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吕思清小提琴独奏《思乡曲》</p> <p class="ql-block">文字作者:梁凯丽</p><p class="ql-block">摄 影: 梁凯丽 王文勃等</p> <p class="ql-block">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的山东省福寿园人文纪念园的原“掌门人”经理李敏剑大哥来自军人世家,他对革命前辈有着特殊的情感。转业后把安顿好这些战争年代、为新中国建立而流过血的前辈,看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二十年多来,李敏剑带领一班人经过深耕细作,在福寿园建起5座主题纪念碑和“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其中19位开国将军纪念雕像和众多山东籍军人或者在山东工作的革命前辈,分别安葬在“红星园”一至五期中。该园区被授予于“济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山东老战士纪念馆”是省委组织部立项的项目,由邓海燕主任负责筹建。邓海燕主任怀着高度责任心,跑遍全国寻找英烈的踪迹和文物,挖掘整理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有将军、有士兵和还有老百姓,不使一位英雄的英名被埋没。邓海燕主任如数家珍地生动地介绍展示照片背后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们被感动的一次一次热泪盈眶,心灵得到了极大地振撼!</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刘哨德大哥夫妇慕名从广州来到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参观,这里优美的环境和对生命的尊重以及红色文化特点,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刘哨德大哥向刚建成的“山东老战士历史资料陈列室”(由山东省委组织部出资上亿兴建),即:“山东老战士纪念馆”捐赠了革命文物和照片20多件,其中包括有父亲刘梅村不同时期的照片和资料。当时该馆正在布展尚未开馆,负责接待的“山东老战士纪念馆”管委会主任、军人后代邓海燕,邀约刘哨德大哥等纪念馆布展好开馆后,请他们夫妇两人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5日刘哨德大哥夫妇二人如约从广州飞抵泉城济南,当晚李敏剑大哥召集济南军区司令部大院发小迎接,其中包括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开国中将杨国夫之子杨建,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开国少将刘涌之子刘少鸣,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开国少将熊作芳之子熊晓华等人,大家相聚在护城河边的“舜泉酒店”,相谈甚欢。杨国夫将军抗战时期担任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山东纵队第七师师长,那时刘哨德的父亲刘梅村就跟随着杨国夫将军转战山东。解放战争时期,杨国夫率领山东纵队7师北上进入东北,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改为六纵(又改为四野43军),刘梅村也随军参加了山海关阻击战等战役,并一路跟随至江西、广东。这次见到父亲的老首长的儿子,刘哨德大哥显得格外激动,两人相拥在一起,刘哨德对杨建说;“从小听着’杨国夫’的名字长大的,父亲在世时时常讲起老首长的一些往事......”杨建还与在广州的43军后代、正在这编写军史的一位作者通了话,对方邀请杨建大哥来广州,共同写好父辈的这段历史。席间,大家讲着父辈的故事和战争年代的一些往事,频频举杯,欢声笑语满堂。</p> <p class="ql-block">参观期间,午餐由邓海燕主任款待。刘哨德大哥说起父亲生前非常思念家乡,多年来他一直想落叶归根。如今他已去世多年,作为儿子,希望能完成父亲这个心愿,让父亲魂归故里。在坐的福寿园魏经理说,老领导李敏剑经理与她沟通过,非常欢迎英雄回家,与邓局长他们商量,决定在红星园一期将军塑像右侧的一块“黄金地段”修建“全国战斗英雄园”,专门安葬战斗英雄,并配以英雄雕像。刘老英雄成为在此“入住”的第一位。</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一天的参观已是万家灯火,四野后代原省丝绸公司纪检书记、现山东高速粮油食品公司金鸿飞总经理在“胶东人家海鲜酒店”设宴为刘哨德夫妇送行。四野46军后代济南联络员,原46军后勤部部长王金铭之子王旋,济南军区原后勤部政委、少将刘绍先之女刘晓伟、刘丽艳,兰州军区原政委曹芃生上将之女曹晓梅等四野46军后代参加。金鸿飞致辞:“我们的父辈生死与共,共同经历了辽沈战役、天津战役等,从白山黑水打到两广,打出了崭新的新中国。如今铭记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欢迎战斗英雄的后人回家乡,我们共同缅怀父辈,延续红色血脉!”</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梁凯利陪同刘哨德夫妇乘车前往福寿园“山东老战士纪念馆”捐赠物品并进行参观。迎接我们的依然是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原副局长、“山东老战士纪念馆”管委会主任邓海燕,一见面他们彼此的一个庄严军礼表达了相互的致意。邓海燕主任陪同我们参观了已开馆的“山东老战士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该馆在福寿园东侧,门前广场前有巨幅雕像,右边是兵器展区,左边有英雄阵列和东江纵队抗日战争北撤干部纪念碑和山东南下干部纪念碑。室内有5000平方米的展示大厅,1690幅展板图片,542件展品。我们看到从1938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区,同时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那时起在山东形成了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武装力量。当时任命张经武为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下辖十个支队另三个团,到1940年5月八路军主力115师等部先后来山东,使山东的抗日武装力量得到极大地发展壮大。抗战后,从山东走向全国共计有7支部队,即:东北民主联军6纵——中国人军解放军43军;华东野战军10纵——中国人军解放军28军;华东野战军8纵——中国人军解放军26军;东北民主联军3纵——中国人军解放军40军;东北民主联军4纵——中国人军解放军41军;华东野战军9纵——中国人军解放军27军;东北民主联1纵——中国人军解放军38军。</p><p class="ql-block">这些部队无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王牌主力,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中,齐鲁儿女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山东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在43军的展区,战斗英雄刘梅村的大幅照片和他与毛泽东主席合影的照片放在显著的位置上。刘哨德在此处将这次带来的刘梅村与毛泽东主席的原版高清晰度的照片和43军128师为老英雄编辑的书籍“战斗英雄刘梅村”等物捐赠给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刘哨德大哥说:“来到济南,回到老家东营见了这么多相亲和兄弟姐妹,大家的热情接待使我内心很感动。天下红色后代是一家,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我们这一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弘扬革命传统,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永保红色江山不变色。”大家从父辈战四平、攻锦州、围长春、葫芦岛追击战谈到打过长江,战两广,追忆往昔,诉说家乡,渤海地区,四野历史和后代的友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6月17日刘哨德大哥与东营作家王文勃见面,探讨纪实文学“清河烽火”的创作。在东营刘大哥瞻仰了东营牛庄“烈士祠”,这座华北地区最早的革命烈士纪念祠之一,系原渤海区为悼念抗日烈士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而修建,祠内共刻有3914名抗日烈士的英名,为山东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后他又看望了父亲的老战友94岁的王友庆,老人家看到老教导员刘梅村的儿子格外高兴。</p><p class="ql-block">刘哨德大哥还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回到父亲的老家东营市刘营村人看望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在次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英雄的热爱,浓浓的乡情使刘哨德夫妇二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这几日山东酷热,气温高达40多度,刘哨德大哥这趟齐鲁行,冒着高温酷暑马不停蹄终日忙碌,不断地在探寻红色文化。刘哨德大哥说,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年轻了,要抓紧时间做好这些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