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久没看过天空的繁星;多久没听过花开的声音。趁现在还有劲,我和自己有个约定,走进甘南,走进泅渡生命的绿洲,在这一方香巴拉的净土,洗净内心的铅华,回归纯净的自我。于是我背上憧憬的行囊,带着梦想去旅行。</p><p class="ql-block"> D1 6月30日,厦航MF8203航班。本该是下午4点起飞,不巧,萧山机场强对流天气,航班延误7小时,凌晨3点飞抵兰州中川机场。这一天,我们迎来了党的生日,一路上天空高远,红旗耀眼。入住下来,东方已是鱼肚白。</p> <p class="ql-block">D2 提车,开启了甘南自驾游。</p><p class="ql-block"> 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刘家峡水站,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力枢纽工程,被誉为”高原明珠”。</p><p class="ql-block"> 水电站的上游,在黄河洮河交汇处,浑浊的洮河水注入黄河的清流,形成一清一浊两股水流。站在高处远眺,黄河一波碧水,洮河浊浪缓流,可谓”泾渭分明”。两股水流在刘家峡水电站交汇后保持黄绿两色前行的奇观,最终汇入黄河,从此黄河无清流。</p><p class="ql-block"> 夜宿夏河</p> <p class="ql-block">D3 拉卜楞寺</p><p class="ql-block">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之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p><p class="ql-block"> 日光下的拉卜楞寺金顶,闪烁着耀眼的金光,阵阵诵经声净化着世间的污秽,置身其中,让心和蓝天一样的透彻。</p><p class="ql-block"> 拉卜楞寺的转经长廊为世界上最长,共有2000多个转经桶,转经长廊为3.5公里,环绕整个寺院,喇嘛、藏民、游客,都会依次跟着转经筒行走,据说走完一圈,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清晨在悠悠诵经声中苏醒,拉卜楞寺的辩经声随着炊烟一同升起,转经筒外默念着六字真言,充满信仰的人们匍匐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儿是佛系少女的最佳起点。远处传来悠扬的女中音,她们唱着圣歌,曲调柔软,合声完美,这是一列全是年轻女性的供奉者,夹杂着10岁左右的小女孩,她们手捧着哈达和酥油灯,我不知他们来自何方,走过多少虔诚的路,经过多少信仰的跋涉。她们来到这里,一次次磕头跪拜,把代表自己心意的修行和供品献在佛像前,以祈求家庭和顺,生活美好。</p> <p class="ql-block">桑科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从拉卜楞寺往西南方向18公里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桑科大草原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片草甸草原,平均海拔3千米以上,四周群山环绕,起伏的山峦极具线条美,一条亲水栈道蜿蜒在湖泽之上,我们近的距离欣赏如此秀美的风光。一望无垠的原野,54公里的草原观光区,连绵不断的丘陵,被绿毯覆盖着,好似车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草原绿草如茵,野花遍地,这里以天为屏,以地为界。无尽的天边,无尽的云朵,倒映在湖中,那清纯的美,那对称的美。是谁提着神笔,绘就了一幅幅大自然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草原上飘来耳熟能详的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鸟儿齐飞翔”是眼前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草原上随处可见的帐篷,是年轻人喜爱的露营住宿。路旁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给视觉以美的冲击。那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的小花,一片黄,一片紫,一片白,点缀着那一望无际的绿色,美得是那么纯净,又那么自然。山坡下,山腰间,山顶上,马儿吃草,牛羊成群,仿若繁星。群山环绕下的桑科草原被蓝天白云罩在大地上,显得格外明亮、秀丽。大夏河水由南向北波折远去,犹如被风吹起的哈达,不经意飘落在美丽的桑科草原上。白色的帐篷位于秀水之畔,袅袅炊烟飘起,渐渐地融入草原的天空之中,这是回归自然的韵味。恬淡的氛围萦绕着绿色的草原,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祥和。</p> <p class="ql-block">碌曲-尕海湖</p><p class="ql-block"> 位于禄曲县以南约50公里,海拔3400米的尕海草原上。它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这儿水草丰茂,候鸟成群,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 空旷的天宇下,碧波荡漾的尕海湖水静静的流淌。蓝天和白云映着湖水遍布在湖边的野花,还有许多水鸟在此栖息。