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恙豳风新雨后,一枝塔影映桥中

桐语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无恙豳风新雨后,一枝塔影映桥中</p><p class="ql-block">作者:桐语【原创】</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读诗,犹如摘星揽月,飘逸无穷。写诗又似浓彩重墨,换宇苍穹。字字珠玑,耐良回寻。不能说诗是生命的全部,但诗肯定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会带着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前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不完美,体验乡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小确幸,不问前程,不问过往,品读他人的诗情,恬淡自身的心境!在有意无意间探寻那些诗人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诗与远方。</p><p class="ql-block"> ——桐语</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喜欢诗的押韵和淡雅,也喜欢《诗经》的易换澄明,特别是豳风七篇中更喜欢其中的《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也是最为大家所详熟的。豳(音bī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彬县,这里是一部没有编年的史轴,也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史书。有人说,到彬县看黄土有多厚,就知道彬县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多深,从公刘建治立“豳”开始考证,有史实追溯可稽。也有人说,到彬县看古迹名胜,就知道彬县积淀了众多震烁寰宇、穿越时空的古迹名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化育了风光旖旎的自然神秀,它会让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豳风七月》虽然是西周时期豳地的诗歌,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最经典的部分,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所言皆为农桑稼穑之事,记录从春耕到冬藏,反映西周豳地的生产状况和风土人情,描写农家辛勤力作的情景,情感质朴,把月份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在一起,生活气息极为浓厚,形象生动鲜明而细腻。</p> <p class="ql-block">  图文/桐语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宛如一幅农事速写的连环画,在每幅画里都拂去了轻掩多年的尘埃,露出了曼妙的身形,也敞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文化。虽寥寥数笔,但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笔笔都是生动的叙事,抒情的写真,将人物景致书写得浑然一体,有种置身其中的画面感,那种写实的氛围更是令人久久徘徊在其中。诗中反映的劳动场景与颐和园西堤豳风桥西面耕织图中水乡泽国、男耕女织的表现内容十分吻合。颐和园西堤上的这座亭桥之所以提名为"豳风桥",应该就是意指这是一座饱览田园风光的桥,代表着当时清帝王注重农桑的理政思想。</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豳风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可惜的是,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焚掠,豳风桥以及周边的耕织图景区同园内其它建筑一起被毁灭殆尽,仅存一块乾隆皇帝御笔钦题的“耕织图”石碑。1886年,慈禧在重修颐和园时,以办海军为名,在当年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了昆明湖水操学堂。1988年以后,耕织图景区开始逐步复建,复建后的大部分景点已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豳风桥原名桑苧桥,因慈禧的丈夫咸丰,名为奕泞,因桑苧音同“丧主”,桥名中的“苧”字又与咸丰皇帝的名字奕詝同音,于是便沿用桑苧桥的原意,改桥名为豳风桥,主要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据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豳风桥周围尚有许多株数百年的老桑树,后因修建工程以及自然死亡,现已剩存寥寥无几。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活着的少量百年以上的老桑树,依旧是茂盛如初,成为见证那段历史的证物。de</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桥西有耕织图、蚕神庙、织染局、络丝房、水村居等颇具江南水乡风韵的田园村舍,与桥的名称十分贴切。而在这里起着重要角色的耕织图景区,更是具有浓浓的江南田园水乡风情。农忙时节,站在豳风桥上,可以近距离感受田园水乡一派繁忙丰收的景像,体会其中的烟火气息与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以诗经“豳风”命名的不止此桥,如果去过动物园,也许会注意到动物园有一家餐厅名曰“豳风堂”,可以说它与豳风桥如出一辙,《闲话西郊》中有记载说:"豳风堂建敞,藻绘鲜华"。堂额书"豳风堂"。联书:云峦四起迎宸幄,水村千重绕御筵。堂前有文冠树数株,为珍奇之品。其后土山林木茂密,风景幽雅。院外沿荷花池旁设茶座。在此品茗观荷,别有风味。可以想像这是一种何等的惬意。豳风堂与豳风桥其名都是取自《诗经》,借景相关农事,诗意系于长河,风景有殊,意境相似,一个品茗,一个品景,意蕴悠长。</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豳风桥位于西堤北段界湖桥南,在界湖桥和玉带桥之间,是西堤从北至南的第二座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一座长方形的屋桥,桥上有木构重檐四脊攒尖长方顶桥亭,面阔三间,桥洞设计极为特别,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各有一个圆形。是西堤现存最大的一座亭桥。造型优美,古色古香,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清宴舫旁边的荇桥有些相似,但比荇桥的桥亭更长。由于豳风桥西有一个涵洞,此桥又与北长河(玉河)直流连通。</p> <p class="ql-block">  图文/桐语 </p><p class="ql-block"> 长河是一条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河流,昆明湖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是大运河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园之初,乾隆皇帝将香山、玉泉山的水通过引水工程汇聚于昆明湖,再通过颐和园中的水闸、涵洞、河流等向东部输送,最终形成了香山玉泉山-昆明湖-长河-护城河-通惠河-大运河这一立体水系。</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颐和园可谓是不虚此名,清代帝后御舟以昆明湖为中心,西北从玉带桥可达玉泉山静明园,东南从绣漪桥直通西直门倚虹堂。长河——昆明湖——玉河一线,成为连接北京城与西郊诸多名胜的皇家水上航线,它像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把古都北京的许多文化古迹和现代化的大型文化设施串联在一起,同时被串联起来的还有豳风堂与豳风桥,时至今日,在风光秀丽的长河流经的地方,由于颐和园这一咽喉要道的参与,使玉河的水在颐和园内的小桥下蜿蜒经流,最终流入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这里亭水相绕,桥水相依;这里桥因水而清,水因亭而秀;这里四季风光不一,各季景色别具风魅,无论是晨曦中的蓝,还是日暮后的品都美的彻底,撩人魂魄。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飘雪午后,更可以静谧成诗,无不入画。</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豳风桥周围视野极为开阔,站在宽大的桥亭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南湖岛一览无余,桥西面大片的芦苇,会在秋天里发出逼人的橘艳,夏天的时候满目的青绿荷丛。向东可近距离欣赏万寿山西部,尤其是佛香阁的雄姿美景,山下湖边的颐和清晏舫清晰可见。向东南远眺,昆明湖水如绢如练,南湖岛若隐若现,美如仙境。向西,古时的田园水乡近在眼前,现今的古柳新桑交相衬映。在湖水平静的时候,站在西面不远处向东眺望,可见佛香阁高塔立于桥亭之中,与桥亭同时入水如镜,这只古塔屹立在北京将近四百年,与之陪伴,不舍昼夜,形影不离。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心生诗境,空念间吟诵出一首即兴小阕“无恙豳风新雨后,一枝塔影映桥来”。</p> <p class="ql-block">图文/桐语</p><p class="ql-block"> 走进颐和园探访古人古韵,走近豳风桥重温古老的《诗经》,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月流火》,在这个七月,在这样如火的季节里越发的灼热和真实,站在桥上看着堤岸绿草流青、柳丝轻荡。想象着当年前人站在桥头吟诗赋词的情景,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游人,有一些浮想,也有一种感动。突然发现这座桥在我的镜头里已经不再是一座建筑,它早已幻化成了一张泛黄的扉页,像一曲谢了幕的挽歌,更像是一段沉淀了无数岁月的长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