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榆林窟 第2窟 西夏(元)</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窟-洞窟形制</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窟建于西夏,元、清重修。平面为方形,覆斗形顶,中心设佛坛。佛坛上存清塑文殊菩萨及侍从一铺七身。主室窟顶藻井画盘龙井心,璎珞垂幔铺于四披,下画千佛二排(元代补绘数身)。东壁中央画文殊变一铺,文殊上部画有涅槃图。南北两侧各有一铺说法图,在文殊变与说法图之间及正壁两边共有四幅条幅式画面。这些画面的具体内容及其佛经依据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观音救苦救难的场面。南北两壁各画说法图三铺,从听法的菩萨和天龙八部众神的形象及服饰看,具有西夏人物的明显特征。西壁门南、北侧各画水月观音一铺。下部画西夏供养人的画像,并有西夏文题记。</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窟-西壁南侧-水月观音</p><p class="ql-block">本窟令人注目的是西壁门南北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南侧的水月观音图,在透明的巨大身光圆轮中,映衬出一位头戴宝冠、项饰璎珞、长发披肩、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观音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左手微抚岩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水中盛开着的一对莲花承托着观音菩萨的双足。右侧的岩石上摆放着花盘和插有柳枝的净瓶,身后修竹摇曳,怪石嶙峋,天空祥云缥缈,灵鸟蹁跹,画面左下侧,龙女双手合十,正在虔诚礼拜观音。</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窟-西壁南侧-水月观音</p><p class="ql-block">本窟令人注目的是西壁门南北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南侧的水月观音图,在透明的巨大身光圆轮中,映衬出一位头戴宝冠、项饰璎珞、长发披肩、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观音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左手微抚岩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水中盛开着的一对莲花承托着观音菩萨的双足。右侧的岩石上摆放着花盘和插有柳枝的净瓶,身后修竹摇曳,怪石嶙峋,天空祥云缥缈,灵鸟蹁跹,画面左下侧,龙女双手合十,正在虔诚礼拜观音。</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之唐僧取经</p><p class="ql-block">北侧的观音肩披绿色大巾,下穿红蓝二色裙,左手抚左膝,右手持飘带自然伸到胸前,神情悠闲地坐在岩石上,似乎正在仰望寂月夜凝神遐思,又似乎在聆听世间疾苦,准备随时救苦救难。观音一侧的岩石上摆放着花篮和插有柳枝的净瓶,身后灵石矗立,岩石后面露出绿竹。脚下碧海茫茫,海面上一童子正乘云而来,合掌向观音礼拜,这就是善财童子至普陀珞珈山参拜观音的情形,即“童子拜观音”。天空彩云浮动,一弯新月高悬天际。大海岸边的平地上,一位年轻英俊的汉族僧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仰首虔诚地隔水遥礼观音。僧人身后有一位头戴金环、披散着头发、形貌如猴子的男子,右手举到额前,遥望远方,左手牵着仅仅露出头部的马。此画面表现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青年僧人就是玄奘,猴脸人物就是孙悟空。在历史上,玄奘取经是确有其事的。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8岁的玄奘便走上了西行求法的历程。玄奘取道瓜州,出玉门关、过五烽,经莫贺延碛大沙漠而至印度。玄奘曾在瓜州逗留月余,与瓜州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玄奘取经故事在瓜州流传深远,最终进入画家的视野,绘制在榆林窟的壁画中。</p><p class="ql-block">南北两幅水月观音图,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方形的画面构图中,以对角线为分界线,下部表现观音、龙女、善财童子、岩石、大海、修竹,上部则只有一绺彤云点缀,画面有大部分是空白的天空。这种对角线构图,虚实对比,大量留白的手法,源于南宋山水画的流行风格,正是画史上所谓“马一角、夏半边”(马远常在画面中只画一角,大部分留白,夏圭的山水画也常常只画半边,而有半边留白)的特征。壁画中的这种构图,在有限的壁面上拓展了画面无穷无尽的空间,给观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想象世界。尤其是观音身后的轻薄透明的圆光,既像一种圈点重点的符号,指明了观音在本图中的主体性,又犹如一面轻薄的镜子,观音好像就是映照在镜子中的像。