</p><p class="ql-block"> 尕海汇集山丘的流水,经碌曲注入洮河,15000亩的水域,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牧场的状况。藏语称尕海为“措宁”,意为“牦牛走来走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高远的尕海湖格外的寂静纯粹,没有人工的粉饰和雕琢,没有城市的喧哗和繁杂,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都是一尘不染的洁净,这里的一切都是原始的自然风貌。</p><p class="ql-block"> 驱车前往郎木寺住宿。</p> <p class="ql-block">D4 郎木寺</p><p class="ql-block"> 郎木寺,位于海拔3600米的山巅,它不是寺庙,是下辖甘肃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是一个纯净的小镇。</p><p class="ql-block"> 一条不足两米的小溪流经穿过,小溪的名字叫 ”白龙江”。江的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北岸是甘肃碌曲县,同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格尔底寺”和“赛赤寺”隔江相望。</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汉,藏,回三个民族混居,佛教寺院和清真寺并存,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在这个小镇交融渗透,又彼此独立,你做礼拜,我晒大佛,他吃清真,我享酥油,同饮一江水,共呼吸一样的空气,互不介入,互不干扰,三个宗教的元素就这样安详的存放在郎木寺小镇上。</p><p class="ql-block"> 这儿四面环山,树木成荫,生机盎然。五彩经幡高高飘扬,在风中发出猎猎的声响,庄严肃穆的寺庙里,飘出袅袅佛香。寺屋脊上的雕塑在阳光辉映下金碧辉煌,形成一派佛教独特的风光。</p><p class="ql-block"> 郎木寺的西侧是一条深深的峡谷,山脚下有几处金碧辉煌的小屋,里面的转经筒靠水的推力经久不息的转动。</p><p class="ql-block"> 走进气势恢宏的格尔底寺在色彩斑斓的转经长廊里,我听见了虔诚的诵经真言,许下真诚的心愿,在寺庙佛塔的桑烟缭绕里,瞻仰五世格尔底活佛的肉身灵塔,看步履蹒跚的阿妈捻动佛珠,默念六字真言,喇嘛念经声萦绕耳畔,恍若天籁梵音。绛红色的袈裟在风中讲述着信仰的力量,暮鼓晨钟,经声佛号,回荡在心底是内心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这儿的山水带着几许禅意,几分空灵,灿烂的阳光,堪蓝的天空,漂浮的云朵,流光溢彩的庙宇,还有远处的高山森林和谐的融合。充满自然的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玛曲.黄河第一弯</p><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多,我们到达唐克镇的黄河九曲弯。草原的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天空下起了阵雨,我们坐在车上,等待雨过天晴,上了自动扶梯,登上最高的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天下黄河第一弯”,是在甘肃甘南州的玛曲县。玛曲,为藏语“黄河”之音译,它也是全国唯一以中华民族母亲河命名的县。</p><p class="ql-block"> 玛曲县之所以有“天下黄河第一弯”的美称,是因为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向东进入玛曲县境内后,沿着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之间的谷地向西北重新又回到了青海省,整个盘环路线长达433公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由于这个弯之广阔壮观,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玛曲县占据了黄河九曲之首曲,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的黄河河段水流也比较湍急。千百年来,人们要想渡河,唯一的方法就是揪着马尾巴游过去,因此沿河两岸的民众交流很少,甚至风俗也存在很大差异。</p><p class="ql-block"> 1976年4月,玛曲黄河公路大桥在距县城4公里处开工建设,成为“黄河第一桥”。站在玛曲黄河桥上俯看母亲河,黄浊的河水由东往西奔流而去,犹如一道流畅的飘带在天地间滑过。沿河两岸的玛曲草原上,牛羊成群,雪山与湖泊交错相映,远处的玛曲县城依稀可见。面对这宛若仙境般的景色,过路行人都会驻足观望,欣赏这大自然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玛曲黄河大桥还有两大美轮美奂的景观:一是“拱桥托日”,清晨时分站在大桥左侧,可见到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当红日升至桥面时,恰似拱桥托起一轮红日。二是“长河落日”,日落时分站在桥上远望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夕阳西沉,恰似落入长河之中,景象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玛曲河曲马场</p><p class="ql-block"> 玛曲,是黄河的首曲。