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捎走的青春》(开封一中知青兰考下乡插队纪事)选载--胡敏《难忘的知青生活》

贵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胡 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制作:张贵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难忘的知青生活</b></p><p class="ql-block"> 胡敏</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每当我听到李春波的那首《呼儿嗨哟》,就不禁回忆起在兰考插队的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1974 年的 4 月17日,我们 10 人告别了学校、父母和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到兰考县堌阳公社秦寨大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年,我不满 19岁,对到农村去充满了新鲜、好奇和向往。同学们都曾在欢送大会上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式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到了农村才知道,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下乡第一年,我们4个女生被分到棉花地,什么都不会,县科委到我们那搞棉花试验田,用的花苗是在营养钵里培育好的,要一个一个栽下去,社员们是蹲着栽,而我们不会,是在地上跪着栽,一天下来,手和膝盖都磨红了。这远远不是最难的,除草可是个技术活,我用锄头不会换架式,只会一边锄,还经常把棉花苗“判处死刑”;社员们看着就心疼。记得有次给棉花喷药,用喷粉机喷洒 666 粉,不懂得顺着风向喷,结果回到知青屋,同学们大笑,因为满头满身全是 666 粉。那时也没镜子,照一照,肯定特狼狈,不过也有好处,好多天不觉得蚊虫叮咬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胡敏(中)和崔安香在秦寨棉花地听大队书记赵新贞讲解棉花管理技术</span></p> <p class="ql-block">一天,我们正在和公社书记学打花杈,要把不结棉桃的权给打掉,只留下结棉桃的。队长带着省报的记者来到了棉花地,说是要拍一些反映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和劳动的照片发表。当时也没在意,就拍了一些,后来回城休假时,同学们见了都说,你们上报纸了,其实我们自己也没看到。后来沙记者到我们屋吃饭时,给我们十人在知青屋前拍了一张合影,120的黑白照。他回郑州后,给我们寄了十张,现在我们大家都还保存着。</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陆续地都从兰考农村回到了开封,参加了工作,但每年的 4月17日,我们10个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谈家庭和工作。谈得最多的还是在秦寨的日日夜夜。大家毕竟在那像一家人一样共同生活了几年,每一件事情都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我的姐姐从郑州来看我,农村也没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们4 个女同学就带她到附近的大队去看大杨树。听社员说,那棵大树可大了,走了很远,才看到,确实名不虚传。杨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我们 5 个人拉起手来,才能把它围住。回到知青屋,天已经黑了,刚一进门,组里的男生就说,你们可回来了,快去看看吧,什么都好好的,馍就是不熟。因为平时我们组里,只有 4 个女生轮流做饭,6 个男生就是干些担水和煤的体力活。我们就一天不在家,他们就吃不成饭。谁知一看,煤火确实很旺,可他们说已经蒸了近两个小时了,馍老不熟,一按一个坑,我们也弄不明白了。在厨房转上两圈,我突然发现,水缸上怎么没有盖呢?一问男生,他恍然大悟地说:“哦!刚才我们把蒸笼坐到了水缸上,是不是缸盖卡到了笼篦下面了?”虽然缸盖是高粱杆纳的,照样隔热,结果打开一看,缸盖果真在笼篦上卡着呢,热气上不去,馍怎么会熟呢?大家全都乐了。</p><p class="ql-block">1994 年的 4 月17 日,是我们下乡20 年的纪念日,轮到在我家聚会,我就把聚会的地点安排在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兰考秦寨。那天一早,插友们带着孩子,到我家门口集合,然后上车向兰考进发!一路上欢歌笑语,大家说起二十年前的今天,我们是坐着大卡车,戴着大红花。第一次踏上了焦裕禄书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时隔二十年,我们又回到了这里,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赞叹农村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到了该下公路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去秦寨的那条小路,只有下车问了问老乡才知道。进了村子,到处可见高大的瓦房,我们下乡时多是土坯房,村里的老乡们看到我们回来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聚在村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胡敏和崔安香2008年回访时在秦寨七队南地当年的小桥旁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说当年的知青回来了,大娘们拉着手问长问暖,小媳妇们见了我们又打又闹,我们也问起在棉花地时的小伙伴,小让、梅花、好妮……一个个都出嫁离开了村子。这时的农村已经包产到户,没了生产队,但我们一行,还是到了老生产队长的家中。二十年了,队长虽老了些,却依然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在秦寨插队时,老队长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由于年轻,计划不好,分的麦子吃不到头了,队长会让我们到队里的仓库去领些;没菜吃了,就到队里的菜园里去摘些,有的社员有意见,队长总是说:“小孩子们,出门在外不容易,小小年纪,离开家,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要照顾他们。”在队长家吃过午饭,我们带着孩子去看了我们劳动和生活过的地方,最后来到村南边的小桥上。小桥已经很破了,桥下也没了流水,当年我们晚上吃过饭,会一起来到这里,拉的拉,唱的唱。刘高潮的豫剧唱得可好了,还上过梨园春呢,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非常惬意。我们的知青屋,已经分给老乡住了,也没了当年我们挖的红薯窖和我们的大院子了,几乎看不到记忆中的知青屋了,只剩下男生们住的三间房。</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那里照了我们的第二张合影。两张合影间隔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大到国家,小到我们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明年,是我们下乡四十年,大家都在酝酿,想要带着我们的孙辈,再回到我们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再拍下我们这一组四十年后的合影,但愿我们能拍五十年,六十年……</p><p class="ql-block">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胡敏和崔安香2008年回访秦寨七队时和老妇女队长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胡敏,1974年4月 17日下乡到兰考县堌阳公社秦寨大队第七生产队。1977年7 月至2010年5月开封地区公路总段财务科任出纳、开封市公路总段财务科任出纳、开封市公路局行政科任主管会计,现已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