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日东流(上)

吃茶汉

<p class="ql-block">  目前官方认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有九处,合称为“一墓八祠”,勉县城南定军山下的武侯墓是历史上唯一官方认可的诸葛亮陵园。八祠是襄阳古隆中、南阳卧龙岗、成都武侯祠、宝鸡岐山县五丈原、保山市、陇南礼县祁山堡、勉县(这里的武侯祠是唯一一个刘禅下诏修建的)。三国时期盗墓横行,达官贵人想尽办法预防盗墓,诸葛亮的墓在何处至今是个迷。有个传说:诸葛亮生前留下遗言由四人抬他棺椁向南走,绳断之地就是下葬之处。他去世后有四个人抬着棺椁走了四天实在支撑不住了,于是割断绳索就地埋葬。这四人没有蒙混过关,被刘禅所杀,此后再没人知道诸葛亮葬哪里了。刘禅根据诸葛亮遗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葬汉中定军山下,以励后人,不忘北伐”,下旨在定军山下修了武侯墓衣冠冢。《三国志》也有记载“亮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武候墓建筑是明清时期所建,共有古建筑60多间,红色垣墙围绕。从周代始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红色,去过的成都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勉县武侯墓都是红色院墙代表了诸葛武侯的尊贵地位。原来的影壁始建元代,清嘉庆又重建,为硬山壁顶中间镶嵌两块方形汉白玉雕刻着“忠武”二字。新的影壁还是硬山壁顶中间是白花花的一块。</p> <p class="ql-block">戏楼</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影壁</p> <p class="ql-block">新的影壁</p> <p class="ql-block">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每次花季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远望去,苍苍翠柏之中,点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给人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p> <p class="ql-block">  《水经注》中记载武候墓: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冢”。早期的武侯墓为了防盗是没有坟冢的,后人为了虔诚纪念诸葛亮在墓址上起了坟冢。大殿后面墓冢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墓冢呈汉代覆斗形,高约6米,方圆60米,周围砌以八卦形汉白玉石雕护栏,栏板上的35副浮雕都是讲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墓冢前有一座四角揽顶式亭子名叫“前坟亭”。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亭中竖立两通墓碑,一通是明万历陕西按察使赵健所立“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另一通是清雍正果亲王立的“汉诸葛武侯之墓”。墓园内数百棵古柏苍翠挺拔,种植于三国时期树龄超过1700年的汉柏就有22棵。位于墓冢后方的两株汉桂,树干直径约1米左右,树高达19米,被后世称为“护墓双桂”,树冠如盖,浓荫蔽冢,清雅宜人。</p> <p class="ql-block">坟前亭</p> <p class="ql-block">墓冢</p> <p class="ql-block">古柏林</p> <p class="ql-block">汉桂</p> <p class="ql-block">  定军山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的美誉,以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黄忠于汉中之战击毙曹魏大将夏侯渊闻名。</p> <p class="ql-block">  汉中博物馆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刘邦在此筑高台建王府故又名古汉台。鸿门宴后项羽将刘邦分封到当时比较偏僻又难以进出的汉中(当时称南郑,属于蜀地)。汉中因汉水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是处在关中和巴蜀之间的必经之路,又有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加之可以利用古汉水溯江而上至陈仓,为大军的后勤提供保障。有人要问了:目前地理形势汉水并不能直接通到宝鸡呀?汉朝初期以前汉江的源头要比现在长得多。当时嘉陵江的源头只有白龙江,西汉江(现在嘉陵江的源头)及其支流则自西往东流入汉江,是汉江的源头。也就是说汉江并不是发源于汉中盆地,而是甘肃天水的潘冢山,距离汉中有三百多公里,如此一来就可以解释汉中为何是汉中而不是汉源了。据《汉书》记载: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武都大地震。这次地震切断了西汉水东流的路径,导致西汉水被迫南下,汇入嘉陵江,史称嘉陵夺汉。于是古汉水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变成嘉陵江的组成,下部分成为汉江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刘邦在汉中励精图治、重整旗鼓,拜韩信为大将,经过4个月的精心准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夺得天下。汉中为刘邦的龙兴之地,因此定国号为“汉”。汉朝的百姓自称为汉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代的汉族,汉中也被誉为“汉人老家”。</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迎面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它高七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目前仅存人工夯土的台基。为了防止坍塌,北侧还用砖石砌筑。人们将这个台视为汉朝基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三层楼阁的望江楼,它始建于南宋当时叫天汉楼,目前的建筑是清末民初的风格。望江楼高17.5米曾是汉中最高的建筑,登临三楼向南可以眺望汉江,如今已经看不到了。望江楼现在陈列的是汉中博物馆馆藏的宗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汉中博物馆为启功题字</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的东侧是铜钟亭,这口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铜钟亭旁是一棵树龄400年的皂角树为雌性,枝繁叶茂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遗留的一些建筑构建</p> <p class="ql-block">汉台出土的抬轿俑浮雕砖</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因堂前几株古汉桂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桂荫堂南面是清初建的镜吾池是汉中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镜吾池南面的这棵皂角树树龄400年为雄性,树木中空腐朽,正在挂液治病</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南就是碑林了,陈列着褒斜道石门古栈道及摩崖石刻,赫赫有名的石门十三品就在此。</p> <p class="ql-block">  褒斜道石门栈道是汉中先民凿通的人类最早的人工穿山通车隧道。