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董志宏,我们称为老董或大董,身高一米八五,为人热情、实在,与我同在一个合唱团男高音声部。</h3> <h3> 老董从军十八年,转业到地方后曾任一个大型民营企业的党委书记,退休以后来到我们合唱团。</h3> <h3> 老董给人的印象是不抽烟、不喝酒,做人很低调,唱歌很高调,是个难得的大号男高音,唱high C轻松驾驭,音乐修养非常好,学习能力超强。👍 👍 <br> 要说老董为什么是网络歌手第一怪,需要简单说一下我们合唱团的情况。🎼 👨👨👦 👩👩👧👦 <br> 疫情以后,合唱团的现场排练经常被线上排练所取代,所说的线上排练就是通过手机微信等软件居家学习排练。团里定期布置新歌作业,团员各自按要求在家学习,线上提交所在声部的歌唱音频,然后团里再将几十名团员的音频合成在一起,形成混声合唱音频,最后将音频配上视频画面完成一首线上合唱作品。从2020年初至今,我们完成这样的线上合唱作品有近二十首,有许多新歌曲从布置任务到完成视频作品,仅在一周之内便可完成。疫情,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合唱团的排练,线上的学习和排练让我们合唱团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得到了强化。董志宏就是我们合唱团在疫情期间涌现出的线上互联网歌唱达人。🎼 🎹 <br> 董志宏的“怪”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br> 第一怪:上交音频作业神速。每学习一首新歌,我们乐理基础比较差的团员都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反复看歌谱、做标记、反复听模唱,经过多次录音才敢于上传单唱作业,老董乐理功底扎实,不但可以精准地把握旋律、拍节,每一次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个提交音频作业,在合唱团的男高音群里,老董作业交得最快、质量最高,他的音频作业经常成为学唱的示范和样板,老董在男高音微信群里,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 <br> 第二怪:脱谱唱歌,记忆超群。一般学唱一首新歌,都是照着谱子学唱,可是在董志宏录唱的大量歌曲里,都是只听几遍原唱就直接录唱,只能说明他听力和记忆力超群,对歌曲的感知独特。有过几次我在微信上分享给他新歌,他在全民K歌里找到了伴奏后,不到两个小时,就把他的演唱视频发给了我,好多次让我惊讶不已!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 🎤 <br> 第三怪:视频制作,自学成才。疫情期间,老董在线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除了学习歌唱,他还下载了多个视频制作软件,把团里或自己唱过的合唱、独唱制成视频,美轮美奂的呈现,分享给大家。他做音乐视频已经上瘾,许多作品很有专业水准,画面切换、画面逻辑、歌词字幕、排版编辑都像模像样,素材丰富,花样翻新,美不胜收。老董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合唱团制作音乐视频的骨干人物。🌅 🌌 <br> 第四怪:每日一歌,坚持一年。从2021年起,老董坚持每天在抖音上发送一首歌曲,自制视频,乐此不疲。这在互联网上成为了一个奇观,一首新歌从录制音频到合成视频是有多道工序的,可老董每天都轻松地完成,精力实在是充沛。如此的“每日一歌”,在互联网上开了先河,独树一帜,非常不可思议!国内有成千上万的网红大咖,能做到每日一歌亲自录唱的,绝无仅有,国家级演员和音乐院校的学生也是做不到的,真是互联网自媒体的一枝奇葩。🌷 🌺 <br> 第五怪:自创录音棚效果。歌唱录音是一门学问,平时专业录音在录音棚里录制是非常讲究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我听了老董的每日一歌后,第一个疑问就是他每天的录唱都是在哪里完成的呢?答案非常出乎意料,原来他是因陋就简,全民K歌曲库获取伴奏,手机内录外录结合,录制场所竟然是在自己家的客厅录、在厕所里录、在仓库里录、在住宅楼的走廊里录,有时轿车停在小区里僻静的角落,把自己关在车里录!还别说,这些自选的“录音棚”,录制的效果还真是很不错!🎙 📱 🚗 🚕 🤓 🤓 <br></h3> <h3> 董志宏:网络歌手第一怪<br><br> 北大荒人第二代<br> 转业军官新存在<br> 退休之后有钟爱<br> 自媒创新独一派<br> 声乐奇才大能耐<br> 新歌现学能现卖<br> 记忆超群真厉害<br> 轻松驾驭出手快<br> 视频抖音天天晒<br> 每日一歌很不赖<br> 听友粉丝都崇拜<br> 视听飨宴清爽菜<br> 百歌千曲炫声麦<br> 艺术歌曲唱中外<br> 坚持一年不懈怠<br> 硕果累累开不败<br> 高音高手高大帅<br> 网络大咖头衔戴<br> 多才多艺多豪迈<br> 互联歌手第一怪</h3> <h3>歌友董志宏素描《董志宏:网络歌手第一怪》这篇东北酸菜的自创体打油诗,经五十多年前我的中学同学、原黑龙江省曲艺团国家级演员张树伟的表演,更显出了独特的酸菜味儿。🤓 🤓 👍 👍 </h3> <h3>董志宏还是一个大孝子,每天除了制作音乐视频“每日一歌”和排练以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陪伴八十七岁的老父亲(第一代北大荒创业功臣)。</h3> <h3>以下是董志宏发在抖音平台上的自制视频、自录自唱的部分歌曲。</h3> <h3>今年上半年,哈尔滨电视台播出了董志宏演唱并自制视频的歌曲《乡音乡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