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的游记——在星星之间的穿行

蔡胜

2022年5月22日至6月5日,自驾从珠海返银川,行程约3500公里,经粤、湘、鄂、豫、陕、甘、宁七省区。返宁后,又与同学相约自驾阿拉善两日游,此次共游历8省区。<br> 正值新冠奥米克戎在国内此起彼伏之际,上海、长沙、重庆、成都、郑州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均有病例被发现,并辐射至周边城市,回程前打开地图,发现回宁旅途布满了发生疫情地的“*”号(姑且称之为“星”吧),为避免行程带星,苦心找到一条在星星之间的回家、旅游之路,因此,这次的旅程就叫“在星星之间的穿行“吧,让自己铭记这个特殊的时期。<br> 此次自驾游,可以分为三个主题游:“三国遗迹游”、“秦岭东段游”、“商於古道游“。<br> 上一篇游记因为游览景点分类后发现每类景点都游览了两个,故取名《很“二”的游记》,这次游览又分为三个主题,姑且取名为《“接二连三”的游记》吧。<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三国遗迹游</h1> 出广东一路北上,先后游览了:湖北咸宁赤壁古战场、襄阳古隆中、河南南阳新野、南阳卧龙岗。(在从新野前往南阳的路途中,顺道游览了邓州的化州书院,化州书院是由时任邓州知府的范仲淹所创建。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受滕子京之托,在花洲书院写成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br> *赤壁古战场,除去一些当代人造景观,只有江水在岸边摩崖石刻上的 “赤壁”二字下默默流过。也许受了《三国演义》以及苏东坡《赤壁怀古》的影响,想在这里体会一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视觉冲击而不能,些许令人失望。<div><br></div><h1><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江水从“赤壁”前缓缓流过</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没有掀起一朵雪花</font></h5><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襄阳古隆中,是传说诸葛亮躬耕处,刘备三顾茅庐,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的传奇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里。古隆中保留了诸葛亮当年取水的古井----六角井,古井不远的坡地,据说就是诸葛草庐的遗址。清康熙五十九(公元1720年)年,在诸葛草庐遗址旁建起了“草庐亭”。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在诸葛亮躬耕田附近树起《草庐碑》,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草庐碑前建起“抱膝亭”,“抱膝亭”取名于《魏略》的记载,诸葛亮在隆中寓居期间“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吟”。相传此处原有一块大石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在闲暇之余会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吟唱山东老家的小调《梁父吟》,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方面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在这次旅程的后面行程中,又发现了两块石头,引发一个感慨:门口的石头不可小觑,这是后话)。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但现在看到的武侯祠是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湖北襄阳古隆中</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古隆中“草庐碑”,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立,背面题“龙卧处”</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诸葛亮当年抱膝处</font></h3><div><br></div><div> *新野,从小看三国就熟知的地方,火烧新野,脍炙人口。这里的三国遗迹包括:汉桑城、汉议事台。关于汉桑城,有碑文介绍:“新野城西门兵营内,有古汉桑一株,高四米余,主干直径一米余,传为关羽所植,亦传为关羽系马之树‘后人珍爱’砌以城垣 ,垣上部为城垛状,故名汉桑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城”;汉议事台,传说是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议事的地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汉桑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城”</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汉议事台</font></h3> <h3></h3><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块石头提示人们:</span></div><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00年前新野