</p><p class="ql-block"> 河曲马场位于玛曲县城20公里处。车子一进景区,优美的风景立刻冲击着我们的视觉。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高云淡,白云细碎,天空漂浮着朵朵柔柔的棉花,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水天一色的景象。我们惊呼:太美了。惹的旅伴情不自禁地站在车顶,伸手“摘”取天上那朵朵白云。</p><p class="ql-block"> 河曲马场草原:空明幽遂,一望无际,秀美的湖水与天一色,碧波荡漾,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形成了极富特色的高山草原景致。马场湖周边绿树成荫,生命力极强的柳树深深的扎根在马场,印证着河曲马场的发展和繁荣。这些树就像缺氧不缺精神的玛曲人民一样,守护者我国的“地球之肾”和“高原水塔”。</p><p class="ql-block"> 马场湖美得不染尘烟!云在湖中飘,水在云中游。柳树叠翠,空气里弥漫着水草的芬芳,润泽而甘甜。珍禽黑颈鹤、白天鹅、黄鸭在湖中“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湖边牦牛、羊群、马儿在悠闲地吃草。</p><p class="ql-block"> 河曲的马是我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体形高大,背脊平坦,挽乘兼顾,持久耐劳,适应当地地理与生态环境和抗病能力强,早在秦汉时期就被作为战马使用,在历史上常用它作为贡礼。</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闭上眼睛用心品味,秀美的马场湖犹如一首正在弹奏的春江花月夜,人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相融。此情此景让人心旷神怡,身不由己的想融入这隽永灵秀的大自然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随心行走在马场,沿湖栈道、观景亭、小木屋、自驾营地、星空房等景观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朋友,若你倦了都市繁忙嘈杂一,不如择日数天,来到马场湖边小住,让自己的身心得以小憩。聆听湖水潺潺流过的声音,品味马场秀美的诗情画意,看草原的艳阳高照。</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会迷了你的双眸,醉了你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的转经筒</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坐落在甘南州玛曲县阿万仓镇的娘玛寺里。</p><p class="ql-block"> 该转经筒高达35.8米,下部直径12.43米,上部直径17.6米,重达320吨。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的筒身部分用合金打造,周身遍布经文和浮雕佛像,外贴纯金箔。筒身图案出自尼泊尔工匠的手工劳作。经筒外部贴的金箔,总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共用掉了60公斤黄金。</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内部藏有经书约11万册,光经书的重量就达到了86吨。筒身加经书,这个转经筒的总重量达到了400吨。</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没有任何内部马达,只能靠人力推动。要想推动这么巨大的转经筒,需要众人合力而为。由于众信和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这个转经筒总是一天到晚不停地转。</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信众转动,转经筒下方伸出许多齐胸高的杆子,正好便于发力。用力大些,并不见它转得更快;用力小些,它依然匀速向前。</p><p class="ql-block"> 这个转经筒屹立于美丽的阿万仓草原之上,顶天立地,似乎比远处的山峰还要高大,极其壮观!</p><p class="ql-block"> 娘玛寺,属藏传佛教第二大教派——红教的寺庙。该寺创建于1834年,据说,建寺之初寺址是在黄河岸边。100年后(1934年),该寺才迁到现在的位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也受到严重破坏,并被关闭。1981年,该寺得以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 该寺的大藏经转经筒,为该寺最醒目的建筑。该寺也因这个巨大的转经筒而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总投资达4500万元,建设工期4年,于2018年建成。2018年8月31日,娘玛寺举行了开光仪式,这意味着世界最大的转经筒的称号,从此易主。</p><p class="ql-block"> 藏区各地竞相兴建巨大的转经筒,是因为有这样的说法:转经筒里装的经咒越多、转一圈的周长越长,那么转一圈积累的功德就越多。</p><p class="ql-block"> 夜宿九治县。