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慈光耀心灵,世间正道须传承。

天凤归来

《天凤归来·姜姗秀回忆录》 Z.002 第一部 第二集 姥姥故居的旧窗格,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往事。 要说起我的姥姥,在那个年代,她可真算得上是石岛斥山一带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小时候常听长辈讲起过关于她的故事。因为我大姨曾说过,姥姥属狗,推算一下,她应当生于1886年间,那时的中国,还是在晚清时代。听村里的老人讲,姥姥信佛,常年茹素,心地非常善良,人也长得端庄,中等的个头,十六七岁时便出嫁到距离我们村15华里的王连公社南也子口村,就是我的姥爷家。<div><br></div><div>旧社会大部分妇女根本没有名字,出嫁后则冠夫姓加氏字为名,姥爷姓何,叫何峻海,而姥姥只称何氏。姥爷姥姥一生和谐恩爱,从未红过脸或闹过什么绯闻。心灵手巧的姥姥,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女红能手,尤其是后来,在姥爷的鼓励支持下,她还去拜过一位神医,逐渐掌握了一种能给人捏骨扎针的绝活儿。<div><br>就是靠着这个独门技艺,姥姥竟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女郎中”。那会儿周围乡邻,还总爱称她“何半仙儿”,以至于经常有等待按摩点穴或复位的病人,从七里八乡赶来,在姥姥家大门口排起长龙的情形。</div></div> 如今的荣成斥山街道早已旧貌换新颜,民居林立,街道宽阔。 我的姥爷,是一个典型的胶东汉子,他不但做事雷厉风行,性格也十分豪迈,令人心生敬畏。长得俊朗的姥爷与端庄秀丽的姥姥很是般配。身形高大壮实的他,还经常随船队出海打鱼。回到村里,无论是田里的农活儿,还自制一些家具,他样样精通能干。<br><br><div>姥爷姥姥共生育有七个子女,三男,四女。分别是老大何通昌,我大舅。老二何通华,我大姨。老三何通盛,我二舅。老四何通利,是我二姨。老五何通斌,就是我的母亲,老六何通琦,我小舅。还有老七何通美,我小姨。</div><div><br></div><div>提到姥姥的这七个子女,就先从我的大姨说起吧,大姨成年后嫁到了荣成县人和镇东黄埠岭村的一个张姓人家,后来他们夫妻俩又生了三个子女,老大就是我山哥,老二我掺姐,老三我卫姐。大姨和大姨夫对母亲和我们这边姊妹都很好,我们两家关系较为亲近,也一直都有来往。</div> 登上九顶铁槎山,便能俯瞰到人和海岸线的朱口及院夼渔港。 我掺姐成人后,嫁到了人和镇西南方向的院夼村。而卫姐则嫁到人和镇正南向的朱口村。说到院夼与朱口,这两个村落不但距离很近,且都是山东荣成最负盛名的渔村之一,它们各自建在一片海湾的礁石与滩涂之上,景色优美而奇特。 人和镇朱口村的金色海湾。 姥姥的二女儿,我的二姨,结婚时嫁到荣成王连公社马岭滑家村,她一生中只生育过一个儿子。在六十年代初那会儿,她陪同儿子一起,跟随着支边大军,开赴祖国新疆大戈壁。<br><div><br></div><div>而姥姥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姨,长大后嫁到了荣成石岛的沟姜家村,姨夫周姓。后来小姨全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谋生,加入到了闯关东的大军中,在东北极其荒凉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最后落户到辽宁省的丹东市至今。小姨有一个女儿,我叫喜红姐,就在东北出生,喜红姐后来又生了孩子,她们到现在都生活在丹东,她们已经是东北二代三代山东人了。据说东北现在的居民中近七成都是闯关东的山东后裔,而这后裔中,又有一半以上都是胶东人。</div><div><br></div><div>还有生活在南也子口村我的二舅,他一生都很本分,是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而我那个小舅,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他一生辛劳,却最终没能撑过1959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div><div><br></div><div>就在那两年,我听姐姐说,小舅家粮食颗粒无收,曾来过我们家找吃的,当时姐姐给过他几个自制的窝头。说起那种窝窝头,并不是如今酒店餐馆里宾客喜爱的粗粮窝头,而是用一堆剥粒后的花生壳和硬玉米心子捣碎,再磨成粗粉,最后在搅拌一点地瓜面,上笼蒸出的粗食。虽然这些东西吃起来,像是喂牲口吃的麸糠,粗糙的难以下咽,但在当时那个饥馑的年月,人们还要强忍吃下糊口保命,吃多了以后还经常会便秘腹痛。不久后就听说小舅在他们村里活活给饿死了。</div><div><br></div><div>再说我的大舅,他可是个富贵命,最后终于能光宗耀祖。因为是家中嫡长子,姥爷姥姥管得严,大舅从小也就上进争气。他不但受姥姥影响笃信佛教,还有一种经商的天赋,成婚后的他便在当地集镇上创办了一个叫“通昌布行”的商号。