这种艺术手法,增加了画面空灵、悠远、神秘的氛围;圆形的头光、背光又为方形的画面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总之,整个画面使远-近、方-圆、虚-实、动-静,和谐而又统一起来。在色调上,两幅壁画都以青绿色调为主。又在观音的面部身体部位以贴金,对比天空部分的彩云,更显得金碧辉煌。现在帖金部分已经氧化变黑,但仍可以感受到清新淡雅、宁静悠远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据画史记载,水月观音为唐代画家周昉所首创,诗人白居易看到后惊叹不已,赋诗赞美道:“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像,万缘皆空。”(《画水月菩萨赞》)白居易的诗句,是对水月观音艺术美感和画面意境的高度概括。水月观音把佛教的菩萨放在有山水树木的背景中,且以月光来衬托意境,这在印度佛教艺术中看不到,完全是中国式的观音。而水、月或水中月又是常见的佛教譬喻,它们是针对无常与世间的一切而说。通常也被认为以水中之月来比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玄理。可以说水月观音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佛教哲理完美的结合,是以中国山水画的境界来表现佛教内容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2窟 东壁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2窟 东壁中间 涅槃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2窟 东壁中间 商人遇盗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2窟 南壁东侧 说法图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2窟 南壁中间 说法图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2窟 南壁西侧 说法图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2窟 北壁中间说法图中 左胁侍菩萨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2窟 窟顶藻井 西夏</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 第3窟(西夏)之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3窟建于西夏,元、清重修。在东壁南侧保存了一幅在绘画史和科技史上都非常重要的壁画——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p><p class="ql-block">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累头共十层,五十一面形成宝塔状。观音头上有七层宝塔三座,正上方的宝塔上坐一化佛,化佛佛光中有承露盘,盘中宝珠中出现须弥山,山顶有忉利天宫,忉利天宫上面还有化佛和飘渺的云气。</p> <p class="ql-block">第3窟内景</p> <p class="ql-block">第3窟 东壁北侧 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3窟 东壁中间 涅槃 西夏</p> <p class="ql-block">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p><p class="ql-block">“千手”并非确指,而是以千喻多。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壁画中并没有把观音的每一只手都画出来,而是用很多器物来代替。整个画面中绘出了108种224件古代器物,基本对称地分布在观音的两侧,是考察西夏社会经济生活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冶铁手”、“酿酒手”、“牛耕手”等真实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有很高的科技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3窟 东壁南侧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左下 八臂金刚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3窟 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 锻铁、酿造 西夏</p> <p class="ql-block">冶炼图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p><p class="ql-block">在冶铁图中竖立着高大的立柜式风箱,把画面一分为二,风箱一侧一人穿小口裤子、脚蹬麻鞋,上身所披衣衫裸露着一面肩膀,坐在方石上,一只手用力拉动风箱,一只手正在给炉火中添柴。这种立柜式风箱上装着两个竖长的活动木板,通过木板的一前一后交替开合来推动空气中的氧气流动来连续鼓风。在元代的文献记载中已经出现这种风箱。我国使用木风箱鼓风进行冶炼,比欧洲早500—600年。