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邯山

向阳而生

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根据地广大人民和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历经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范围:北起正太铁路、石德铁路,西到同蒲铁路,东至津浦铁路,南达陇海铁路。包括原属山西省东南部的26个县、河北省西南部的42个县、山东省西部的42个县和河南省北部的11个县。据1945年统计,全区已建立了约200多个县(市)政权,拥有城市80余座,人口2551万,面积12万平方公里。<br>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调整区划为3个行署、22个专署、154个县。3个行署是:太岳行署、冀南行署、冀鲁豫行署。各行署作为边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边区政府领导各地区、各专署、各县政府的工作。太行区作为边区政府直辖区不设行署,直辖6个专署、39个县。此外,首次行政委员会议还通过了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任免名单。1942年2月,边区政府从涉县靳家会村迁往涉县索堡镇弹音村,1945年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边区政府管理全边区的政务,颁发命令纲领,制定实施方法、规程及特别地区之单行法规。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任边区正副主席,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教育厅、税务总局、军区司令部、高等法院等。 (位于原邯山区政府所在地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曾为一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房、北屋、戏台和西耳房组成)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重组根据地和成立新的中央局的战略大调整。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内。中央局和军区驻邯郸市西南郊庞村一带,边区政府驻城内日伪县政府旧址,即陵园路西段原邯山区委、区政府大院。边区机关驻邯郸期间,围绕着减租、生产、练兵,开展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事业建设,召开了边区一届二次参议会,创办了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刘伯承、邓小平在邯郸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地进行了陇海、定陶等一系列战役,为野战军南征、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里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刘邓大军南征会议、黄河归故会议。这里还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6月23日,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撕毁停战协定,在占领张家口之后,全面发动内战,扬言要占领邯郸,消灭边区。边区领导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以退为进。边区机关陆续撤离邯郸返回武安。 1948年,驻邯郸的党政军等机关迁入西柏坡,组建华北人民政府,此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br> 1948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