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的石塔之王——泉州开元寺塔

静泉山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最著名的地方是建于南宋时代的东西双塔。二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这一对我国现存最高的宋代石塔,代表了十三世纪中国石塔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己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石牌匾(西塔)。</p> <p class="ql-block">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曾毁坏与重修多次,后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至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镇国塔石牌匾(东塔)。</p> <p class="ql-block">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塔。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又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丶天赐法师续造,前后经过十年才将石塔建成。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丶塔外壁丶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双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塔身的每一门龛都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细,神态生动。</p> <p class="ql-block">东塔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图刻简练,内容鲜明,充分表现了宋代泉州石雕工艺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这幅西塔第四层东北方向的猴行者浮雕石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兴趣。它猴头人身,头顶套金箍,耳朵挂耳环,脖项一串念珠,上身穿皮毛直裰,腿扎绑带,脚穿罗汉鞋,腰挂经书葫芦,袖子卷到肩头顶,左手举一支大砍刀。这个猴行者已存在700多年,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83年8月,日本北海道大学中野美子女士参观时发现了猴行者雕像。通过考察研究,她认为这个猴行者就是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里的猴王,叫哈努曼。这说明猴王的神话故事在南宋时就已经传到泉州了。泉州西塔猴王哈努曼的雕像远远早于明代《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所以中野美子说孙悟空的故乡在中国福建的泉州,意思是说中国的孙悟空受印度的猴王哈努曼影响,吸收了印度神话的传说,而且最早出现在泉州。</p> <p class="ql-block">东塔和西塔的须弥座分别为8个角,每个转角都有1尊”负重侏儒“雕像,高30厘米,两塔共有16尊。他们有的穿无袖短衫,有的裤子滑在肚脐下,裸胸凸肚,耸肩拱背,如托重物,或单膝跪地,或双手撑膝,或歪头侧脑,或龇牙咧嘴,或憋气运力,都作拼命卖力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和明万历三十五年、三十七年,泉州地区连续发生过八级和六级的地震,镇国塔只有三层以下的石檐和护栏部分受损,双塔基本保持完好。如此完美的抗震能力,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用岩石作基,底座用花岗岩堆砌而成,呈八角形,被称作“筒中柱”,其周长超过15米,基础相当牢固,对于稳固重心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次,塔身结构虽为石质,但借鉴了传统木结构斗拱构件的制作方式,层层紧扣,将宝塔榫接为一个整体,极大地增强了塔的抗震力。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大师的智慧和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开元寺内,有一座小石亭,石亭内树立有一石碑,上面刻着郭沫若的七律《咏泉州》,全文如下:“刺桐花謝刺桐城,法界桑蓮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來有会盟。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風风破浪待群英。”這首诗既高度概括了泉州城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风貌特色,又抒发了郭老對泉州辉煌历史的礼赞,还寄托了对解放(统一)台湾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这是开元寺内泉州市政府关于双塔历史和高度的说明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