曾经发生过一起被人津津乐道的大火</div></font></h5><div><br></div><div> *南阳,有卧龙岗,也有诸葛草庐、武侯祠、抱膝石、诸葛井和诸葛亮躬耕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河南南阳卧龙岗</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南阳诸葛草庐</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南阳汉武后躬耕处</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不理解为何不将诸葛躬耕田开辟耕种起来,在诸葛先生曾经用其智慧的汗水滋润过的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稻谷,起名“诸葛米”,应该会受很欢迎吧,尤其是对于各种应考地学生。</font></div> 对于襄阳、南阳两地都有诸葛草堂等景点等问题,就要说一下襄阳、南阳两地关于诸葛亮躬耕处的争论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争论</span></div> 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诸葛亮“出山”前究竟在何处躬耕的问题,历史上的襄阳、南阳两地各执一词,争论不休。<br> 后来一位襄阳人在南阳作知府,面对争议双方一方是自己的家乡,另一方是自己为官之地的窘境,不便就此问题表态,便耍起滑头(换做当下措辞叫做占位更高或格局更大)地写了一幅有名的对联:“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意思是:我们缅怀诸葛先生,是要学习他匡扶汉室,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精神,争论先生在哪里躬耕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争论双方并不买这种和稀泥做法的账。<div> 因时间久远,能够证明己方观点的三国时期“物证”其实双方都没有。实地对照一下,感觉到襄阳方面的主要依据是“古隆中”在此。对此,南阳方面也没有否定;而南阳方面的依据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并引用后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为佐证。但是,襄阳方面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此南阳非彼南阳,理由是:隆中原属南阳邓县,北周废邓县,隆中遂属于襄阳。网上也有资料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和南乡郡,南阳郡的樊城、山都县、邓县划给了襄阳郡。尽管说法不一,但对于隆中原属南阳后属襄阳这一点是一致的。<br> 从两地现存文物看,两地均有一些文物支持其观点。但客观地说,这些文物中除襄阳古隆中的六角井是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记载的外,其他基本上是明清两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充其量能够反应明清两代人的观点,不能作为可信的证据。<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证</div> 对于这场历史上就存在的争议,显然无法通过简单游览或通过网络查阅就可以形成一种倾向性意见。但是,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罗贯中对这个问题的观点。<br>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关于徐庶与刘备告别并推荐诸葛亮时是这样描述的:徐庶说道:“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今从襄阳古城导航到古隆中向西约12公里(直线距离约11公里),与罗贯中所述大致符合。其实,《三国志》也有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引用正史岂不是更加有力地能够证明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地古隆中就是诸葛亮的居住地?但是并不尽然,因为我们不能肯定《三国志》所称的襄阳城就是现在的襄阳古城。我在襄阳古城里散步时,无意间路过了一个叫做“集锦巷”的巷口,据巷口的路牌介绍:上世纪90年代,这里基建时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考证这是刘表的墓。显然,刘表的墓在城内似乎是说不过去的,《三国演义》也说当年刘备放弃樊城想进襄阳城遭拒绝后,“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证明刘表的墓地当时并不在城内。因此,这说明一个问题:古襄阳城在历史上发生过位移。如同今天的南阳不能等同于当年的南阳一样,今天的襄阳古城与《三国志》里的襄阳城同样也不能等同。但是,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距今只有大约600多年,其写作时认定的襄阳,应该就是现在的襄阳古城。 因此,可以推断,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居住地就是襄阳的古隆中。<br> 本来还想从新野到古隆中、南阳的距离作一下对比分析,但是,尴尬地发现:新野到两者的直线距离分别约为66公里、55公里,竟然大致相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发现</div> 此次拜谒武侯祠,我已先后拜谒了诸葛亮草庐处的武侯祠、成都的武侯祠以及定军山下与武侯墓相邻的汉中勉县武侯祠,其中勉县武侯祠是由皇帝下诏修建,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br> 三处武侯祠,分别是建立在诸葛亮出山前、官拜丞相以及英雄谢幕之处,代表了诸葛一生的三个重要时刻。