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岁月流年系列——那年,那月,那人(一)★童年的记忆★

七星山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年,那月,那人</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岁月流年系列(十八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咿呀学语到花甲之年,经历了许多人和事,许多事在不经意间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之中。闲暇之时,重拾过往的记忆,把它串联起来,作为自己人生的梗概回忆,并把它述诸文字。算不得回忆录,更与自传贴不上边儿,权且是自己的“练笔”吧!</p> <p class="ql-block">  (一)、童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19日,那是北国冬季一个寒冷的日子,在一个普通人家,一个小生命诞生了,那就是我!我不知道我的到来给父母带来的是喜悦还是无奈,毕竟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毕竟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无一例外的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毕竟多了一口人意味着多了一张嘴……反正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外地当一名小学老师,常年住校,只能每周末骑自行车回一次家。家里只有母亲含辛茹苦照顾我们三个孩子,每月靠父亲除掉自己必须的生活费而拿回来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自然过得比较艰难。何况男人常年不在家,一个女人独自支撑一个家庭,其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三四岁之前我是没有丝毫印象的,譬如母乳够不够我吃?除了母乳我靠吃什么来度日?对于我来说,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据母亲回忆,不管家里经济如何窘困,父母都是宁可自己挨饿也会尽量让我们吃饱的,应了那句话,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p> <p class="ql-block">  待我对于这个世界真正有记忆的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又向我国逼债,再加之1958年“大冒进”,把本就贫穷的国家搞的遍体鳞伤,因此,全民大挨饿就是必然的结局。印象中那时最记忆犹新的就是一个字:饿!尤其是父亲在1957年因“帮党整风,给党提意见”而被“组织”打成右派,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劳动改造”日子后,在1960年国家实行“大下放”时,被下放到伊通镇公社永丰二队。一个劳动力养全家八口人(1962年有了三弟,1963年又有了四弟,还有年迈的爷爷),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那段灰色的日子正是作为五六岁孩子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而我每天却把能填饱肚子作为最大的奢望。记忆中什么榆树钱、灰菜、野菜团子、稗卡(用稗子不去皮磨成的面子)、高粱面大饼子,这些现如今认为难以下咽的东东,就是我们家的一日三餐,吃得不是满脸浮肿就是拉不下屎,许多时候即使这些所谓的食物也是满足不了需要,一旦见到好吃的那是两眼冒绿光,呵呵。</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月,人们穿的也是相当寒酸,难得治一件新衣服穿,胳膊肘、后屁股打补丁的比比皆是。有的人家当妈的缝纫活太差,打的补丁与原布料颜色不一还不说,大针小线,斜头八荚,那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我母亲不但温柔贤惠,而且干净利索,干啥像啥,缝纫活在街坊四邻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同样是打补丁,也要弄得板板正正,妥妥帖帖。记得母亲曾用几块手绢给我缝了一件小“汗溻”(一种夏季贴身的褂子),照样和小伙伴们出去“野”去。换成我女儿她们这茬孩子,那是打死也不会穿的。而那个年月,家家户户都是近乎一样的穷,自然谁也甭笑话谁啦。</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我家的房子也相当简陋,而且还特狭窄,两间土坯房,跨度还非常窄,一铺南炕,北面是一个窄窄的“万字炕”,就还剩一个小小的“屋地”啦。就是这么两间小土坯房,还是用爷爷辈分家时分得的两间“碾子房”拆下来的旧木料,又脱点儿土坯搭建而成。这个房子大概修建于1960年,幼小的我对于建房没有什么印象。听父亲回忆说,因为贫困,别说雇人就是求人帮工也愁供不起人家吃的,除了“竖架”等人少做不了,求了几个人之外,基本就靠会点儿瓦匠活的爷爷自己,一块坯、一锹泥,登上爬下的艰难劳作,在外地教学的父亲也只是星期天能回家搭把手,就是这样终于有了自己的“窝”。不过,由于没有膳房草,只能临时抹上白灰凑合啦,而白灰难以隔雨,所以,每逢下雨天都是我家难熬的日子,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拉啦,家里的盆盆罐罐都加入到接雨水的队伍当中。那时的我虽然年幼,但这些镜头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当中。</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每当看到如今的孩子衣食无忧的快乐童年,就不禁想起我们小的时候那窘迫的生活,真是两重天啊!记得女儿上中学后,有时提起话来和她唠起我的当年,女儿就说又忆苦思甜啦!也难怪,作为独生子女的她们,从小就没吃过一点儿苦,对于我辈早年的遭遇,也只是在历史书上略有了解,没有切身感受,自然不能感同身受啦。</p> <p class="ql-block">感谢亲们的关注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