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件尘封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文/叶珠梅</p><p class="ql-block">每当夜深人静,时常想起上山下乡的那些经历。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我对它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尤其是1974年的那次永安火电厂招工,让我耿耿于怀。</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受毛主席“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口号所影响吧,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要成为大工厂里的工人。</p><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给自己立下志向,要吃苦。上山下乡四年多的日子里,我一直秉行着这一信念,做一个“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最好的典型,这样才有资格参与招工。</p><p class="ql-block">在这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我的记工本上每年都有200多个出工日,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我都与烂泥田打交道,四季轮回,从不间断。下乡的第一年,每个出工日只评2.5个工分(10个工分8角钱,2.5个工分就是两角钱。)再加半斤大米补贴。第二年4分,第三年5分,第四年6分,逐年递增。尽管工分很低,但我不计较,照样干得不亦乐乎。每天都是一身泥水一身汗,回到住处,还得烧水煮饭。</p><p class="ql-block">当时一起在桐溪自然村插队的有五个知青,三男二女,分两个地方借住在农民家里。我们两女一男住的是村西的一户农民家,一日三餐都得自己煮饭。同住的一个女知青在下乡的第2年就与另一村的村民结婚了。三人中,我在桐溪的时间最长,出工日最多。平时劳动4天休息一天,这一天也没闲着,要安排种菜、砍柴、洗衣服等等,有时还要碓米。</p> <p class="ql-block">刚下乡时,桐溪村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公路的日子确实不习惯,三、五天就想回县城家里。后来逐渐地习惯了,一般是劳动一个多月,回县城一次,最长的是隔三个月才回家一趟。</p><p class="ql-block">经过努力学习,除了犁田和耙田我不会(因为这两种农活都要使用耕牛,我不敢驾驭那庞然大物。)其它农活基本样样拿得起来。</p><p class="ql-block">冬末春初,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卷起裤管,踏入刺骨的水里做田埂,那是件脏活、苦活、累活,但是我却始终坚持着。看到一条条崭新的田埂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总有一种成就感。虽然很累,但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又生龙活虎,继续再干。</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是双抢的日子,因为在这季节里,一日三餐不用自己煮饭。村民轮流做东,集中吃饭,这样便于同时出工,同时收工。每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去田里拔秧。每人拔够一担秧苗,就挑回村里。大家一起吃完早饭,又挑着秧苗和肥料去离村好远的地方插秧。我负责把每捆秧苗浸泡肥料后,送到农民的秧桶里。动作要麻利,速度要快,要小跑,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农民的秧桶里都有秧苗。一般是凌晨拔秧,上午插秧,下午收割早稻,收工时挑着满满的两袋谷子回村里。农民们挑着200多斤的谷子,那都不在话下,我也不示弱,挑一百斤的谷子那是常有的事,最多的挑过128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稻收割后,紧接着要播种晚季稻,这段时间最苦、最累、最忙,每天都要干14个小时,通常要到晚上七、八点才收工。漆黑的夜里,走在田埂上,两脚要慢慢地横着走,摸索着前行,最怕田埂上的茅草尖突然刺入脚底,那是钻心的疼,浑身上下都会起鸡皮疙瘩,回到家里都累得瘫倒了。那时年轻,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照常出工。</p><p class="ql-block">最好笑的是给早稻薅田的姿势,每个人弯着腰,一天到晚不断的挥动着双手像狗一样向前爬行。因为秧苗的株距很窄,只能用双手,发挥10个指头的作用,在它的根旁划动,让根吸收养料。</p><p class="ql-block">我人高马大,弯腰还能克服,唯一感到难受的就是一天到晚背部被阳光晒的火辣辣的刺痛,但心里还是暗暗的给自己鼓劲,薅田也就十来天,忍一忍。</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当一个人人羡慕的工人。</p><p class="ql-block">机会终于来了,1974年初夏的一天,大队干部通知我去队部一趟。到那儿之后,他们给了我一张“永安火电厂”招工简历表,我又惊又喜,这是对我4年多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见证。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泪眼模糊,那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我填好表格,让知青代表盖了章,贫下中农代表盖了章,生产队队长盖了章,大队干部盖了章之后,他们就把我的表格送到公社去了。