</p> <p class="ql-block">D5 莲宝叶则</p><p class="ql-block"> “莲宝叶则”的汉语意思为尊严的玉石之峰,民间称为石头城堡或石头山。相传这里曾是格萨尔王征战的古战场。它矗立在阿坝、九治、班玛三县之间,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就像在高原上隆起的一座巨大石头城堡,其间是奇峰异石、冰川遗迹和雪山湖泊。</p><p class="ql-block"> 莲宝叶则为喀斯特地貌景区。被誉为神山之首,素有蜀山之源,昆仑之梯之称。因为慕名,我们绕道专程来此瞻仰。</p><p class="ql-block"> 沿着弯弯曲曲的发卡弯山道,车子蜿蜒而上,海拔逐渐升高,游客置顶处是4424米。(是这次旅途的最高海拔,路上一直有高反的顾虑,承蒙神灵加被,不畏高反,甚是庆幸。) 一路上,景区内的湖泊星罗棋布,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檀香海:在每年的夏天光影恰到好处的时候,四周的山峰倒影入湖,清晰可见,山光水色,浑然一体,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落霞湖:早晚的霞光映入湖内,水面灵动,引人入胜,湖中水禽点水低唱,黄鸭拍岸惊飞。湖旁白塔雄姿挺拔,倒影湖中,湖光山色,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是摄影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顶,可全景观赏扎尕尔措,意为圣洁之湖。面积约三平方公里,绕湖一周,踏青闻香,亦可转经祈福,亦可聆听雪化无声,鸟鸣虫嘶,转湖时,不妨弯腰掬一捧圣湖之水,拭净灵魂的绮想,躬身叩拜神山之巅,拂开心灵的天路。</p><p class="ql-block"> 莲宝叶则是雄伟的奇峰异石的世界和艺术圣殿,这里山势雄奇峻伟,充满阳刚之气;山体规模宏大,绵延不绝;怪石嶙峋,银瀑飞悬。 </p><p class="ql-block"> 莲宝叶则风景区规模较大,至今还有两片区域没有开发。</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与莲宝叶则同音不同字的“年保玉则”景区,位于青海省久治县境内,与四川阿坝县的莲宝叶则背靠背。2018年9月,为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青海省旅游局取消三江源核心区的年宝玉则景区国家AAAA级资质,至今“年宝玉则风景区”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往阿坝县的路上,偶遇万亩油菜花基地,把整个大地染成一片黄灿灿,映衬在蓝天白云下,微风轻拂,送来阵阵芳香。。。</p><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南,一路草原,丘陵湖泊,绿色为毯。</p><p class="ql-block"> 夜宿红原县。1960年周恩来总理为红原县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D6 瓦切塔林</p><p class="ql-block"> 藏语意为 ”大帐篷”。位于红原县瓦切乡。这里是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这里的108座佛塔和1000平方米经幡,隐藏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 1982年和1986年,十世班禅大师先后两次到瓦切为藏民摸顶祈福。当地民众就在班禅摸顶的地方建了多座白塔以示感激与纪念。后来,修建的塔越来越多,形成塔林。其规模宏大,在整个藏区也屈指可数。主塔的底部有转经筒,塔林的一侧是转经房,与佛塔配套成为一个完备的日常礼佛朝拜场所。</p><p class="ql-block"> 以瓦切塔林为代表,无处不在的佛塔,满足了藏族信众的宗教需求。与转经筒一样,藏式佛塔使得藏传佛教更加世俗化,深入走向藏族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转经不仅仅是一种礼佛念经的形式,更是藏族信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转经筒、转佛塔,磕长头,匍匐在路上,这一切都承载着他们对佛的崇拜,对幸福的理解,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来自十里八乡的藏族信众,在瓦切塔林转经筒,拜佛塔,是他们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是内容,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有佛塔处必有经幡。它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是藏传佛教三大所依圣物(转经筒、佛塔、经幡)之一,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寺院、佛塔、甚至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p><p class="ql-block"> 瓦切塔林的周围,有一片连绵的经幡群,面积之大为藏区所少见。</p><p class="ql-block"> 瓦切塔林的经幡大多是“大帐篷”的形式,每个经幡高约16米,占地约50平米,几十个连成一片,形成一片五彩斑斓的经幡海洋,波澜壮阔。