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这个热情的夏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承担的“(A145)学科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该培训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br> 李经兵老师从信息素养概念及内涵、信息素养培养必要性、信息素养提升途径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总的来说,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恰当理解信息,并能准确查找、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李经兵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互联网迎来AI时代的各种实例,并抛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去何从?我的答案是:“教师”是一个有温度的事业,“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终极目标。每一位学生个体的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机器所能捕捉到的只是学生短暂的行为片段,因此得出的数据在指导价值上可能不会太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的效果是不会逊色于任何人工智能程序的,教师的情感意志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然,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教师的日常工作,把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等工作中。教师自主提升包括自主学习、自主研修、自我反思。外部支持提升需要我们用好学校现有资源、拥抱信息新环境、参加信息化培训、融入学习共同体。</h3> <h3> 湖北二师的贺德富教授从双减政策与人工智能概述、人工智能与教育环境、人工智能与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与教师教学、智能教育评价与管理五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学习,以下观点使我感触颇深,充实了我的知识库。<br><br>👉双减政策旨在减负、提质、增效,落实到“五育并举”。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r><br>👉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去完成以前只有人才能完成的智能工作。<br><br>👉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于创变教学过程且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br><br>👉教育新基建最终需要减少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br> 贺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全国各地“智慧校园”的开展情况。笔者思考:就目前的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应用得不是很广泛,或许其中有很多环节需要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去展开大量实践。<br>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学情分析、智能出题与批阅、分层作业、精准教研等工作。笔者思考:如果能将人工智能运用一部分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效果便会大大提升。目前用好现有的资源进行实践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h3> <h3> 付红军老师的“学情分析、学业评价——微能力点的考核解读与案例分享”课程重点讲述了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与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我学到了实现学情分析效果是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写出高质量的学情分析方案需要精心备课、深度解读教材、抓住核心问题。</h3> <h3> 从向辉老师的“能力提升工程2.0教学设计微能力点考核解读与案例分享”我学到了很多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的工具,这些软件和在线工具对于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来说非常有用。</h3> <h3><br> 罗靓老师的“学法指导——微能力点的考核解读与案例分享”课程生动活泼,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技术运用。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理论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它告诉我们老师需要让学生高效完成初阶思维活动,带领学生走向高阶思维活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罗靓老师通过一幅画向我们展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这个故事给我很深刻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h3> <h3> 王志兵老师的“基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堂观察与指导”课程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目标决定了技术的作用于价值,决定了课堂的水平。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王老师的讲解很有深度,不仅是“术”的教授,更有“道”的传递。</h3> <h3> 在四天的学习培训过程中,授课老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格魅力让我十分钦佩,主办方的热情招待让我感受到特别温暖,同仁们的学习热情让我无比感动......培训结束了,可学习一直在路上!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为伟大祖国的育人大计贡献出自己平凡而又坚定的力量!</h3> <h3>学习花絮—随堂速记,提炼总结</h3> <h3>学习花絮—积极参与班级互动</h3> <h3>生活花絮—这里的餐食和弘毅食堂的餐食一样美味!<br></h3> <h3>以一颗赤诚之心,空杯心态,聆听各位专家学者及同仁的智慧,感谢所有的遇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