鼓风技术的发达促进了冶铁和铸造技术的发展,享有盛誉的西夏铁制甲胄和刀剑就是在这种鼓风技术的前提下产生的。风箱的另一侧,两个与鼓风手装扮差不多的年轻人面对面站着正在锻铁,一人用一只手拿着钳子夹住放在铁砧子上的铁块,另一手高高举起大铁锤正准备使劲击打铁块;对面的另一人也高举大铁锤准备敲打铁块。我们似乎能够听见他们俩一前一后重锤落到生铁上,叮当作响之声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第3窟 东壁南壁五十一面观音变中 舂米、杂技 西夏</p> <p class="ql-block">第3窟 东壁南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 耕作 西夏</p> <p class="ql-block">酿酒图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p><p class="ql-block">在酿酒图中,有两位妇女,一人蹲在灶火前,一手正往熊熊燃烧的火中添加薪柴,一手拿着吹火筒准备随时吹火,她身边的空地上摆放着高足碗、酒壶和木桶。另一个妇女站在塔式蒸馏器旁,一手伏在灶膛上,一手举着酒杯,俯视着烧火的妇女述说着什么,似乎就是在告诉烧火的妇女自己品尝了美酒后的美好感受一样。1959年,何丙郁和李约瑟两位先生在《中世纪早期中国炼丹家的实验设备》中,考证此图像为烧酒蒸馏器,我国许多科技史的专家经过详细考证后赞同这种说法;1975年,河北省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南宋孝宗时)。这一切,都为我国的烧酒技术的年代提供有力的佐证。</p><p class="ql-block">来源:榆林窟文物研究室</p><p class="ql-block">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3窟建于西夏统治瓜州晚期,窟内纷呈汉、藏民族及显宗、密宗的内容和艺术,是这一时期艺术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独具特色。本窟坐东向西,平面为长方形,窟顶为浅穹窿顶,窟中央设八角形三级佛坛,为曼荼罗(坛城)形式。窟顶中心是金刚界五方佛曼荼罗,四周画边饰、璎珞垂幔及千佛。</p> <p class="ql-block">3窟内景(西夏 - 清)</p><p class="ql-block">本窟亮点颇多,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分立于壁门两侧的四米高的西夏文殊变与普贤变壁画。西壁门北的文殊变绘文殊菩萨及眷属在云海中行进,上部有雄奇的山水为背景。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安详地坐在青狮背莲花座上,周围有帝释、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等圣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文殊周围,一行人共同渡海前行,场面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3窟文殊变壁画(西夏)</p> <p class="ql-block">3窟文殊变壁画局部</p><p class="ql-block">西壁门南的普贤变上,普贤菩萨手执梵箧坐于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座,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侍从,错落有致地跟随在普贤菩萨周围。普贤身后,奇峰突起、雾锁山腰,瀑布飞泉一泻千里,寺院楼阁错落有致,水榭雕栏曲径通幽,竹舍茅屋清静简朴,远近山水相映成趣,南国草木馥郁繁茂。</p> <p class="ql-block">3窟玄奘取经图</p><p class="ql-block">25窟也尤为让人印象深刻。本窟为中唐时期吐蕃占领瓜州之后所建造。此窟分为前后室:前室之前有进深较长的前甬道,前室平面横长方形,一面斜坡顶,经过较短的后甬道进入主室。主室为平面方形的覆斗顶窟,中央设方形佛坛,坛上仅存主尊彩塑像一身,为清代重修的结跏趺坐像,其余彩塑已毁。</p><p class="ql-block">本窟壁画保存良好,色彩鲜艳夺目,人物丰满生动,主要内容有:前室门上残存有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门南和门北分别绘南方天王和北方天王;主室窟顶残留有千佛;正壁绘密宗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变;北壁绘弥勒经变;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前壁门两侧分别绘文殊变、普贤变。丰富的佛教人物绘画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唐代生活场景,如舞乐图、吐蕃婚礼图、耕种图等,可谓大千世界尽在其中,让团员们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开凿于元代,塑像系清代重修。洞窟内容主要以密教艺术为主,亦有显教的壁画,是敦煌石窟显密艺术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绿度母 榆林窟第4窟北壁西侧</p><p class="ql-block">洞窟内保存有十幅密教曼陀罗的壁画,是萨迦派艺术的传世佳作,其中,以位于洞窟主室北壁西侧的绿度母最为精彩。