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魏晋,绕不开智永《真草千字文》,可惜最好版本藏于日本

刘超

书画品茗 2022-07-17 06:44 发表于江西 传世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两个版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后为小川为次郎于大正元年(1912年)所购藏,今称之为智永《真草千字文》“小川氏藏墨迹本”; 《真草千字文》“小川氏藏墨迹本”<br><br> 一为保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的北宋薛嗣昌石刻本,此本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上石,称之为“关中本”(或“陕西本”),但和墨迹本相比较,锋芒、使转含混许多。学习智永真书从墨迹本入手较好 《真草千字文》“关中本” 我曾在日本“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中见过此墨迹本册页,虽仅展示一开,但观其真书部分,静气扑面,细观后,觉得其和唐楷大有不同,笔画之间的起承十分明显,用笔自由,气息贯畅。下面从章法、用笔方面略谈此帖特点。<br><br>智永《真草千字文》以真、草两种书体间隔书写,以便对比识读,一静一动,极为独特,全篇总体布局参差错落,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搭配和谐。 《真草千字文》“小川氏藏墨迹本” 整幅作品采用有行无列的章法,行距均等而列距不等,字距起伏变化小,较为宽舒,字字独立,但笔断意连,牵丝映带,观之有《兰亭序》再现的感觉;十字一行,大小交杂,浑然天成,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态。正因为如此,其通篇布局并不像多数楷书范本那样严整,而是活泼、自由的。<br><br>用笔为学习智永此帖的重中之重。用笔方面,我体会较深在两个方面:一为起,一为折。 关于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用笔,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虽寥寥数字,却点出智永此帖用笔精髓。<br><br>细观此帖,发现智永用笔多以露锋、尖锋为主,空中取势,如老鹰抓兔般顺势而下,可谓是快、狠、准。不论横画或竖画大多露锋起笔,笔画顺势而生。<br><br> 如何写好露锋呢?我展示9种不同横画的写法,前面3种可能是常见、常用方式,相比后面几种来说,可能略显单薄,和我们平时说的“刮”字较接近,初看不错,但不耐细看。<br><br>用笔方式大致相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在入笔铺毫的时间差上,我们完成一个笔画的时间大致是相同的,如果入笔的时间长那么后续的时间则缩短;相反,如果我们下笔迅捷,那么笔毫则在接触纸面的瞬间迅速铺开,后续时间比较充裕,故而笔画会比较饱满有力。 作者临《真草千字文》中的楷书 如何把入笔的时间缩短,何绍基说“从空中来”,把前期的准备动作全蕴含在空中,则能做到笔画饱满有力又不失锋芒。与之同时,笔画的饱满是有方向的,我们平时书写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得当可在书写过程中增分添彩,帖中亦有较多这样的处理方式,待我们在临摹过程中去发掘。<br><br>竖画的写法亦如此,至于“从空中住”则涉及其收笔的用笔方式,与入笔多以露锋、尖锋为主的方式截然相反的是,智永的收笔会比较含蓄,无论是完整的收笔,还是急停,都有收势表现,不会太尖锐,而是点到即止。<br><br> 唐尚法,楷书法则是在唐代才完备的,唐以降的楷书在转折写法上多以“折”为主,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书与唐法最大的不同是“楷形草意”,如此作中“过”“服”“罔”“国”“潜”“羽”等字,能明显看到草书般使转的痕迹,故而较多的横折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偏平整的,和我们日常写楷书的方式稍有不同,这亦是其古质之处。 智永书《真草千字文》本为弘扬王家笔法,我们能在此帖中看到魏、晋法度的继承和延续,此帖是追寻魏、晋笔法绕不开的代表性经典范本,值得深入研究。<br><br><br><br>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br><br>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智永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至使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br><br>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