</p> <p class="ql-block">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大约过了一星期吧,还没接到体检通知,我心急了,就去凤埔公社走一趟。</p><p class="ql-block">到了公社党委书记余养文的办公室,我问及此事,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这名额给别人了,你不符合条件,是黑5类子女。听到这句话,我眼前一黑,摊倒在长椅上,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慢慢地恢复过来,浑身无力,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不断地滚落。那伤心、委屈与无奈,撕裂着我的心,我嚎啕大哭,内心像刀割一样的痛。那种孤独无助、那种撕心裂肺,让我尝到了什么叫求生无门、求死不能的境地。老天爷,我怎么办,我怎么办呀?谁能帮我,谁能帮我呀?</p><p class="ql-block">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慢慢地挪到了凤埔车站,乘车回到县城,把这事告诉母亲,母女俩哭成一团,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认命。</p><p class="ql-block">这件事对我打击太大了,我像个病人,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贫下中农和大队干部得知这件事后,都劝我想开些,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不要只认定当个工人,可以先去当个民办教师,以后如果还有招工的指标,照样可以推荐给我。</p><p class="ql-block">经过长时间的内心修复,我终于决定,招工无门,当民办教师去。</p><p class="ql-block">1974年9月上旬的一天,我从事了原先并不喜欢的职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走上了讲坛,从此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2007年退休。</p><p class="ql-block">如今,时过境迁,回想起这件事,我又感到欣慰。欣慰的是我的选择是对的,我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老天爷让我受苦、受难,给了我一条曲折的道路,磨炼了我的意志。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上山下乡那几年所受的苦,在那样的条件下,我都能坚持下来,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p><p class="ql-block">正是有了上山下乡这段生活作为铺垫,才让我在教育的生涯里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工作中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肯定,获得了宁德地区优秀班主任称号和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的资格。在我这年龄能评高级教师的时候,我是第一批次评上高级教师的。</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让历史把往事尘封。一代知青,从穷乡僻壤的艰苦中走来,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力拼搏,如今已是夕阳无限好。感恩我们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文/苏建中</p><p class="ql-block">@叶子 叶珠媚 的《一件尘封的事》,又勾起读者的共鸣。读过该文的人都有同感,象作者说的,文章“是含着眼泪写下的”。想当年作为孱弱的小女生,尽管叶子说她生得人高马大,但她的内心仍然是小女子的。记得当年我、还有巧泉(即了然)、叶子是同峦垅大队的。巧泉在主村,我和叶子都是自然村的。当时整个峦垅大队插队知青大概有三四十人之多。叶子的桐溪村处在最东边,但环境却是最恶劣的。据我印象都是巴掌大的梯田,象拼凑的百纳衣,散落在大山沟沟坎坎中,几家农户的老屋就错落地搭在上下依山的坡畔,连象样晒谷坪找不到一块。工份值作者交待只有8毛钱,据我所知也是最低的,我所在皈洋村还能分红到1.16元。在这样恶劣环境下,连续四年,作者以日2.5工分干起,第四个年头也才拿到6分,即按最高年份,日均收入才0.48元钱,这是何等的不均。我当时插队第一年拿5工分,第二年就评上10分,当然我也是苦学苦干犁耙布三件农活都会情况下。但叶子双抢挑谷也挑一百多斤,和老农差不了多少,平时也能拉装稻杆的板车回城卖,还能用自行车驮百十斤稻谷回城,说明叶子确实能吃苦耐劳,体力也不赖,但工分评不上,这说明当时在个别偏僻的山村,仍然存在着对知青的“欺生”现象。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被残酷现实压垮,仍象大石下小草,顽强的探出头来,寻找那一缕阳光,又象春天的竹笋,顶破叠迭岩石积压,屹然傲立兰天。这种精神,这种气概,这种不服输的干劲,在她走上教师讲坛,走向社会广众中时,自然迸发出来并最终被社会认可,评上高级教师职称,获得选民珍贵的选票,当上人大代表,这应该是作者能力,人格,锲而不舍精神最好回报。老天是公平的,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只有你怀有善心,并踏实肯干,苍天在上也会看在眼里,也会眷顾你的。叶子的文章在这里做了最好铨释。</p><p class="ql-block"> 回忆录最能勾起痛心彻肺的是招工被顶替一事,在现在大众眼中,似乎只是生活的一束浪花,因为这类事也实在太多了,见怪不怪。但是在那段不平凡的动荡年月,却能要人的命的。但凡插过队的人都知道,尤其当时社会,人是存在“等级制度”的,只要你家庭出身,或社会关系沾上一点污,那是万劫不得翻身。