<br> 在总结三处武侯祠时,我忽然发现,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居然与襄阳的古隆中在地理位置上有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位于汉江南岸,这只是巧合吗?<br> 当年诸葛亮病逝于渭河南岸的五丈原,但却长眠于汉江南岸的定军山下,这其中一定有其原因,我想大概就是当时的人们为了让诸葛孔明的英魂随着汉江之水,滚滚而下,魂归故里吧!<br> 由此,我倾向性地认为,襄阳古隆中就是诸葛先生的躬耕之地。希望襄阳的文化部门沿着这个思路,找找依据,补强证据。<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感慨</div> 拜谒几处武侯祠,祠内歌颂诸葛亮的对联很多,但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当数清末赵藩撰书的《攻心联》:</div><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font></div></h5><div> 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意义和对治理国家的启迪价值。放眼当今国内国际之局势、环境,更能够理解何为宽严皆误和进退失据。这个就不能深谈了。<br> 据说,毛泽东、邓小平、赵紫阳等领导人都曾在这幅《攻心联》前伫立良久,并高度赞赏了这幅对联,政治家们的谋略、胆识以及惺惺相惜可见一斑。<br> 古隆中附近有一广德寺,该寺原名云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据记载,明朝成化年间,襄王朱见淑看中了云居寺的风水,便将他的一个爱妃葬在寺旁。此举引起云居寺主持的强烈不满,声言要率众僧弃寺离去,襄阳诸佛寺院见状纷纷上书谴责襄王,襄王无奈只好奏请皇帝出面调解。于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下了一道圣旨,责令襄王为云居寺就近择一风水宝地,并负责重建一座寺院。寺院建好,成化帝将寺名改为“广德寺”。“敕赐广德寺”至今还悬挂在广德寺山门上。“敕赐”为皇帝的赏赐之意,原本人家有寺庙,因为你家亲戚的行为坏了人家的风水,理应赔偿,怎么反变成了赏赐?但不管怎么讲,皇帝还算是主持了正义。500多年后,1986年香港一家报纸报道了同样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一件事: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和一位75岁高龄的老教授买了两张软卧下铺,上车后被强令将其铺位让给湖北省新任省长及其随从。省长及其随从是不可能没有铺位的,只是因为他们“要离厕所和洗漱室远一些”,所以看上了刘校长等人的铺位。这件事由于海外曝光造成的影响较大,有关部门希望刘道玉出面否认,但刘道玉校长不肯违心作假,拒不从命。一年多后,刘道玉突然被免去了武汉大学校长职务。<br> 不能不说,同在荆楚之地,500年前广德寺的和尚们比500年后的刘道玉校长要幸运的多。<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广德寺</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秦岭东段游</h1> 2019年,曾自驾游览了秦岭山脉西段的麦积山石窟,此次游览了秦岭东段的老君山、金丝峡谷、塔云山。<br>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是秦岭余脉伏牛山脉的主峰,海拔2297米。传说老子写成《道德经》后,从函谷关出关,骑着青牛而去,归隐、修炼于此山,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后唐太宗赐名此山为“老君山”。<br> 老君山是秦岭余脉伏牛山的主要高峰之一,山门两侧对联:“背倚伏牛三百丈,经传道德五千言。”云景天路、十里画屏、马鬃岭美不胜收。这里是南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江河分水岭分开了中国的两大水系,分水岭以南水流汇入长江,以北水流汇入黄河。蔚为壮观的老君山金顶道观群最为震撼,老君山金顶道教建筑群依托山势而建,主要包括老君庙、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宝台、玉皇顶、南天门等,全部采用明清皇家宫殿式建筑形式,都是标准的坐北朝南方向,其中的金殿、亮宝台、玉皇顶三座金顶富丽堂皇,成为老君山道观群的“网红打卡”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子传道”惟妙惟肖</font></h3> <font color="#167efb">不过这个地方被称之为“八戒访仙”,我觉得是对“八戒”身后大象的视而不见,叫“八戒牵吉祥”或“吉祥拱猪”是不是更好呢?</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君山金殿、亮宝台、玉皇顶</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三座金顶</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打卡老君山金殿</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金丝峡景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东南部新开岭腹地。地处秦岭南麓连接巴山北坡,居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是丹江的水源之一。