那还是在清末民国初年,到后来,他还把这个商号,从石岛开到了威海,且通过商船对海外的韩国和日本都建立了贸易往来,生意很是兴隆。他所做的生意买卖,就是现在所说的纺织品服饰进出口贸易,</div><div><br></div><div>最后大舅还把姥姥的老屋,扩建成了一个很大的宅院和庄园,周围修建起围墙和木栅栏,单是外围的大门楼的宽度,就能同时并排进出三辆马车。庄园里面有一个小鱼塘,还圈养了一些牲畜,另有一亩多的菜地。因为家人多以素食为主,自家吃用不完的,大舅就听从姥姥的教诲,在园子里直接收摘一些新鲜肉菜送给周围一些需要接济的乡邻。</div><div><br></div><div>或许是积德行善的感应,在整个家族里就数大舅家人丁兴旺,来他家和商铺的宾朋顾客总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日子过的非常红火,宅院里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div><div><br></div><div>大舅的弟弟妹妹们结婚生子的时候,他都会大方的赠送很多的彩礼,甚至连举办婚礼满月的酒宴,都由大舅包办。当年的姥姥和姥爷,也因为长子成功的事业和仗义为人,而感到欣慰与荣耀。</div> 大舅家的大宅院,曾在当地红极一时。 最后再说回我的姥姥,听老人讲,她每天清晨都有敬香念佛的习惯,上香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西屋的佛堂里,一个是在寝室墙壁上的小佛龛,就是在墙壁上预留的一个二尺见方的孔洞,里面安装有一个精致的木雕佛龛,平时用两块对称的枣红色的布帘子遮盖着,只有上香时才打开。<br><br>有一次我母亲带着当时只有6岁半我的大哥,和两岁半的 二哥,一同来到姥姥家。那一天姥姥家来了很多人,其中有一位穿黑大褂的神秘客人,听说是姥姥的一个同门大师兄,他专门给人看麻衣神相。当他看到我大哥跟着母亲走进院子里后,就悄悄走到姥姥的身边,凑到耳边小声说到:“师妹呀,我刚看到你的那个大外孙子进屋,他眉心有一颗痣,再看整个相貌,应该是没有直接兄弟的孩子……”<div><br></div><div>姥姥惊讶的打断他,反问到:“你啥意思?我的二外孙子今年也都两岁半了,孩子活蹦乱跳的,身体非常好,他们哥俩还常在一块儿玩耍,这咋可能呢?……"</div><div><br></div><div>可是就在大半年后的一天,一个噩耗传来,姥姥的二外孙突然得重病不在了……这时的姥姥,才突然想起她那大个师兄说的话,到底还是应验了。失去外孙的她很是惋惜伤心,但她也不得不佩服师兄看相的功夫。之后好一段时间,姥姥总一言不发,她又开始摸索留意一些命相方面的知识。</div><div><br>到了1954年阳历二月中下旬的一天,我大姨回娘家,顺便给姥姥稍话说:“妈,告诉您一个喜事,俺三妹儿昨天夜里生下一个闺女,她想让母亲大人给孙女起个名。<br><br>姥姥听到后,甚是喜悦,她眯起眼,掐指一算说到:“男孩生人二五八,女孩生人三六九,生男在白日,生女在夜间”我这个孙女时辰生得好,她是云中之马鹏鸟骨相,我掐算着,她前半生虽要经些磨难,但定会后来运到始得昌……”姥姥嘴里念叨着,不经意抬头间,她看到橱柜上那个小瓷罐子,里面装的是去年秋日,自己在院中采摘晾晒的菊花茶,然后就对着我大姨说:“通华,我看哪,咱就叫她菊凤吧……”<br><br>于是,我便有了这个乳名,虽然上学和参加工作后,我又有了一个官名。但这个乳名,村里的长辈亲邻,到现在还一直这么叫我。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在我数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它已带给了我太多的吉祥与好运。</div><div><br></div><div>我永远感念我的姥姥,每当听到我的乳名,我仿佛看到慈祥的姥姥如同观音菩萨一般,正企盼着我,祝福着我。在我看来,姥姥其实一直在我身边,保佑着我,从未离去……</div><div><div><br></div></div> 文章作者:姜姗秀<br>图片编辑:惟 莲<br>文字编辑:大 利<br><br>2022年 06 月 26 日 09:58 于古都西安<br><div><br>作者简介:姜姗秀,号惟琳居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陕西省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其中国华服作品“汉服曲裾深衣”曾荣获“国风秦韵”首届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展金奖。<br><br>注:<br>1.文章部分姓名为化名。</div><div>2.文章配图均由作者提供。<br>3.文章系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div><div><br></div><div>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并转发分享,您的赞赏与支持是我创作与前进的动力。</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