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6日,星期六 ,一个人在家没事干,去旧城大召广场附近,参观了塞上老街、新建北门、玉泉井、小召牌楼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塞上老街</p> <p class="ql-block"> 深藏于闹市中的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是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门前西侧有一条横街,立了牌楼,名为塞上老街,全长380米,全部建筑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特点,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p><p class="ql-block"> 古街两侧排满了起脊的青砖青瓦建筑,宽檐翘角,别有古时气韵;浮雕壁画、穹庐屋顶、勒勒车毂,让人不时感受到别样的蒙古族风情;漫步街头,古董古玩、旧式理发店、老字号饭庄等再现明清商业的繁荣景象。2013年8月,呼和浩特市开始对塞上老街进行保护性环境整治和修缮,以更好地传承其厚重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街口是一个巨大的牌楼,“明清遗韵”几个大字向人们昭示着这里的古老。其实除了那条自光绪年间形成的街道,这里的建筑也就只有三十来年的历史,不过这并不妨碍老街上随处可见的那些如雷贯耳的老字号,像是蒙和轩、瑞昌号、隆盛泰、蒙荣、皮草堂啊什么的,里面的东西绝对正宗。</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旧城北门</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元年(1573年),被朝廷封为顺义王的阿拉坦汗建归化城时“只有南北二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对该城进行第一次扩建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北门不动,扩建了东南西三面,筑城墙,建城门,将面积扩大。到了民国十年(1921年),进行了第二次扩建,拆除了南门、东门和西门。仅留北门作为归化城的标志。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1958年,因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门楼,因阻碍交通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拆除前的旧城北门,城楼高30米,东西长30余米,南北宽20余米,底部根基为青条石砌筑,上部墙体为青色磨砖对缝砌筑,四周有46个垛口,拱形门洞宽4米,高5米,门楣上嵌石刻“建威”匾额,出城门为瓮城,筑有“北极玄天宫庙”一座。城楼为三楹重檐,明柱回廊,飞檐重挑,歇山式楼顶,结构精巧,雄伟壮观。民国20年(1931年)修北门时,在城楼顶部增设钟楼,置标准时钟一座,重修后的北门城楼高达34米。城楼钟房内,曾挂有一口生铁铸造的大钟。据早年旧城老人们说:该钟重达千余斤,是原义盛公铁工厂制造。</p> <p class="ql-block"> 为了重现北门的雄姿,再次敲响晨鼓暮钟,2000年开始在塞上老街延伸路(通顺街)的西头修建“北门”,并于2018年正式命名为“钟鼓楼”,对游人开放。钟鼓楼上挂有一重达999.9斤重的大钟一口,由本地最有名气的传统手艺人制造。钟声悠悠,回荡着历史的记忆。这座门楼与过去的北门其实还是大不相符的,真正北门称为“建威门”,因它座落在老街通顺街,就又给它起了个名字“通顺门”。</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玉泉井</p> <p class="ql-block"> 玉泉井位于大召前街,是有名的古泉之一,大召山门檐下“九边第一泉”的匾额就是赞誉这眼井的。明朝称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偏头(太原)、固原九处要镇为“九边”,意为归化城之玉泉井在九边众多井泉中是居首位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二张照片是在2011年拍摄的,那时候玉泉井还能看到,现在已经全封闭了。</p> 网上下载的几个玉泉井的图片 <p class="ql-block">第四个:月明楼</p> <p class="ql-block"> 在呼和浩特大召区域,有一座月明楼。而这座月明楼则藏着康熙皇帝的一段传说。在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期间(1689年-1696年),为征讨葛尔丹,康熙皇帝曾三次亲征并驻跸呼和浩特,为了了解民情,康熙皇帝经常微服私访。一次康熙皇帝微服到归化城的月明楼吃饭,店主看他穿着一身名贵的裘皮大衣,在结账时便多要银两,无奈康熙皇帝没带够钱。当时,月明楼的店主安山泰是一名地方恶霸,便指使家奴吼叫威胁,叫康熙皇帝非拿出八两三不可。正在这时,店里的伙计刘三见店主又在讹诈外地顾客,心中不平,便手拉康熙到柜台前,愿将自己工钱替康熙付账,替康熙皇帝解了围。后来当店主得知康熙皇帝的身份后,大惊失色,为防祸及自身,将刘三升为掌柜,自己则隐身不出。事后,康熙帝为感谢刘三挺身相助,御笔题额“月明楼”,并赐予刘三四品衔。</p><p class="ql-block"> 因月明楼坐落在今大召寺前路西,地处塞北闹市,加上刘三诚信经营,月明楼随后成为归化城名气最大的茶馆戏楼。至今仍存。</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大召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大召山门前的广场上矗立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物,这就是大召牌楼。牌楼高约十米、宽约十八米,为四柱三间七楼木质结构,是几座召庙牌楼中最宏大最气派的。此牌楼依古建规格为虎殿顶、三重檐,飞檐翘角、五跳斗拱,顶覆黄琉璃瓦,檐角饰风铃。正中匾额镌刻“佛照青城”四个大字。四根红柱下均石抱木加铁箍,两侧外门洞各有一石碑,整个牌楼气势宏伟、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大召广场东入口处又修建了一座牌楼,甚为高大,也是四柱三间式,但立柱无石抱柱,也无前后支撑木,据说非木质结构。楼中匾额上书有“灵泉泻玉”四个繁体草书大字,为“九边第一泉”的玉泉井增补了几分神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 大召广场,也称为阿拉坦汗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阿拉坦汗的铜像。阿拉坦汗是成吉思汗的第17代孙,也是呼和浩特的缔造者。