后世嘉念它的惠世利民之功,依山凿石镌刻石刻百余种,形成了摩崖石刻之大观。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从摩崖石刻中精选了石门十三品凿迁至古汉台。其中被称为汉隶极作的《石门颂》是东汉时期汉中太守王升为司隶校尉杨孟文写的一篇颂词,镌刻在古褒斜栈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其书风洒脱自然、挺劲多姿。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此摩崖石刻记述的是杨孟文奏请复修褒斜道的事情,是考证褒斜道通塞、变迁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  在石门南三华里的河水中有一块巨石色泽如玉,形状像盆,前人书写“玉盆”二个字来比喻它。人们传说是西汉张良写的,但就字体来说书法家认为是东汉的书写体。其笔力遒劲、气势奔放。</p> <p class="ql-block">  相传曹操曾两次来汉中看到褒水流经石门,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二字笔触圆浑而流利,柔和而有力,是曹操留下的唯一真迹。这里的“衮”字不是错字是通“滚”,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为证。</p> <p class="ql-block">日本书法家种谷扇舟题词</p> <p class="ql-block">  古代正房和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它是建筑物的基础。“苍玉”是用碧玉雕刻而成,形状像鼓的物品。“月台苍玉”是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关于它的用途有两种猜测:一说是刘邦的上马石,另一说是宫廷的柱础。</p> <p class="ql-block">月台苍玉</p> <p class="ql-block">  张骞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历史人物。记得小时候父亲给我买的第一本小人书就是张骞出塞,我爱不释手看了数十遍。 </p><p class="ql-block"> 张骞在长安去世后葬在故里城固县博望镇(河南南阳方城也有个博望镇那是张骞的封地)。张骞墓现在和县博物馆连为一体,进门先是博物馆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陶烧烤炉</p> <p class="ql-block">铜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汉长乐未央瓦</p> <p class="ql-block">  张骞墓坐北朝南成汉代覆斗型。1938年一场大雨冲出了墓室旁的东耳室,露出东耳室的门楣和通道。当时国立西北联大历史系教授黎锦熙带领学生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由于张氏后人的阻挠,挖掘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很快就对墓地进行了回填。这次发掘出土了博望造铭封泥一枚加上墓前碑石和汉代石雕证实了这确实是汉博望侯张骞之墓。张骞墓地正面是阙式门楼,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重檐飞角,格局大方。张骞墓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的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题写“张氏后商”诸名。张骞墓冢前树立一块不多见的刻有民国国旗的石碑由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记述了此次增修和发现的过程。张骞墓东西两侧有两尊汉代石刻名叫石虎和雄奇,细腰、昂首、卧姿、腹下镂空,两尊石雕用材都是石灰石,利用圆雕手法,雕刻粗犷,风格抽象。张骞墓周围种了12株古柏,最古老的87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阙楼</p> <p class="ql-block">封泥</p> <p class="ql-block">雄奇</p> <p class="ql-block">石虎</p> <p class="ql-block">三通石碑</p> <p class="ql-block">西北联大立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西北联大对挖掘的地方做了记述</p> <p class="ql-block">  蔡伦墓祠位于汉中洋县龙亭铺南,龙亭是蔡伦生前的封地,他死后安葬在这里。龙亭因秦汉时期在大龙山下大龙河畔设亭(驿站)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蔡伦墓祠是前祠后墓的形式,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墓园。进入山门两侧是钟鼓楼,山门正对是拜殿。拜殿后面有株生长茂盛的古汉桂距今有1700多年了。据史料记载,此树在清初被吴三桂的军队纵火烧掉半边树干,但是它顽强活了下来如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拜殿</p> <p class="ql-block">古汉桂</p> <p class="ql-block">献殿</p> <p class="ql-block">造纸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清代石刻八仙缸雕刻的八仙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正殿大门上“蔡伦祠”匾额为唐代德宗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  蔡伦祠西侧偏院是纸文化博物馆介绍一些做纸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出蔡伦祠往北就是墓园了,过垂花门两侧甬道排立着石羊、石马、石翁仲等。墓前有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四角祭亭,厅内有赵朴初题字的“蔡伦墓”石碑。墓冢呈覆斗型,墓前现存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书“汉龙亭侯蔡伦之墓”。另外两通是明万历所立的“新建祠记”碑和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龙亭侯蔡伦之墓碑”。</p> <p class="ql-block">  垂花门上面是民国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蔡侯墓”。</p> <p class="ql-block">  此处插一段往事:“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于右任先生将北魏《石门铭》与龙门二十品并列,朝临暮写,笔耕不辍。<span style="font-size:18px;">魏碑书法的兴起繁盛与北魏王朝的开拓进取密不可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开窟造像以积功德。因为洛阳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功能,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摩崖刻写成为风尚。北魏《石门铭》是北魏军事力量进入汉中之后文化交流出现的一种书法作品。洛阳龙门书风峻拔雄强,汉中《石门铭》书风基于龙门,却不受龙门绳墨,飞逸洒脱。于右任在深入理解碑学的基础上,开拓了碑帖结合的审美新视野,其近取南北碑帖,远鉴流沙汉简,形成个人独特的书法风格,开创了章草新面目。</span></p> <p class="ql-block">甬道上的石羊</p> <p class="ql-block">石翁仲</p> <p class="ql-block">祭亭</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题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