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者按;在第96个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笔者以自己亲身经历,于去年写就的关于学校与部队军民共建的美篇,分享给更多朋友,了解这段难忘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7月25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仅以此文向曾经战斗在下巴湖农场的解放军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向为军民共建做出贡献的下八户三中的同志们致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下八户中学和三连的南面不到4公里的地方,有个解放军农场,被叫做下巴湖农场,多年来,吸引着团场人的目光,不断有人光顾解放军部队,一探究竟。而我个人崇尚解放军的情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解放军情结源远流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一二一团农场职工子弟崇拜解放军,热爱解放军的感情由来已久。因为团场的前身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不过1954年就全部集体转业,成为农场职工,我们这些军垦后代再也不是现役军人的子弟了,但是对解放军的兴趣一点也没有降低。 还是在60年代初,一二一团(当时叫二十一团)北部三小队的北边玛纳斯河附近,有一支解放军小分队,种了500亩地,那是8011部队的一部分战士。常常有农场职工去那里看解放军种地。也有解放军战士经常到炮台消毒站附近,和配水点的同志联系供水的事,到我们家休息喝水。一来二去,有甘肃天水的两三个战士和我父母认老乡。我记得有个叫王永禄的,在我们家相框里还有他的照片。那时,还在管理处上中学的我就充满了对解放军的羡慕和崇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早在玛纳斯河附近种地的解放军同志。不知其中哪位是 王永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二一团首次征兵,更加激起一代青年对解放军的向往与渴望。那次参军的李玉良是我在早几年就认识的炮台学校学生,他就是后来成长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部长的李玉良少将。那次征兵的解放军班长是我的同村老乡赵双学,可惜他太认真,一是了解我是独生子,二是说我是平脚板不能当兵。我失去了参军的机会,但是我对军队的眷恋,却从来没有减弱。我想,将来我有了儿子,也要让他当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来一二一团征兵的赵双学(右),后来在石河子支左,结束后在石河子棉纺厂成家立业。左为张学民(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二一团第一批入伍的老炮台学校学生李玉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解放军现役干部王爱国到一二一团任团长,团场知识青年对解放军的崇敬更加强烈,对文化革命后期拨乱反正寄予期望。王团长到我们十二连的大水塘和小青年一起游泳的故事在全团传为佳话,更加撩起十二连小青年对解放军无比热爱和向往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首位到一二一团担任团长的现役军官王爱国。</span></p> <p class="ql-block">1972年冬,人民解放军8014部队1000多人野营拉练到一二一团休驻三天,在团部举行军事表演和打靶演习,与农场职工联欢。这一回,把兵团农场子弟对解放军的向往,推向高潮。我也和伙伴一道,冒着元月份的严寒,骑自行车从下八户十二连,赶到20公里远的团部,观看解放军部队。正赶上部队出发,战士们身背背包行军壶,头戴皮帽,全副武装,雄赳赳气昂昂,向新的驻地进发。我们看着战士们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 1974年8011部队改番号为36143部队,1985年改为36232部队下巴湖农场。历史资料显示,至70年代后期,部队农场拥有耕地0.78万亩,草场上万亩。种植面积5000亩,年上交利润100万元,曾多次受到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表彰。 </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在十二连工作的时候,就多次到过部队农场。原来我们以为部队建立生产基地,叫下八户农场,和我们团下八户名字一样。后来我们看到他们驻地办公室门楣上写着“下巴湖农场”,才知道和我们的名字音同字不同。可能是因为昌吉那边早就有个“下巴湖农场”,他们部队上级领导就取名叫“下巴湖”了吧!其实,三连这个地方叫下八户村,是因为50年代以前这里是个“穷八户”,戈壁荒滩上只有八户人家,故称“下八户”。1959年曾经成立过下八户农场,后来与一二一团合并之后,又是下八户分场,下八户营。总之,各有各的命名传说吧!</p><p class="ql-block"> 下八户各单位过年都要排节目,参加春节文艺汇演,有时候八一也要汇报演出。像三连,十三连,十四连,二十连都有节目,也都竞相前往解放军农场慰问解放军。我们十二连当然也不例外。通常是连队领导带队,我是文教,具体负责。哪怕寒冬腊月,哪怕是乘坐一辆马车,穿着皮衣棉袄大毡筒,在院子里穿单衣露天演出,没有一个人喊冻叫苦。反正比到附近连队演出积极的多。在部队农场演出结束,吃一顿大米抓饭或者揩一顿羊肉面条是少不了的。部队官兵那个热情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在十二连蹲点的王爱国团长 ,带着十二连宣传班,到玛纳斯河畔,慰问哈萨克牧民,到四道河子乡慰问社员,这是场乡共建。最后,到部队农场慰问解放军,这就是军民共建。上上下下都在加强军民关系,军地关系。可见,那个时候,社会上多么重视军民共建,拥军爱民活动。