在大昭寺旁边树立他的铜像是也是为了纪念他为蒙汉民族团结作出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阿拉坦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发展了蒙古族的经济和文化。阿拉坦汗当首领期间,蒙古人的生活极其匮乏,虽然有牛马,但是缺少生活物资,而且战争不断,阿拉坦汗带领人民结束了这种战乱的生活,与明朝和好,双方开展互通贸易往来,同时,他带领人民发展农业,由单纯的游牧经济走向自给自足,并建立了城池,就是呼和浩特城。</p> <p class="ql-block"> 大召前门东侧,二个石碑,内容看不清楚了,在网上也没有查到,有待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 大召前门东侧的门,题有“九边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 大召的正门,题有“无量寺”。</p> <p class="ql-block"> 大召寺大门前的八座白塔,都是汉白玉精雕而成,称为释迦八塔。八座宝塔均有含义与名称,各由塔基、塔瓶、塔颈、塔叉、塔顶五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土、水、火、风、空五方面,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特点。 此八塔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而建造。塔名分别为:莲聚塔、菩提塔、降魔塔、吉祥门塔、神变塔、天降塔、和解塔及涅槃塔。</p> <p class="ql-block"> 大召东侧有一个青砖灰瓦的小门楼,上面写着“广成门”三个字。当年,从广成门进去之后,就是被誉为“塞外天桥”的大召东仓了,这里也被认为是呼和浩特传统文化、市井文化的聚集地和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其他几个大召的小门,分别是西墙上的和合门,正门西侧的广德门、广泰门、广化门等,其用途未能查到。</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小召牌楼</p> <p class="ql-block"> 小召汉名崇福寺,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一1627),稍晚于席力图召。相传为阿拉坦汗孙子俄木布主持修建,之所以称为小召,一是因大召为乃祖父所建,因“辈份”关系只能称小,二是其初建时规模确实不大。但在归化城中小召不仅名列七大召中,而且其规模和地位越来越大,香火日盛。小召的牌楼一说兴建于清乾隆51年(1787年)即康熙巡视归化城并驻跸小召后的九十多年。另有文章称它建造于雍正年间(1723一1735),为庆贺小召扩建三十周年由归化城众商户捐资修建的。具体时间虽难确定,但先有小召后有牌楼则是确定无疑的,它是小召的附属建筑物,又是小召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小召牌楼是一座大鹏展翅般造型的古牌楼建筑,四柱三间,通高约十米,宽则十米有余。其顶部是宫殿式风格,上覆绿色琉璃瓦,下面是一排排一层层翎毛状斗拱,参差错落。顶层高矗如大鹏头部昂然挺立,下层两楼如大鹏展开的双翼,整个造型如同一只大鹏鸟从天而降,有种飞动飘逸的艺术美,令许多人为之倾倒、为之叫绝!牌楼下面是四根立柱,每根立柱下面都是石抱木,并以铁条包箍以固定支柱并平衡牌楼之稳定,每根立柱南北两侧分别有两根撑木,使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形成四柱三间三楼之格局。小召牌楼设计精巧别致,无富丽堂皇之意,有楚楚动人之感,用巧夺天工比喻也不过份。</p> <p class="ql-block"> 小召牌楼正在维修中。原来的小召已经不存在了,旧址上是现在的小召小学。</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惠丰轩</p> <p class="ql-block"> 惠丰轩是呼和浩特小召前著名的饭庄。惠丰轩饭馆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名叫“义忠轩”,共有南、北、西三个客堂,称为“三股头营生”,满堂时可供200多位顾客就餐,后来,随着生意的扩大,惠丰轩饭馆于民国9年盖起了二层楼。惠丰轩最为拿手的佳肴是“鸳鸯火烧”和“头脑儿”。“头脑儿”由酒糟、山药、薄饼、葡萄和羊肉等原料烹制而成,为归化城一绝。除此之外,还有过油肉、鸳鸯火烧、黄焖鸡、炒杂碎、炖吊子、烤方子、烤奶猪、烤鸭子等招牌菜品,绥远省主席董其武曾在这家饭馆设宴招待。</p> 下面几张是在呼市规划馆一楼展出的惠丰轩及用餐客人蜡像。 <p class="ql-block"> 小召小学西墙边,一个“宜和”四合院,据说是个涮肉坊,就像老北京的四合院,有六张桌台,等人时还有茶桌喝茶闲聊。</p> <p class="ql-block">第八个:土默特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 土默特议事厅位于玉泉区议事厅巷,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兴建。是现存唯一的土默特官衙建筑,为呼和浩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议事厅最初为副都统署,内设兵、户两司。当时,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土默特左右翼属于归化城(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都统、副都统管辖,下设十二参领,土默特旗的军事、民政等重要日常事务,都由十二参领和副都统署的兵、户两司共同处理。乾隆年间平定了新疆天山南北后,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在土默川地区的统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将两翼都统陆续裁撤,只留下了副都统一人,听命于绥远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副都统署迁往他处,原兵、户两司仍留在这里,日常一切行政事务由十二参领在这里共同协商议定处理,所以称之为“土默特议事厅”。</p><p class="ql-block"> 议事厅最初的大门临大北街,坐东朝西,道光四年(1824年),把门挪到南面,成了通常所见的坐北朝南的衙门。议事厅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4米。大门正前方原有一座照壁、辕门、仪门、议事厅、二堂;院内户司署居东,兵司署在西,建筑有户司档房、汉稿房、银库、军器库、印房、官吏办公房及存储案卷的小楼等,如今只保留下了大门、议事大厅、耳房和东厢房。</p><p class="ql-block"> 目前议事厅正在进行修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