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故事:建文改制 祸起萧墙(89)

刘建国

<p class="ql-block">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驾崩传位于皇孙朱允炆,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恵帝登基初,特别重用了几个文人书生,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卓敬。</p><p class="ql-block">在朱元璋时代,由于战争的原因,武官的地位是很高的。而建文帝时代,接受方孝孺等人建议,改革官制,大力重用提拔文官,文官的地位有时甚至高过了武官。这种“以文制武”便打乱了朝廷内部文武官员之间原有的平衡,相互之间的不和谐自自然然便显露无疑。建文认为,皇爷爷时代“政令苛急,用法甚严”,所以要改一改,“矫其弊,行宽政,削藩权”。这一系列更改祖制政策的动作引起朝野震荡,特别是连削五个藩王的兵权并贬为庶人,由于准备不足,操之过急,激而生变,终于逼的燕王朱棣起兵走上了“靖难”之路。</p><p class="ql-block">“建文改制”有些什么内容呢?</p><p class="ql-block">行宽政,赦有罪,评反冤假错案;大赦天下,把不该释放的罪犯也释放了让其回乡。</p><p class="ql-block">并州县,裁冗员,触动了部分利益集团的奶酪。</p><p class="ql-block">减免田赋,独子放民,减轻了民众负担,把卫所当兵的独子复员还乡为民。</p><p class="ql-block">改革司法,废除从重从快,也就等于废除了朱元璋时代所制定的《大诰》法律。</p><p class="ql-block">削藩王,收兵权,斩除藩王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的隐患等等。</p> <p class="ql-block">建文所有的改革措施其要害就在“削藩”这一点上。齐泰、黄子澄主张强势削藩,不给藩王们留有喘息的机会。建文犹犹豫豫。卓敬反对用力过猛的削藩,主张将朱棣调离北平改封南京,建文也没有采纳,而是派人秘密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仁柔寡断,几次错失良机最终酿成后患。</p><p class="ql-block">建文改制有积极进步的一面,比如宽政便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清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刻意复古却显得不合时宜。“削藩”似如导火索给朱棣反对削藩创造了机会。朱棣“借口”只是针对黄子澄、齐泰等人“更改祖制,变乱常法”为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十一岁封燕王,二十一岁就藩北平,累年征战,文治武功可以说在其他藩王中是娇娇者。建文及其谋士能预感到将来的威胁来自于朱棣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朱棣早有窥视皇权之心,这个“野心”被一个云游的怪僧姚广孝所窥破。</p><p class="ql-block">姚广孝什么人?据《一本书读懂明朝》记述:姚广孝十四岁出家为僧,向道士学习阴阳术数之学,熟读诗书。一次在云游嵩山时一位高僧袁珙见其面相怪异,惊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也”。袁珙口中的刘秉忠是元朝的一位著名僧人,曾随忽必烈南征北战,筹建开平城,最大功绩就是主持设计了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城,建议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姚广孝一听自己是刘秉忠式人物自然内心十分高兴。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去世,姚广孝经人引荐进入燕王府,并给朱棣看相。他对朱棣说,您的相貌非常可贵,英武冠世,贫僧愿奉一顶白帽与王戴。朱棣何等人呀,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王字上面加一白字不就是“皇”字么。朱棣便将姚广孝留在身边做了高参,日后成为朱棣的重要谋臣,在靖难之役中屡出奇策,为朱棣夺取江山立下不世功勋,时人称其“黑衣宰相”。而“朱棣戴白帽”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袁珙说他将来必嗜杀成性也是一语中的。建文四年南京城破,姚广孝进言朱棣诛杀建文身边谋士不留后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被诛族。而卓敬有明初第一奇才之誉,朱棣爱惜其才华不忍心杀他,希望卓敬能为新朝服务。“黑衣宰相”却对朱棣说,如果建文当时采纳了卓敬计谋,还有您今天吗?此人决不可留。于是卓敬被诛其三族。朱棣在去世时还对杀卓敬一事深感惋惜,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p> <p class="ql-block">建文帝倡导的改革,某些方面响应的人不多,观望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在对待削藩这件事上,几个文臣的意见也没有达到高度统一,不首先针对最危险的朱棣,而是先削掉了几个无关紧要的藩王这是最致命的失策,打草惊了蛇,引起朱棣的惊觉。朱棣起兵后,其他藩王则袖手旁观,而建文又起用了一个草包将军李景隆(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李文忠儿子),仗打的是一塌糊涂,一败再败,最后李景隆竞然打开城门跪迎十里将朱棣接进了南京城。</p><p class="ql-block">朱棣进了南京城,宫中已成火海,建文也下落不明。接下来朱棣要做的事就是证明自己取得皇位的合法性。抹除篡位污点,恢复洪武旧制,革除建文年号继续沿用洪武年号来记录,就是说在朱棣眼中,建文在位四年是不存在的,是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由姚广孝主修太祖实录,宫中所有文档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后来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长陵。朱棣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编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姚广孝主修),迁都北京疏通大运河,遣使郑和七下西洋,文治武功可比汉唐。</p> <p class="ql-block">建文失踪,民间传说甚多。只录一说。</p><p class="ql-block">当日城破,宫中起火,皇宫废墟火砾中得一尸,焦枯不可辨貌,或云惠帝,或云皇后马氏,莫辨其实。朱棣以天子礼葬之。朝野上下传言,城破时惠帝削发披缁,经地道出亡,浪迹西南。成祖探访建文下落九年而无结果。正统年间,有位朝廷御史出巡南方,遇一僧人挡路献诗,自称建文帝。御史审问,难辨真伪将其逮狱。后死狱中。又一说经宫中老太监吴亮入狱证实,供养宫中,死后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建文下落之事,时人或持焚于火中说,或信出家为僧说,终难确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