那可不是吃一顿饭那么简单,而是响应领袖号召,“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大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军西沙窝里建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可以找到三中和部队农场的位置,在克榆公路以南,一二二团以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下巴湖农场慰问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二连宣传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部队农场放电影的机会比我们连队和学校多的多。解放军的团部,师部,甚至军区都不时到部队农场慰问放电影。一二一团电影队自然也经常要到部队农场放电影。因此,附近连队的大人小孩都会抓住机会到部队农场看电影。那时放电影,不管人多人少,都是在外面竖起树干,拉上幕布,在外面放电影,无论是月朗星烁的夏夜,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天。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刚刚到下八户中学工作的我,自然不会放过到部队农场看电影的机会。我骑上自行车,在后面车座上放一个专用驮筐,两个孩子站在两边驮筐里,爱人坐在前面大梁上,就这样混在“大部队”里,一窝蜂向部队农场冲去。当然一般都是夏天的事,冬天就很少带小孩出动了。至于青少年学生看电影,那可是次次不落。</p><p class="ql-block"> 不信,你听同学的回忆: 有两位当年三中我的学生姜新春和叶仁恰,回忆起1976年到部队农场看电影的情形,还是那么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叶仁恰是当年部队农场牧工的女儿。 </p><p class="ql-block"> 叶仁恰说:“看到你的视频,想起在下巴湖部队农场时看电影的场景。”视频是电影《血疑》的场景音乐。 另一个女同学说:“那时候看电影《血疑》,跟着剧情又哭又笑的。” 姜新春说:“可能吧。记得有一年冬天去部队看电影,人们冻得直跺脚,刘志勇他爸让电影停放,让大家跺跺脚十分钟再看。还有去部队拾玉米,碰到一位老师,他不好意思,第二天上课,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我记得很清楚: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刘志勇也是当年的学生,他爸爸是那时部队农场的老刘场长(刘美林)。顺便说一点,周围单位的群众,不光是敬佩解放军,崇拜解放军,也常常瞅着解放军农场的庄稼地,比如玉米收了,检点玉米,水稻收了,检点稻穗,或者掐点苜蓿。家里补贴吃点,还可以喂喂鸡。我们学校和三连的家属大多数也都干过这事儿。 </p><p class="ql-block"> 有些到十九团办事的人或者十九团到这边办事的人,骑车走近路,就要经过部队农场,有时候刚好碰上连队开饭,就凑上去,蹭一顿饭。那时部队只把团场职工当做老百姓,没有什么戒心烦心,只有热情和大方。你说,军民关系能不好吗? </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刚刚上任,在三中当老师带班主任。部队农场的小刘场长刘习中的儿子刘万海在我班。刘万海是一个乖孩子,听话,勤快,嘴又甜。他爸爸非常喜欢喝酒。经常给刘万海带话,让我去他家玩。如果不去,刘万海会缠住不走。于是骑自行车和他一起去刘场长家。</p><p class="ql-block"> 刘习中场长,河南人,性情豪爽,嗜酒如命,喝酒的酒杯比我们三连三中喝酒的酒杯大两三个。我就是从那时学会喝酒的。我明白,刘场长是让我对他儿子好一点,也要对部队农场的孩子们好一点。其实,他不说,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对解放军农场的学生非常重视。每次放学,会让他们早点回家。不论学习好坏,一律一视同仁。老刘场长的儿子刘志勇年龄大,学习比较差,也从来不会歧视他。叶仁恰作为蒙古族小姑娘,热情大方,热心为大家服务,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 </p><p class="ql-block"> 一二一团从来没有对部队子女上学附加任何条件,都是无条件接收,诚心诚意施教。至1982年,部队农场邓副场长的女儿邓晓宁考入新疆军区军医学院,蒙古族牧民的女儿叶仁恰考入新疆农机学校财会专业,叶仁恰的弟弟蒙克斯考入新疆黄河水利学院。更多孩子随着军人家长调动,去别的地方上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农场开发建设不久,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有一年,部队农场的水稻来不及收割,求助于下八户中学,学校领导张秉儒带领几百人到部队收割稻子。我所带班级也参加了割稻子的工作。初次接触到部队农场的状况。看到沙漠包围之中,一片绿洲,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干农业劳动的军人,也是那么有条有理,营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床铺整理得方方正正,井井有条。我们从心底佩服人民解放军。还观察到一点,解放军战士干活一人一把铁锹,(不像我们农场连队职工一人一把坎土曼)。不管是翻地,打埂,修渠,还是打坝,浇水,都是用铁锹,真是一家有一家的特点。他们把林带土埂修得直直的,拍得光光的,像用比直尺比着修出来的一样。他们栽植的杨树榆树不算高大,但是一行行笔直得就像列兵队伍一样。(未完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部队打交道最早的下八户三中领导王西林(左)张秉儒(右)</span></p> <p class="ql-block">左:王西林,右:尚忠贤</p> <p class="ql-block">中:张秉儒 ,左:张有玉,右:炊事班长毛启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是最早在部队农场劳动的老师同学。他们应该有真切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中部分老师留影。前排从左至右:蒲新民 罗吉山 张有玉 张学民,后排:王胜利 张冀松 杨克明 刘立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左到右:邵慧智 蒲新民 张学民 刘恒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中早期初中毕业生参加劳动比较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