叶子几年拼死拼活,每天十几小时超强劳动,按当时算才值几毛钱的收益,干的是和男工一样强体力活。收入却不平等,这是为什么!作为叶子她不计较,只为的是“脱胎换骨”,在强手如林竞争中,能顺利招工招干,但就这一弱如火星般的奢望,最终还是破灭,被人一脚踩息。这可是灭顶之灾,但当人仅存的一丝希望都破灭,人性被扭曲,那人还有活下去的念头吗?很多知青都说,当招工招干希望一次次落空之后,只能逃至没人地方号啕大哭。所以在今天来看,当时极左政策不仅伤害叶子,也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出身不由已”“重在政治表现”只变成一句空洞洞的话,变成空中楼阁。你说四人帮横行在世时对人对社会的伤害到了何种地步!庆幸的是,叶子并没有象一颗陨石,消失在无尽的天宇,而是坚持不懈,终于散发出自已灿烂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却历史。就因为历史是一面照镜,使我们更深刻地当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使我们政策我们路走得更正确更稳当,绝不重蹈旧辙。珍惜今天大好时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甩开膀子大干吧!我想这也是叶子这篇文章给我们最大启示和收获![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 谢谢叶子[强][强][强][合十][合十][合十][微笑][微笑][微笑]</p> <p class="ql-block">叶子:</p><p class="ql-block">知青朋友们,感谢大家对我回忆录的关注,我是含泪 边写边回忆当时情景的。</p><p class="ql-block">当时招工被顶替这件事,对我来说是致命的打击。</p><p class="ql-block">但是我没有被击垮,是我的傲骨支撑着我,不能倒下,必须坚强。</p><p class="ql-block">前面的路还很长,家庭的重担还要我帮母亲挑。</p><p class="ql-block">为了弟妹们能活着,我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从峦垅村买到一百斤稻谷,用28寸的自行车驮在后架上,带到古田城关家里。从峦垅到凤埔基本是下坡路,没问题。最大的难关,又是过平沙村之后的山坡垅那三公里上坡路。我左手扶着车把,右手推着一麻袋谷子往前挪,每走一步,都是对我体力、耐力和意志的考验。</p><p class="ql-block">稍有不稳,自行车就会倒下。往左倒那还好,可以用身子顶着,往右倒,我只能松开双手,顺其自然。这时必须请路过的行人,帮我一起扶起这100斤的谷子。</p><p class="ql-block">因为100斤谷子运到古田罗华粮食加工厂,可以换成72斤大米和10多斤谷糠。如果在峦垅村,只能换到72斤大米,没有谷糠。</p><p class="ql-block">这一切,只为了心中的一个念想一一一活着!一家人活出尊严!</p> <p class="ql-block">叶子:</p><p class="ql-block">@建中 ,你是知青群中的佼佼者,你满腹经纶,是个不可多得的文人!叶子 被你的点评折服![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叶子:</p><p class="ql-block">@cmj ,我当时挑着几十斤的大米从桐溪村走山路,路边荆棘丛生,很难走。走到山顶上,就到了到齐云寺。之后从齐云寺走下坡路到福全村,再挑着大米到凤埔车站,坐车回家,这都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挑大米走山路的目的是为了省钱,因为从峦垅坐车回城关要六角5分钱,从凤埔坐车只要四角5分钱,为了省这两毛钱,我就这样的折磨自己。</p><p class="ql-block">原来不想说这事,总怕被人耻笑。</p><p class="ql-block">在知青群里,我还是把这事曝光了吧。[微笑]</p> <p class="ql-block">文/叶立俊</p><p class="ql-block">为叶子点赞</p><p class="ql-block">叶子插队盼招工,</p><p class="ql-block">时运不济却成空!</p><p class="ql-block">倘若当时永安去,</p><p class="ql-block">未必能有今日福!</p><p class="ql-block">[强][强][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陈敏君:</p><p class="ql-block">@叶子 早上好!拜读往事,心灵被震撼到,久久不能平静。写得太好了,您的当担,您的忍耐,一切都那么刻苦铭心。现在想起来真的好心疼当年那么懂事的您!特别是招工被顶替那该有多么的绝望和憋屈啊!好在历经磨难的您,依然热爱生活,向往美好,非常难能可贵!为您骄傲自豪,祝您往后余生喜乐安康![OK][玫瑰]</p> <p class="ql-block">兴:</p><p class="ql-block">叶子,美文感人,笔下生辉,感同深受,往事历历在目,苦去甘来,共祝我们晚年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一棵树(黄国良):</p><p class="ql-block">@叶子 读了您的坎坷历程,感概万千。虽然您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你仍然是万千知青大潮中的幸运者,天道酬勤,但仍摆脱不了命运弄人。感恩您的执着,感恩不离不弃的支持你的人,感恩这个时代的伟大变迁。祝福您!</p> <p class="ql-block">文/叶立俊</p><p class="ql-block">@叶子 </p><p class="ql-block">本家巾帼美,是群赞誉声。</p><p class="ql-block">八闽多叶子,何曾相与识。</p><p class="ql-block">冀盼年会时,把盏叙宗情。