先期悬挂的经幡已褪色发白,新的经幡色彩鲜艳,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着经文。经过风吹日晒雨淋,经幡在那里迎风招展,它们被撕裂、褪色甚至飘落。用尽一生去传递对佛的崇拜,对信仰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唐克.黄河九曲第一湾</p><p class="ql-block"> 黄河九曲 第一湾位于 若尔盖 县 唐克 乡,此处是 川 、甘 、 青三省交界处。从 若尔盖 驱车大约61公里,经过 唐克 乡,再往北9公里到 黄河 九曲第一湾。在游客中心买好电梯门票,经过两个检查口,约20分钟到达顶部观景台。这里是观赏黄河九曲湾的最高处,旁边也有扶梯和栈道可达山顶。</p><p class="ql-block"> 站在 黄河 之滨的山顶,黄河九曲湾的壮观美丽跃入眼底。我猛然想起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 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眼前的景象让诗圣是如此的激情澎湃,豪情万丈。</p><p class="ql-block"> 唐克 .黄河 九曲十八弯,仿佛从天边曲曲绕绕一路走来,没有气势磅礴,没有浊浪滔天,没有惊涛拍岸,没有堤岸逐浪,就这样情意绵绵地迂回于 唐克 大草原,缓缓地向前流淌……</p><p class="ql-block"> 九曲 黄河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滔滔黄河水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奔腾不息的河水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万载 千年,世世代代,滔天巨浪流不尽 黄河 儿女炽热爱恋,滚滚黄沙飘荡着唱不完的黄土歌谣,九曲河滩盛不下中华民族灿烂的生命光华,无垠的土地根植着我们亘古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黄河,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标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与他紧紧相连。黄河及其支流犹如母亲的躯体,她那流淌的血液,孕育了多元璀璨的文明,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看到母亲河的博大胸怀,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中华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p><p class="ql-block">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我深深地向你敬畏!</p> <p class="ql-block">夜宿蒙古包</p><p class="ql-block"> 今晚,我们在花湖景区星空营地夜宿,草原的夜,冷风嗖嗖,低垂的夜幕,满天的星斗闪烁着光芒,像无数颗银珠密密扎扎的镶嵌在天空。这一晚,在星空的陪伴下入眠,在晨雾中苏醒,在大自然感受一次久违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D7 花湖 </p><p class="ql-block"> 草原的晨曦早早唤醒了沉睡的蒙古包。</p><p class="ql-block"> 8点赶往花湖,阳光下,草地上的露珠晶莹剔透,稀疏的小花在肆意的生长。一马平川的草原,风吹草地见牛羊,好一幅游牧时光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花湖湿地公园在当地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预计难以显现草原倒影的美丽。我们在此地逗留了半小时(是在此行程中停留时间最短的景区)就赶往扎尕那,路上行程四小时多,午后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p><p class="ql-block"> 从洮河边的扎古录小镇,沿着车巴沟,翻越光盖山,到达迭部县扎尕那。这条路被人们称为洛克之路,也是被誉为甘南藏区的一条人文金奖自驾线路。</p><p class="ql-block"> 扎尕那的奇峰峻岭隐匿在原始藏族村落中,山道蜿蜒,一路上山,便可以途经依山而建的四个村庄,分别是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每个村庄,风景各异。但都建有木栈道、观景台,可以多方位全角度观景。</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探险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的足迹遍布全球,为了采集植物样本,他三次来到迭部扎尕那并长居在此。那蓝天、雪山、圣湖、小木屋、围栏中的牦牛绵羊、傍晚时山谷间缭绕的炊烟……都让洛克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洛克赞叹:“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最高的观景台,眼前的景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原始、 纯净、静谧是扎尕那带给世人的第一印象。