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一节作文课:《____即景》

妥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特意把下午的两节作文课调到了上午的前两节——我要给孩子们上一次不一样的作文课。</p><p class="ql-block"> 那是去年冬天,正好该写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_____即景》。那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里要求: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但是在这一单元的执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课文中景物变化的感受总是不能深入,课后小练笔中也是写不出景物的变化之美,而且写景没有逻辑,思路很凌乱。分析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孩子们缺少真正的体验,自然景物虽然人人可见,但孩子们都习惯性选择熟视无睹,从来没有留心观察过。写作时全凭想象来“瞎编乱造”,自然写不出景物真正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我打算带着孩子们走到校园里去,带着他们真正用心地观察一次。</p><p class="ql-block"> 早读课上,我宣布:“同学们,今天我们都要变身摄影师,来为我们的校园拍一部记录片,拍摄时间第一节课。我们要选好有特色的镜头,还要给镜头配上文字。大家带上笔记本和笔,要记录时间和镜头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上课铃还没响,孩子们就按捺着雀跃,像一群小鸟跟着我飞出了教室。</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四楼连廊。这里可以俯瞰校园。</p><p class="ql-block"> 我:“各位摄影师,现在你的镜头准备对着哪里,拍下什么画面?”</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说:“我要拍下操场。”</p><p class="ql-block"> 我:“你这个操场有什么特点?”</p><p class="ql-block"> “整个操场都消失了,被浓浓的雾笼罩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孩子说:“我要拍教学楼。教学楼也被浓雾淹没了,像隐身了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你说的真好!‘淹没’,你是把大雾当成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当成了海水,因为雾太浓了,太多了,到处都是,就像海水一样……”</p><p class="ql-block"> 又一个孩子抢过话说:“我要用个无人机,从校园上空来拍,来个校园全景图。”</p><p class="ql-block"> 我:“你思路更全面。那你准备怎么为你的全景图配文字呢?”</p><p class="ql-block"> “清晨,整个校园都被浓雾淹没了。”</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清晨,大雾像个魔术师,让整个校园都隐身了。”</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整个校园还在浓雾里沉睡。校园像个美丽的姑娘,大雾就像她拉上的窗帘……”</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七嘴八舌……</p><p class="ql-block"> 我:“这个镜头有存在的必要吗?”</p><p class="ql-block"> “有。这个镜头是总的介绍学校。介绍一个地方,先要让人从总体上有个了解,就像要介绍我们班的同学,要先说我们班有58名同学,然后再一个一个介绍……”</p><p class="ql-block"> “这叫总写,没有总写,就不能把一个事物介绍清楚……”</p><p class="ql-block"> “应该放到作文的第一段……”</p><p class="ql-block"> 以前都是我来告诉他们的话,他们自己全说出来了。我会心的笑了——孩子们的思路已经打开。这比起课堂上我来给他们讲作文的结构,效果好的多。他们自己已经感觉到结构的作用和必要。</p><p class="ql-block"> 我:“各位摄影师,第一个镜头已经拍好。现在是8:05。校园笼罩在浓雾里。大家记下来。我们接着要拍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老师,去操场吧。”</p><p class="ql-block"> “老师,雾真的好大。”</p><p class="ql-block"> “老师,我也看不清你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我们像神仙,腾云驾雾……”</p><p class="ql-block"> 能出来“放风”,这群“笼子里的小鸟”兴奋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老师,你看,东边红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看过去。</p><p class="ql-block"> “太阳要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的确,东边的雾里出现了一小片微微的红晕。</p><p class="ql-block"> 我:“摄影师们,镜头准备好了。我们一边录一边介绍。”</p><p class="ql-block"> 这群小鸟又开始叽叽喳喳:</p><p class="ql-block"> “东边的浓雾里出现了一片红……”</p><p class="ql-block"> “像灰灰的天空涂了腮红……”</p><p class="ql-block"> “那片红慢慢变大了……”</p><p class="ql-block"> “颜色变深了……”</p><p class="ql-block"> “太阳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成太阳露出来红红的脸蛋,《海上日出》里就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整个天空都亮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赶紧提醒他们:“摄影师们,镜头是不是该换换角度了?别的地方有变化吗?”</p><p class="ql-block"> “跑道和草坪能看见了……”</p><p class="ql-block"> 我:“能看见了,它们是怎么样的?”</p><p class="ql-block"> “红红的跑道,绿油油的草坪慢慢显露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对,这颜色多可爱,一定要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教学楼能看见了。”</p><p class="ql-block"> 我:“看得清楚吗?”</p><p class="ql-block"> “不清楚,朦朦胧胧的。”</p><p class="ql-block"> “那能怎么写更形象些呢?”</p><p class="ql-block"> “我说!”一个孩子终于抢到发言权,“教学楼也露面了,只是还带着面纱,朦朦胧胧看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是8:15。太阳出来了,雾淡了一些,校园朦朦胧胧。大家记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等到太阳升高,校园里霞光普照。同学们看到,花坛里还有开放的月季,花瓣像小孩子的脸蛋被冻得紫红紫红,花瓣上挂着水珠,在阳光下,整个花朵像一个孩子破涕为笑的脸。天格外的蓝,红色的教学楼映着蓝天,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姑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很快就下课了。第二节课,我先让大家梳理了一下上节课观察的内容,然后同学们就开始自己写了。所有同学,全部当堂完成。我批改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孩子的作文有了一定的结构,思路很清晰。而且,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写出景物的变化。有的功底好的孩子还运用了多种写法,作文写的生动活泼。</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一节课,我更加认识到,作文课一定要让学生实践。要让学生真正观察过、体验过,他们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感受,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不牵强。要让学生真正表达过,这样他才能明白怎样说,才能把话说的更明白,他们也就明白了文章的结构有什么作用。他们可能会遇到心里有感受但就是表达不出的体会,那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描写类似情境的句子自然会用心记下,这也就无形中让他们明白了积累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作文课,是实践课。像我以前,总是声情并茂给孩子们讲了一节,可爱的孩子们听得认真又专注,可是第二节,还是有很多同学连头都开不了。都是因为孩子们没有体验。那写作就是逼着孩子们在瞎编,“谎话”往往是最难说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习作本来是半命题作文,但是为了训练孩子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被我改成了命题作文。所以,课下,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感兴趣的景物,又练了一次半命题作文。当然,效果较之平时,也是大有长进。</p>

孩子

校园

镜头

景物

作文课

同学

摄影师

教学楼

观察

浓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