本行,先在陕汽回京人员承包的一个小厂,后又进入北京工具总厂,因为他被工具总厂视为钳工人才,尽管他夫人职业不对口,也被“照顾”安排在工具总厂。<br> 夫人工作落实了,却是“一得一失”,九十年代中期,赶上《经济日报》向社会招聘编辑,老陈报名参加了考试,报社出函决定试用,北京工具厂却舍不得放人,要挟他若走夫妻都走。 老陈彻底放弃了重返报刊编辑的梦想,在钳工岗位一直干到退休。<br> 钳工岗位,让老陈深涵的另一半才华难得用场。退休后才得释放的闲暇。<br> 随着电脑热的兴起,老陈注册了新浪博客《麦李诗社》成了西沟诗友门交流的平台。他也给自己注册了新浪博客。经过他多年耕耘,两个博客内容丰富,深受网友友欢迎。<br> 遗憾的是,新浪网背信弃义,无端封杀了大量免费博客,无论网友还是博主,都无法继续浏览,也无法查看和挽救出辛辛苦苦写作的博文。<br> 退休后,老陈还自费出版了《麦李诗社诗词》三册和他个人诗词两册、个人篆刻印谱一册。<br>  十年前,我和齐士跃还有车身刘佩林、邓景恺驾车去房山看望陈更新,并到他家拉运他出的书。到他家才知道他夫人已经患病糊涂。<br>  那次见面,竟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最后一张合影。<br>  老陈,我的老战友,自从相识就是位才华在身、默默出力、低调为人、与世无争。直到永远离我们而去……<br><br> <br><i><font color="#ed2308">  ↑ 陈更新出的书。↓</font></i> <i><font color="#ed2308">  2012年8月21日,我们来北京房山良乡看望老陈。左二老陈。左三老陈的夫人刘洁玉。</font></i> <i><font color="#ed2308">  因为处世低调,我能找到的有老陈的照片很少。这是老陈微信自己使用的头像照。他和夫人刘洁玉。</fo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