度母是藏传佛教的女神,一共有二十一位,以绿度母最为尊贵。此窟的绿度母面目端庄祥和,头戴宝冠,卷曲如波浪的黑色长发垂到肩膀,耳饰耳珰,颈带璎珞,手脚环钏,坐在宝座之上。身后用蓝、绿、红、黄等颜色绘制成一片犹如锯齿状的山峦,交错变化的色块形成的山峦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山峦又如彩色的背屏,使画面凝聚在背屏之前,给观者以整体感。</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与大白塔 榆林窟第4窟文殊变局部</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窟口左右两壁绘制了文殊出行图和普贤出行图,文殊出行图的上部有一幅青绿山水风格的五台山图。画面目前的保存状况不佳,绝大部分被前人进行大量涂抹,但主要特征保存完整。因泥壁的空间所限,只画出三座山峰,山下树木稠林,山上点缀着兰草与小树,其间掩映着几处密教寺院,只露出醒目的红色墙体;中台之上的文殊圣殿散发着神异的光芒,一座彩虹桥从将中台与左侧山峰连接在一起,与天空中散布着的七彩祥云相映成趣,一片文殊圣境的场景。在画面中心位置的中台之上,有一座白色的大塔耸立在山坡上,周身散发着万道金光,显现着祥瑞,这座覆钵式的白塔就是五台山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大白塔”。</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是他晚年的杰作。五台山大白塔对榆林窟第4窟的断代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已知五台山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则榆林窟第4窟文殊变的绘制时间也绝不会早于大德五年。由此可知,榆林窟第4窟开凿于1301年至1368年之间的元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元代)</p><p class="ql-block">大西北消息速览</p><p class="ql-block">2021-08-31 18:47</p><p class="ql-block">关注</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开凿于元代,塑像系清代重修。洞窟内容主要以密教艺术为主,亦有显教的壁画,是敦煌石窟显密艺术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绿度母 榆林窟第4窟北壁西侧</p><p class="ql-block">洞窟内保存有十幅密教曼陀罗的壁画,是萨迦派艺术的传世佳作,其中,以位于洞窟主室北壁西侧的绿度母最为精彩。度母是藏传佛教的女神,一共有二十一位,以绿度母最为尊贵。此窟的绿度母面目端庄祥和,头戴宝冠,卷曲如波浪的黑色长发垂到肩膀,耳饰耳珰,颈带璎珞,手脚环钏,坐在宝座之上。身后用蓝、绿、红、黄等颜色绘制成一片犹如锯齿状的山峦,交错变化的色块形成的山峦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山峦又如彩色的背屏,使画面凝聚在背屏之前,给观者以整体感。</p><p class="ql-block">彩虹桥与大白塔 榆林窟第4窟文殊变局部</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窟口左右两壁绘制了文殊出行图和普贤出行图,文殊出行图的上部有一幅青绿山水风格的五台山图。画面目前的保存状况不佳,绝大部分被前人进行大量涂抹,但主要特征保存完整。因泥壁的空间所限,只画出三座山峰,山下树木稠林,山上点缀着兰草与小树,其间掩映着几处密教寺院,只露出醒目的红色墙体;中台之上的文殊圣殿散发着神异的光芒,一座彩虹桥从将中台与左侧山峰连接在一起,与天空中散布着的七彩祥云相映成趣,一片文殊圣境的场景。在画面中心位置的中台之上,有一座白色的大塔耸立在山坡上,周身散发着万道金光,显现着祥瑞,这座覆钵式的白塔就是五台山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大白塔”。</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是他晚年的杰作。五台山大白塔对榆林窟第4窟的断代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已知五台山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则榆林窟第4窟文殊变的绘制时间也绝不会早于大德五年。由此可知,榆林窟第4窟开凿于1301年至1368年之间的元代晚期。</p><p class="ql-block">青绿山水 榆林窟第4窟文殊变局部</p><p class="ql-block">该窟的两幅山水画整体取平远之景,一改北宋以来的水墨画法,转而使用古老的青绿山水,以方而直的稚拙线条勾画出轮廓,整体无皴,亦无任何点擦,山体直接用石青和石绿相间涂染而成。山体的结构类似于金代赵滋《山外寒云图》,在山林之间安置了一些红色墙壁的密教寺院,是研究元代五台山和峨眉山道场寺院建筑的重要的图像资料。</p><p class="ql-block">(来源: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资料来源于百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