峡谷总长度20.5公里。峡谷景观奇特俊秀,具有窄、长、秀、 奇、险、幽的特点,酷暑时节进入峡谷,阵阵清风吹来,甚是惬意。<br> 小技巧:金丝峡谷南高北低,如果有朋友游览金丝峡,从南面的栗园门进,一路向下,步行7公里,到达景区陆督门。在陆督门可以乘坐景区交通车返回栗园门(费用已包含在门票中)。也可以先到达景区陆督门,但是不进景区,先乘坐景区交通车返回栗园门,然后步行下行。<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在金丝峡</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与溪流瀑布相伴 </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left;">拾级而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翠绿之色养眼 潺流之声悦耳</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凉之风爽身 富氧之气润肺</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5><h3> *塔云山,是驰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主峰金顶海拔1665.8米,形似宝塔,金顶观音殿,始建于明代,已有五百余年历史。金顶观音殿建于塔云山万仞绝顶之上,三面悬于万丈深渊,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秦岭第一仙境,天下最险道观”。<br> 小插曲:被人鄙视了一回。当我们老两口登上“倚天门”,金顶已近在咫尺,抬头仰望高高耸立,悬空于峭壁之上的金顶时,从上面下来一位中年男子,对我们说:“上面太陡峭了,你们上不去。” 赤裸裸地鄙视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况已近在咫尺的金顶乎?上!挑战成功,我们登上了金顶观音殿。<br> 塔云山顶的金顶观音殿不足6平方米的小庙,是用4根石柱插入石缝,以此为建筑基础,建筑十分险厄,堪称一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登上金顶</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问题</div> 游览了老君山、塔云山,产生了两个疑问:<br> 1.老君山据说是当年老子出关后的归隐之处,但是,在塔云山也有一块“老君石”(也称“问道石”),说是老子修道成仙之处。(注意:又是一块石头)那么,老子当年出关后究竟向何处而去?<br> 2.塔云山作为道教名山,金顶为何供奉观音?<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考证与补课</div> 1.老子出关后的行踪<br>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容易解释的问题:老子从函谷关出关,函谷关属于秦关,既然是出关,自然是离开秦国向东而行。函谷关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市(去年自驾从武当山去陕州看地坑院,途中忽然在地图中发现路过灵宝市的函谷关,于是立即下高速在傍晚时分游览了函谷关),老君山位于灵宝市东南,步行路线154公里。因此,老子出关后向东南到老君山归隐在地理位置上合乎逻辑。<br> 但是,“世界上就怕认真”,认真琢磨一下,这个推理问题多多:关于老子出关的成语“紫气东来”,明明说的是老子从东而来。既然是从东而来,那就应该是往西而去;2019年自驾在内蒙额济纳旗去胡杨林的路上看到“居延海”的路牌,随即到“居延海”游览时,注意到有介绍说老子是在居延海羽化成仙的。那么,老子出关后究竟向哪里而去了呢?<br> 经过查阅资料,很快意识到自己原来的理解太过于无知(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呀!)。<br> 老子是春秋末期人,那时的函谷关不属于秦国。函谷关是虢国的地界,后来晋国假道伐虢,灭了虢国,此后函谷关属于晋国。再后来,赵、韩、魏三家分晋,函谷关属于魏国。再再后来,战国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函谷关,函谷关才成为秦关。所以,将老子出关时的函谷关理解为秦关,逻辑起点是错误的。<br> 既然函谷关当时属于晋国,老子出关当然就是向西而行的。当年老子于函谷关前写就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据司马迁《史记》里记载:书稿完成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莫知其所踪”,从此沓无音迹。<br> 看,司马迁都说了,老子去哪了?这事谁也不知道!<br> 既然谁也不知道,那么大家便可以有想象的空间了。<br> 于是,全国各地涌现出多个老子归隐、修道成仙的老君山:四川绵阳江油老君山,四川新津老君山、河北怀来老君山,陕西洛南老君山,甘肃武山老君山,湖北红安老君山等等。 <br> 有甘肃学者考证得出“结论”:老子出关后先后过散关、陇西、武威、张掖、酒泉、居延海等地,最后在陇西临洮东山“飞升”。<br> 还有人引用东晋葛洪《抱朴子》“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认为老子出关写下《道德经》的是散关…莫衷一是。<br> 在众说纷纭中,我们如何看待这个2000多年的难题?考证是做不到的,但是,在若干说法中,做个排序找出首选,还是可以尝试的。<br> 其实也很简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老君山是由唐太宗赐名(还有一种说法:唐代李姓皇帝的祖宗就是老子李耳),是经过“官方认证”的。因此,在众多的传说中,我认为可信度排在第一的,应该是有皇家背书的栾川县老君山。<br> 2. 