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美篇

黎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三 上 北 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黎 明</b></p> <p class="ql-block">随作家协会三上北寨。到北寨乡高崖底、上城南、下城南村采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发现了一块碑--石碑</b></p> <p class="ql-block">这次采风第一站就是高崖底村。到了高崖底村,我们一行12人,由西向东横穿了这个村子,对高崖底村村容村貌有了大概的了解。高崖底村,传说因一人家在高崖底下落户而得名。在游历高崖底村时,我们发现了一块已经破碎的石碑,石碑被村民用来作水渠搭石用。石碑已经断裂成两大块,其中一块又断成3块,将石碑上雕有的花纹,长龙图案破坏,让文友们哀叹不已。经常宝玉老师仔细辨认,石碑上大部刻有的是人名,还有捐粮数额,计量单位是“石”。不仅仅是高崖底村的,还有温泉村、东垴村的,好像是修戏台或是唱戏时捐粮的情况,年代不详。村民们说,这样的石碑村里有四五块,原来都在旧戏台上放着。新修戏台时,有几块打入地基作为基石埋进土里,还有的个人拿去做了院门的门墩石,这块就是准备做水渠搭石用的。当我们给村民讲了石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功能时,村民们也觉得可惜,但也并不显得遗憾。因为这些石碑,对他们而言,石料的作用更诱惑实在一些,相关历史信息和文化不能吃也不能穿,对这些还很贫困的村民来说,感觉比较遥远。这也是乡村大批古村落古文化在快速消亡的原因,也是作协开展走进乡村记忆采风活动的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考察了一棵树——“龙”树</b></p> <p class="ql-block">“龙”树,其实就是一棵杨树,它是属于本地山杨的一种。为什么叫“龙”树?一是这棵树的寿命时间长。听老人介绍说,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小时候记得这棵树长得就是这个样,到现在还是这个样。所以,我们推算这棵树至少有200年的树龄。一棵杨树有200年的树龄,确实非常罕见。二是这棵树长在龙山上。所以,叫“龙”树。顺便说一下“龙”山,就是高崖底村背靠的后山叫龙山。传说最早落户高崖底村的人家就在“龙”山下,起名高崖底。原来的龙山要延伸到现在的公路旁。“文革”学大寨时,敢想敢干又不懂风水的村民为造海绵田,将龙山的土垫了地。幸好还保留了几孔比较古老的窑洞,也保留了这棵“龙”树。三是这棵龙树,个子不高,但身比较粗。文友们试着搂,树身三个人搂不住。“龙”树,虽树龄较长,但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他已成为村里及附近邻村供奉的“神”。村民们在树身上围上了红裙,显示对这棵大树的敬意。借着大树的吉祥,文友们都再此树前与“龙”树照了像,沾点仙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参观了一片田--稻田</b></p> <p class="ql-block">高崖底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村东流着一股水,水势汪汪,轻轻咧咧,滚滚向前。正是有这样一股子汪汪的清水,高崖底人想到了用水种稻。就在村子的南岸,大约有个200来亩的土地,被村民们修改成棋谱样连着的稻田。稻田里已经盛满了水,平静的水面,像极了一块一块耀眼的镜子。说起这个稻田,在我的记忆中,榆社种水稻,大约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榆社城下游、云簇湖下游部分村庄都种植水稻。其中,韩村部队农场是种植水稻规模比较大的农场。榆社水稻的特点是,一季稻,生长期慢,光照时间长,长成的稻米特别黏特别香。小时候,记得在面团奶娘家。面团村有一股优质的泉水适宜种水稻。当我离开奶娘家时,奶爹用小砂锅给我做了一碗大米,至今记得那碗大米特白特黏,一端上来,就有一股扑鼻的清香。我把这碗米饭作为我这一身吃过的最香的米饭之一,永远珍藏于记忆中,于是,对于高崖底人种水稻,我便有了水稻情结。其次是,上次采风,北寨乡党委副书记韩晓燕曾给我们介绍说,要种植水稻。当时,我认为,可能是她随便说说而已,今天到高崖底村,我才真正看到了稻田,种植水稻是眼前的现实。听说,这个稻田是个人承包的,我的意思是说,只有承包才能搞好,否则,怕又是要走了过场搞了形式。也听老农说,这种纯天然大米要卖到20元一斤。我想,哪怕40元一斤,我也要买一斤尝尝,为的是重温小时候米香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听了一个故事——奶奶庙</b></p> <p class="ql-block">上城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大寺庙,就叫奶奶庙。奶奶庙也叫观音庙。观音庙主要是求子求福的寺庙。送子观音就是观音佛祖的别称。听一个文友给我介绍说,在榆社,有奶奶庙的村庄不少,主要是他涉及到传宗接代,子嗣延续,家族兴旺发达。文友还给我介绍了她奶奶传给她的一些奶奶庙求子求福的规矩。比如说,进庙的前三天需要净身,进庙时间大都选在晚上夜深人静时,由老人带着媳妇,带着贡品,到奶奶庙进香。进香后,从庙里用红布包点庙土回家,听说,三天不与人说话,然后,女人就怀孕了,真灵!当然,文友也是道听途说,灵与不灵,谁也没试过。有时,我想,信则灵。不过,文友说的把圣土带回家就算求到了子,其实就是回应了“人是用土做的”这个俗理;“三天不说话”,则是要人保持安静,人若保持了安静的心态,也就有了成功的机会。上城南奶奶大寺庙,虽已破旧不堪,但它却在曾经的一段历史上,承载了多少人们对她的尊敬、仰望和期盼,也给梦想成真的人家带来不尽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五、吃了一顿饭——农家饭</b></p> <p class="ql-block">下城南,在村长家品赏了一顿农家饭。虽然这顿农家饭只是一碗普通的手擀面,菜是以土豆、白菜为主,有点肉,但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味道。最大的味道就是回味。回味烧火,就是烧柴做饭。大概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那时家家做饭就是烧火。冬天我们家烧火就是用秋天大树落下的叶子,叶子很不经烧,人不能离开火口,那是,我烧火时,特别羡慕邻家,他家稍的是劈柴,木材烧火,火焰大,又耐烧,做饭时,能偷闲一会儿。现在,家里做饭,都用气和电,定时定量,再也看不到楼堂里的熊熊燃烧的火焰,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味手擀面。小时候,农村吃的最多的饭就是妈妈做的手擀面。也差不多是每天一顿。那时的手擀面不全是白面,大部分是杂粮面,红面、玉米面、豆面较多,这些现在认为是最养生的饭食,在当时觉得并不怎么好吃。当时,最想吃的还是白面,绵润爽口,只是当时白面太少,一人一月供应几斤,还要应酬,根本就吃不上。再说,菜也不好,缺油少醋,味道不香。现在,天天是白面,只是人也懒得顿顿擀面,有时,干脆就是叫上外卖凑合一顿,此时,倒回想起妈妈略带苦味的手擀面那纯真的味道了!回味大锅。现在很少有人家有盛半桶水的大锅。家里两三口人,做三两碗饭,吃了,没了,简简单单、冷冷清清。今天,作协的一大帮人,围着农家一口大锅,你舀了我舀,热气腾腾的景象,人多吃混食,让我再次尝到了回味无穷的农家大锅饭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黎明:60岁,铁路工作,退休。榆社作家协会会员,作协理事会理事。热爱自然,喜欢采风,散文以朴实真情见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