灰色的山体雄伟壮观,周围是梦幻的色彩,蓝天白云,高山草甸,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藏式村落、天然岩壁构筑的古城、草原上放牧的牛羊、田坎间油绿的青稞长势喜人,路旁堆积的柴垛,为藏牧民准备着过冬的温度。藏民脸上纯净质朴的笑容……</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唯美自然的原生态。</p><p class="ql-block"> 当晨曦初照,炊烟袅袅,那是扎尕那最美的时刻。山顶云雾缭绕,半空炊烟环绕,朦朦胧胧,欲飘欲仙。洒落在山岙里的木质藏寨,二层、三层,黄色、红色、犹如画中的美景,一片片,一簇簇点缀在半山腰,与远处高耸的山脉,还有眼前成片的绿色绘成了一幅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山间白云迷游在空中,翠绿的草原,油绿的青稞,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通透的空气让风景更加细腻,色彩更加饱满,没有嘈杂,没有喧嚣 ,眼前是一片空灵的美,脱俗的画,它能舒缓你的思绪,净化你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邂逅属于深山的那一抹凝重青黛。</p> <p class="ql-block">D8 中午离开扎尕那,驱车往合作市,行程四小时。沿途又见成群的牛羊,成片的油菜花,青青的草原上,五彩的经幡随风飘扬,寄托着游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满目绿色,清新宜人,环山松柏、草原、绿地,远处安多名刹九层楼气势恢宏,桑烟袅袅,香巴拉文化广场鸟语花香,格河两岸绿树成荫,马路宽阔整洁……形成合作市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相传这里曾是藏羚羊出没的地方,又名”羚城”。</p><p class="ql-block"> 下午4:00多,进入合作市入住。走在大街上,这里没有高楼林立,街道两旁随处可见清真和川菜馆,连空气都充满着麻辣味。相比草原的清新,市区的空气显得有些污浊。</p><p class="ql-block"> 一座宏伟的清真大寺建筑,映入眼中。清真大寺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合作镇甲科街。建筑形式为一典型四合院、占地四亩,四面是5间大殿,前出廊,砖木结构,歇山顶,覆以灰简瓦,正脊端平,垂脊有势,俄脊高挑,鸣吻张口吞脊,形态逼真。大殿北侧是宣礼塔,高五层,六角攒尖,宝瓶高耸,上镶星月,远近皆见。这里不断有穆斯林的教民来往作礼,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之地。</p><p class="ql-block"> 傍晚,漫步在香巴拉广场和格河边,华灯璀璨,霓虹闪烁,音乐喷泉此起彼伏,两岸的灯光景观倒映在河水里,流光溢彩,人们带着孩子、陪着亲人闲庭散步,悠然自乐,好一副悠哉悠哉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香巴拉广场,是市民们休闲时最向往的地方,如今的合作市正在向藏区最净最美城市大步迈进。美仁草原的辽阔,当周草原的温情、米拉日巴佛阁的厚重、太子山的圣洁和藏、汉、回等各民族兄弟姐妹的融洽和谐,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D9 米拉日巴佛阁 </p><p class="ql-block">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州府合作市郊,它的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为安多藏传佛教名刹之一,被称为藏学博物馆,其建筑气势:端庄肃穆,雄宏壮观,金碧辉煌,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 佛阁在“文革”时期遭到摧毁,后重建于1988年,佛阁共9层,高40米有余。最为神奇的是整座佛阁的建筑“外不见木,内不见石”,据称这种独特建造方式全国罕见。里面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佛阁中每一层都有大量的藏传佛教内容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画,其规模巨大,绘技高超,具有很高的宗教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了解藏传佛教的内涵,只是浏览性的瞻仰和观赏。佛阁内不允许拍照,以示对佛神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进入佛阁前,需在门前脱鞋。我们环绕四周,敬仰神灵。然后随着陡峭的楼梯拾级而上,室内少有光线,越来越灰暗,只能凑得很近才能观看壁画唐卡。我想,减少日光照射,是为了保护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吧。</p><p class="ql-block"> 接着,沿着转经长廊依次虔诚地触摸经筒前行;瞻仰顺势而高的殿堂,门前台阶层层向上;殿宇金顶飞檐,围墙石狮把守;路过静谧的院落,纯木门楣上有精细的雕花,门虚掩,半开的小院中有微型白塔;随处可遇身披绛紫色僧衣的喇嘛。</p><p class="ql-block"> 佛阁外矗立着一座独立的白塔,塔身落有几十成百只乌鸦凭添神秘感。