佛、道同源的问题<br> 关于“塔云山作为道教名山,金顶为何供奉观音?”的问题,我在金顶观音殿也请教了殿里的道长,道长只是回答:“也拜呢”。下山途中,也有游客向我表示对此不解。<br> 经过查找资料补课才明白:原来,观音菩萨是原始天尊的徒弟,是道教的慈航道人,后皈依佛门,完成了由道转佛的修炼,成为观音菩萨。<br> 相传,慈航道人、普贤道人、文殊道人都是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个弟子之一。慈航道人后来成为佛门的观音菩萨,后来文殊道人和普贤道人也相继跟随,最终她们在佛教中成为了大家最为熟知的三位菩萨。佛、道同源,塔云山道观供奉观音菩萨,就不足为奇了。<br><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商於古道游</h1> 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以秦岭“商”(今商洛市商州区、丹风县、商南县、山阳县)开始、以 “於”(今河南西峡县)结束的“六百里”区间的合称。张仪戏楚,欺骗楚怀王“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说的就是这里。<br> 《史记·商君列传》载:“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意思是说:秦孝公分封卫鞅在此地,故卫鞅被称商鞅。<br> 此次商於古道游,游览了武关、棣花古镇、凤凰古村。</div><div><br> *武关,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统称为“秦之四塞”。武关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又称“少习关”。历史上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寇准等文人骚客曾在此留传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可惜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城毁碑失。现在仅有一处当地政府2017年立的“武关遗址”石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武关遗址</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棣花古镇是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原型实景地,景区位于丹凤县城西15公里处,曾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白居易等诗人多次吟诗赋词于此地。</div><div> 我觉得棣花古镇有三个看点:<br> 看点一,“宋金街”。这里是当年的宋金边城,“宋金街” 街东面是宋人、宋物、宋代建筑,街西则是金人、金物、金代建筑。据史料记载, 金国侵略到棣花古镇时,遇到南宋将士奋力抵抗,久战不分胜负,只好谈判议和,《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秦桧以秦商之半畀金”(“畀”音:bì,释义:“给与”,今粤语中仍在使用),双方就以棣花街中轴为界,划定了南宋和金国的分界线。由于两国市民在这里进行贸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街。来到这里就自然联想到沙头角的“中英街”。<br> 看点二,“二郎庙”。建于金国一侧的“二郎庙”,是陕西省现存的唯—金代建筑(也是全国仅存的3座金代庙宇之一),历经七百八十多年的风雨侵蚀,二郎庙仍然完好。在宋一侧与二郎庙相邻的是清朝乾隆年间,仿二郎庙造型建筑的“关帝庙”。两庙之间,立有宋金界碑。<br> 看点三,贾平凹旧居。贾平凹旧居门前有一块石头,贾平凹为此写过一篇名为《丑石》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作者的家门前的有块丑石,因为形状、材质等问题,不能垒山墙、不能刻字雕花、不能浣纱捶布,“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后来,这块丑石被天文学家鉴定为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的“陨石” ,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出感慨:“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应该说,贾平凹这种丑与美的辩证观点,是一种富于哲学精神的思考。但是,我联想到的却是其女儿贾浅浅的诗,难道,这也是“以丑为美的”?或许是我们太世俗了?因为我确实无法认同她那种“屎尿体”的诗,在丑到极致时,会产生美。<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棣华古镇看点一:</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宋金两国共有的一条街道</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棣华古镇看点二:</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已有780多年的金国建筑“二郎庙”</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棣华古镇看点三:</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贾平凹家门口的丑石</font></h5><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柞水凤凰古镇<br> 柞水凤凰古镇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坡,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社川河流经这里,并与皂河、水滴沟交汇,作为黄金河的主要支流,最终汇入汉江。