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寺庙殿堂,神奇的藏传佛教。

张筱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div><div><br></div> 走进西藏,看得最多的,是一座座巍峨的寺庙殿堂;听得最多的,是让游人永远摸不清头脑的藏传佛教。<br><br><div> 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宫,是这些寺庙中的杰出代表。据说布达拉宫建于公元七世纪的松赞干布时代,到公元十七世纪,在五世达赖罗桑加措的主持下,拟对布达拉宫重新修建。达赖是一个神职,在藏传佛教众多的教派中,达赖是一个主要教派黄教的教主。在规划修建布达拉宫期间,达赖亲自带了三千多人,到北京考察,并拜见了当时清政府的顺治皇帝。一心想维护边疆稳定,但自觉捉襟见肘的清政府,对五世达赖的到访大加赞赏,不仅给了丰厚的财物和礼品,还册封了五世达赖,使西藏政教合一的格局,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确认和支持;而五世达赖也正是在清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巩固了自己在西藏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宗教和政治结合后,产生的奇妙效果。从此,五世达赖的前面,就有了一个冠词“伟大的”,在布达拉宫,只要提到五世达赖,必定冠以“伟大的五世”。<div><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布达拉宫)</div><div><br></div> 五世达赖离京返拉萨后,历时三年,建成布达拉宫的白宫,并在那里居住。到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摄政王桑杰嘉措遵循五世达赖的遗嘱,秘不发丧十五年,并于1690年续建布达拉宫,又历时三年,建成红宫。红宫中主要的建筑物之一,就是五世达赖的灵塔。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布达拉宫。<div><br></div><div> 跟着导游的脚步,徘徊在“伟大的五世”的灵塔前,幽暗的光线和大殿里那一大缸一大缸摇摇晃晃的酥油灯,依然给人们神秘和敬畏的感觉,仿佛那“伟大的五世”,还在哪个黑暗的角落里凝视着你,现场充满了令人诡异和神奇色彩。而在僧众们居住的白宫,那里的房间都比较小,但光线很好。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陈毅元帅作为中央政府特使,参加西藏的庆祝活动,并会见了达赖。我们参观了陈毅元帅与达赖的会见场所,也就是一个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屋子。也许红宫和白宫之间,真是仙界和凡间神奇的变幻和切换。<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哲蚌寺晒佛现场)</div><div><br></div> 在拉萨近郊的哲蚌寺,我们随着山间的小道,一路抚摸和转动着转经筒,向寺庙走去。刚转过一个山头,就看见对面的山上,正举办“晒佛”的庆典。那幅巨大的织有佛像的挂毯,被展放在对面山坡的阳光下,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我不知道举办这“晒佛节”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制,又或者是为了游人而特意举办的一场表演。<div><br></div><div> 我有幸在哲蚌寺参观了僧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些绛紫色袈裟包裹下的,都是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年轻生命。他们有的在一起“辨经”,席地站坐,讨论和提高对藏传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则是在做日常琐事,诸如劈柴、扫地。那一垛垛像小山包高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庭院干干净净。我想,这也是他们的心灵和素养的真实写照。想与他们交谈,但语言的障碍使之成为不可能,比划了半天,才与一位小喇嘛照了一张合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僧人的合影)</div><div><br></div> 走进每一座寺庙,都会看到不同的佛像造型,听到不一样的藏传佛教的故事。但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座寺庙都会向您敬献“哈达”。有一次,一位年长的僧人,还为我们每一个人“抚顶”祝福,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捐下“香火钱”,但绝没有人会在意您捐了多少。<br><br><div> 在小昭寺,有一位导游对我们说了一段话:“我们在这里瞻仰佛的光辉,体会和理解佛的教诲,即便是修炼此生,也不能成佛。但我们要学习佛的精神……”<br><br></div><div> 好一个“此生不能成佛,但要学习佛的精神。”真是一个深奥的人生的哲理,也是一种巅峰的思想境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