彩绘的佛阁牌楼大气恢宏,楣中央象征身份高贵的两条金龙携拥一块蓝底金字的汉藏文匾额,上书“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信众静诚僧侣肃然,巍巍大佛阁传出朗朗诵经声。</p><p class="ql-block"> 佛阁的围墙有两米多高。页岩片墙体,金色的瓦当墙沿,最上边镶构着一圈小白塔,既玲珑秀巧又高洁庄严。大多是当地藏民,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的人们沿着墙体转经,他们静静地走着,嘴唇微动默念经文,神的力量,让他们虔诚的步履不停地向前。。。</p><p class="ql-block"> 来到广场,突然,遥远的地方传来阵阵惊呼声。寻着声音望去,是一群喇嘛在山顶上撤银铂纸。问询当地藏民,这是祭山神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亘古的藏族先民面对众多雄伟的高山,对大自然感到神秘莫测,不可抗拒,从而产生了崇拜,形成了祭山神观念。人们在山峰的“注视”下为生存而奔波,山给人以压抑感,使人类感到何其渺小。山峰景致极其善变,姿态万千,变化多端,难以琢磨。高悬头顶的天空,天和山相连,天与地相接,神圣而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世界,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于是,他们认为山峰具有某种神性,他们敬畏地付之于人性,并称之为“山神”。</p><p class="ql-block"> 每天,当晨曦初照,众喇叭齐聚山顶,向山神施礼。他们抛银铂于大地与苍穹之间,口诵经文,构成了一种接天连地的祈福:愿众生祥福,愿祖国安泰!</p> <p class="ql-block">美仁大草原,位于合作市东南47公里处,海拔3600米,南北延伸13公里,面积约100万亩。是合作市最大的草原。 </p><p class="ql-block"> 和若尔盖大草原一样,这是红军长征途经的最后一片草原。</p><p class="ql-block"> 40分钟的车程,路上风光旖旎,偶尔遇见成片油菜花的盛开。一路向东,连绵600米长的经幡隧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们眼前一亮。车子穿行, 或漫步其中,经幡迎风呼猎猎的响,似彩虹华盖,似云霞满天。我们不忍离开,于是车子几次掉头往返,凡经过此,一阵暖意与喜悦便会涌上心头,这是一场热情的仪式感,是草原为游客准备的厚礼。</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着青藏高原独有的高山草甸地貌,它不同于其他草原的平坦,而是一个个像锅盖一样隆起的草包连缀成片,辽阔而雄浑,独特而迥异。踏进草地,脚底下是细软的青草 ,极目之处,草甸地势平缓,山峦低矮,景色奇特,远远望去,无边无际,眼中全是治愈的绿。</p><p class="ql-block"> 驾车在路上,驶向草原深处,所见的场景都是一帧美轮美奂的画卷。行驶在蓝天与青草间,将思绪放空,满载着欢乐,开启一场愉快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美仁草原的美,没有刻意修饰,浑然天成一体,简单而纯粹,定格在蓝天白云间,烙印在人们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蜿蜒的木栈道上,美仁草原纯净的天空,一团团的云朵簇拥着,风吹草低,牛羊成群,与苍翠的青草共同绘制出一幅鲜明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路的两侧有警示牌告诫人们保护草原珍稀植物“绿绒蒿”,不能随意采摘,否则将受会到《森林法》的处罚。这是一种开在草甸间隙的花,被欧洲人尊为”世界名花”。红花绿绒蒿在这片草原上遍布四野,随处可见。花葶从莲座叶丛中生出,微微下垂,花瓣呈椭圆形,绿绒蒿的花瓣薄如蝉翼,柔软顺滑,尤其是红花绿绒蒿,红色搭配绿的茎叶,在阳光照射下,色彩艳丽夺目。</p><p class="ql-block"> 还有格桑花和不知名的野花,在原野上肆意的生长,点缀在翠绿中,它们静静地绽放着美丽,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美仁大草原似一块璞玉,没有经过人工开发,到处是碧草青青,野花烂漫,行走在景色中,神情愉悦,心也沉醉了。</p> <p class="ql-block">D10 归来</p><p class="ql-block"> 八天的旅途,我们每天沉浸在甘南舒爽的空气里,习惯了看蓝天白云,碧草青青,天空高远,草原辽阔。草原上弥散着沁人心脾的酥油香,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风情,时时冲击着灵魂,净化着心灵。真希望时间慢一点,让甘南的美好多停留一会儿。</p><p class="ql-block"> 甘南旅行,也许此生不再过往,但足可回味一生。旅途是人生暂时的诗和远方,我们遇见,遇见惊喜,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一切可能。但我们终将要回归安放心灵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上午,从合作市出发,沿着高速公路,3小时的车程,到租车点还车,再赶往兰州中川机场,乘坐东航MU2446 17:55航班回杭。准时登机,我们静候在机舱里,兰州机场雷电轰鸣,风雨交加。飞机又一次因强对流天气延误,就这样坐在小小的空间静静的等待5小时,降落到萧山机场已是次日凌晨2:00。</p><p class="ql-block"> 甘南旅行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