“安史之乱”发生后,原来的黄河水运遭到破坏,东南的物资就逆汉江西行,从金钱河上溯经此地运往长安。长安货物也由此通过水运发往湖北等地,形成固定的集市。在嘉庆年间这里新建街房百余间,商业一时繁荣之极,有“小上海”之称。<br> 古镇现在完好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但是感觉以民国及清末建筑居多,且古镇保护工作不够好,旅游规划较差,缺乏可供参观、游览之处。游人普遍在此停留的时间很短暂。<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柞水凤凰古镇</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感受</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门前的石头不可小觑</div> 塔云山老君洞前有一块“问道石”,诸葛亮草庐前有一块“抱膝石”,贾平凹家门前有一块“丑石”。神人、伟人、名人门前都有一块石头,提示我们:门前的石头不可小觑!如果你家门前有块石头,那么,你就好好珍惜吧,无论它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无论它是光滑的还是凹凸的,无论它是细润的还是粗糙的。也许在以后的旅游中还会发现更多关于家门口石头的故事,那我就把它整理出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石头记》。<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几年来所游历的景点正逐渐相互联系起来</div> 以往的旅程是以景点作点状记忆的。几年来,随着到过景点的积累,景点之间逐渐相互联系起来,对于旅游的记忆,开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了。<br> 去年去了丹江口,今年到了丹江源;去年去了老子出关的函谷关,今年到了老子归隐的老君山;秦之四塞(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中,去年去了函谷关、萧关,今年到了武关;2019年去了秦岭西段,今年到了秦岭东段。<br> 当这些景点逐渐成片地联系起来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随之逐渐深刻起来。<br>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br></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333333">五、后附</font></span><br></div><div> 回到银川后,与同学相约,先后到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乌兰湖和银川东的黄沙古渡游览。<br> *延福寺、北寺,都是清代建设的藏传佛教寺庙。<br> 39年前,我和当年的同事们曾经到过延福寺。当时,经过文革的冲击,一般寺庙里的僧人基本都被迫还俗了。但是在延福寺我们遇到了两位年长的喇嘛,他们非常友善地接待了我们,还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与我们一行人合影留念。<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39年前,在延福寺前的合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今天的延福寺</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乌兰湖,在腾格里沙漠的腹地之中。这里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没有道路。我们换乘当地农牧民驾驶的越野车,穿越沙漠40多公里,才来到乌兰湖。</div><div> 乌兰湖是盐湖,由一个个的小盐湖组合而成,盐湖里面充满了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一种红色的色素,所以这湖水呈现红色,看上去就像血液,有人把这篇湖泊称之为“地球之心”。<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乘坐越野车,翻过沙丘去看乌兰湖</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红色的湖泊</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黄沙古渡,又称“横城渡口”,由于横城之北有个地名叫黄沙嘴,所以明代又把横城渡称为“黄沙古渡”。这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曾经是西夏国重要交通咽喉。据说当年昭君出塞,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的。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得胜后,也是从黄沙古渡乘船走水路凯旋而归的。但是,景区目前尚处于规划建设过程,没有看到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设施也明显不够完善。<br></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清王绥《黄沙古渡》:</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荒烟漠漠路漫漫,河泻平沙两岸宽。</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