</p> <p class="ql-block">陈丽芳、劲松:</p><p class="ql-block">@叶子 [玫瑰][玫瑰][玫瑰][强][强][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p> <p class="ql-block">陈丽芳:</p><p class="ql-block">叶子很棒的,高高的,很能干漂亮。女中佼佼者。培养的女儿也很棒,政法大学的,在福州政法工作。你们可以想像叶子她有多棒。</p> <p class="ql-block">郑主任:</p><p class="ql-block">@叶子 是您的大作真实感人,道尽知青坎坷不平路!当年招工上学无异于跳龙门,是多少知青心中的梦和痛!然而命运将一切都安排好了,各行其道各有所为,如今回首往事,不禁感慨唏嘘,总算是先苦后甜,享有后福。望大家珍重保重!</p> <p class="ql-block">黄丽苹:</p><p class="ql-block">@建中 校长的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让人感动豁达明亮!点评到位:像尺子一样公正,像竹子一样每前进一步一次小结,像太阳一样给人温暖!特别赞美司空见惯的女知青插队生活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又象春天的竹笋,顶破叠迭岩石积压,屹然傲立兰天。为作者赞过了更为点评一专家文坛作家喝彩鼓掌![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文/郑主任</p><p class="ql-block">为叶子点赞</p><p class="ql-block">叶子插队盼招工,</p><p class="ql-block">时运不济却成空。</p><p class="ql-block">倘若当时永安去,</p><p class="ql-block">未必能有今日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陈金泉(晨月)</p><p class="ql-block">晨起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三位最好的老师:一是兴趣。只有养成自己的兴趣,内心才有执着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二是苦难。你遭受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人生最甜蜜的收获,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p><p class="ql-block"> 三是爱。爱像口袋,往里装是幸福,往外拿就是成就感。成功的人生,要用兴趣去追求,用苦难去磨砺,用爱去生活。</p> <p class="ql-block">包逸轩:</p><p class="ql-block">读了叶子《一件尘封的往事》很感人,知青中男知青已经不容易,女知青更难。她插队所在的乡村与我家乡平湖交界,是很偏僻的山区农村,艰苦劳作一天,收入工分价值0.48元,现在年轻人是无法理解的,这不是天方夜谭,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真实的经历。看了许多战友的点评,我收集了叶子的原文和大家的点评做了本美篇,便于大家随时翻阅。尽管我们已苦尽甜来,不忘历史,让后代了解父辈、祖辈“知青生活”,我觉得很有意义。祝我们所有的知青战友们保重身体,享受现在的退休生活![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叶子:</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是出奇的忙,现在才有时间看微信。</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田知青》群的朋友们对我写的文章的关注。</p><p class="ql-block">感谢@正正 @建中 @大树(陈丽芳) @东方情 @劲松 @叶立俊 @一棵树 @兴 @包逸轩(69年知青) 等知青朋友对叶子的关注和厚爱。</p><p class="ql-block">许多素不相识知青朋友的关爱,让叶子倍感温暖。</p><p class="ql-block">叶子 上山下乡期间的遭遇,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反响,是叶子始料未及的,但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我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微笑][握手]</p> <p class="ql-block">老区铁骑(余宏潮):</p><p class="ql-block">艰辛的知青生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大树(陈丽芳):</p><p class="ql-block">@叶子 难得有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么多喜欢你文章的朋友,珍惜身边的朋友,珍惜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编者后记:</p><p class="ql-block">叶子《一件尘封的往事》是五年插队的回忆,每天艰苦劳作,日均工分收入0.48元。上山下乡艰苦的锻炼,我们最大的收获“成为一代最能吃苦的人”。</p><p class="ql-block">1971年,我们古田二十多位知青同一批参加工作,我们也是厂里最不怕吃苦的人,没有困难能难倒我们。</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过去了,读到《一件尘封的往事》,能引起这么多知青战友的共鸣,是感同身受,更是终生难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图片借用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