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伐魏兵出祁山主要原因

刘和平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就结果看,未能达成“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故不仅彼时的蜀汉内部有异议,即使在今天,或因其避近就远,或因其以弱击强等等,也有些非议之声。当然,还有人认为诸葛亮兵出祁山是无奈之举,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加重人民负担的战争。这些说法也曾对我有一定影响,但在与勉县三国文化研究院专家学者沿诸葛亮兵出祁山路线实地考察后,觉得以上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从蜀汉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则与诸葛亮之本心相去甚远。那么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审时度势调整战略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的伐魏战略,在著名的“隆中对”里即有体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p><p class="ql-block"> 此战略思想有三个意思:一是跨有荆、益以立足;二是守险要,和诸戎,抚夷越,交好东吴内修政理,以使国家富强;三是等待时机,两路出击,灭魏兴蜀,最终完成国家统一。这是一个完美的战略规划。但世事难料,先是关羽错失荆州,失去了两路出击攻魏的前提,后有刘备彝陵大败殒命,蜀汉元气大伤,按计划实施“隆中对”战略方针遇到瓶颈。尽管如此,“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兴复汉室”是蜀汉战略目标,也是刘备诸葛亮的初心,这一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千难万难,有刘备起事后东躲西逃没有立锥之地难吗?就地躺平绝无出路,必须保持对曹魏的进攻态势。对诸葛亮来说,“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以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攻魏难以达成,那么刘邦据汉中、巴蜀以弱胜强开拓西汉王朝的先例也是有的。所以,审时度势,创造战机,“隆中对”战略经过适当调整,仍然是可以实施的。</p><p class="ql-block"> 必须指出,“隆中对”里“天下有变”四字的重要性。“隆中对”中,从“跨有荆、益”(已演变为独据益州)到战略总攻(决战曹魏)之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战略相持阶段”的长短,取决于是否“天下有变”。诸葛亮自然知道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知道战略总攻的时机尚未到来。那么,在战略相持阶段就不可以北伐吗?对这个问题,真正的政治家军事家都会给出答案,北伐是可以的。因此,诸葛亮没有选择坐等“天下有变”,而是选择在“战略总攻(决战曹魏)”时机到来之前,在“战略相持”阶段审时度势进行战术攻击,在不断进取中创造战略决战的时机。这是一种以削弱、颠覆曹魏政权为目的的主动进攻战略,是对“隆中对”战略方针的继承,是为实现“兴复汉室”最终战略目标的努力。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军事行动,是“隆中对”战略方针适当调整后的战略实践,是诸葛亮政治理想与蜀国前途命运为一体的重大战略行动,也是当时三国鼎立形势下较弱一方的正确选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蜀、魏、吴三国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二是避实就虚攻击曹魏薄弱</span></p><p class="ql-block"> 曹魏边境战力安排,主要有东南淮河一线防御东吴,因有数千公里边界线,加之东吴实力已经远大于蜀汉,又与洛阳接近,兵力部署大致25万人;北方边境线一带防御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大致有5-10万人;西南与蜀国接壤区域,长期部署5-8万人,再加上其他境内防务,曹魏总兵力约50余万。在蜀魏接壤区域,由于曹魏满朝文武因彝陵之战产生轻视心里,以为“备已死,数多寂然无声”“略无备豫”,完全没有诸葛亮兵出祁山的预判,距离蜀、魏政治经济中心同样既偏且远的祁山一线,就被曹魏政权战略性忽视,从雍凉都督曹真调去东吴一线,任用庸才夏侯楙为新雍凉都督开始,弱化了整个雍凉一带的兵力部署。</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地缘政治形势是,刘备陨落,蜀汉再次与东吴结盟,蜀吴边境相对稳定。曹魏虽然实力强大,但有蜀汉、东吴的双重压力,同时有西北与北方边境游牧民族、东北方向公孙渊辽东政权虎视眈眈不时捣乱,处于多边受敌状态。因此,蜀汉北伐,这些力量均对曹魏形成了牵制,如与之交好联合,则会对曹魏形成合围之势。事实上,诸葛亮北伐期间确实巩固了蜀吴联盟(东吴确曾对曹魏发动过攻击),加强了与氐羌少数民族的联系,还策反了投靠曹魏的孟达,联络鲜卑首领轲比能共同出兵曹魏,导致了虽然松散但也让曹魏四处提防分散战力的格局,为陷曹魏于不利局面做了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p><p class="ql-block"> 按照诸葛亮调整后的北伐战略,北伐的目标并非是战略总攻,避实就虚寻求战机克敌制胜,为最终完成“兴复汉室”战略目标创造条件,成为北伐路线选择的思想基础。北伐行动由汉中出发,一共有五条路线可供选择,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由于前四条路线均有曹魏重兵把守,且穿越秦岭道路艰险,易守难攻,后勤补给成本过大,守卫方只要扼守好几条通道出口,对方便无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强大军力实施“两路出击”来分散曹魏兵力,或者东吴从荆州一线出击曹魏形成策应,则很难达成用兵目标。相反,陇右却是用兵之所。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一道天然屏障。陇右东入关中,南下汉中、益州,西通兰会,北达塞上,是一条特殊的“战略走廊”,更是蜀汉之门户,有着极为理想的战略纵深,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善于谋略的法正所献“汉中三策”中,也曾有夺取汉中后兵出陇右威胁长安的谋划。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说:“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强,诚收之以为外蔽,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挽蜀之西,则蜀可以巩固自存,而待时以进。”如是,加之雍凉一带曹魏兵力薄弱,如果出兵祁山并占据陇右,与汉中连成一片,则有更大的军事回旋余地,使北上伐魏进退有据,客观上也会起到蚕食曹魏地盘、开疆拓土的作用,实属蜀汉北伐路线之优先选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蜀汉北伐曹魏战场状况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西和诸戎壮大蜀军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 蜀汉西北部与曹魏交界地带,是氐、羌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分布着氐、羌民族众多支系。周秦以来,陇右地区多居绵诸、邽、冀、狄、氐、羌、庐等戎,尤其东汉至曹魏,羌人多居凉州之武威、安定、天水、金城、酒泉诸郡。氐叟居武都、扶凤、天水等郡。河西有西羌,北有鲜卑、匈奴。“诸戎”,主要指世居这一带的氐羌等少数民族。这些历史悠久,在反抗与镇压的世代循环中,从血与火中饱受风霜磨砺的古老民族,世代戎马为生,十分强悍,具有难得的人力、兵力资源优势。陇右地区还有良好的天然资源优势。其一,雨量充足,土肥地广,粮食产量丰盈,是提供屯兵军粮的粮库。其二,山原广阔,植被茂盛,是黄土高原上的绿洲与天然牧场。公元前九世纪秦非子在这里为周孝王放牧繁息战马,为周孝王中兴起了重大作用,所以此地又是繁息、盛产优质战马的宝地。其三,卤城特有的食盐资源,也是战时不可或缺的战备物资。其四,西汉水流入嘉陵江,拥有通向蜀地的水路交通条件。其五,这一带处于古丝绸之路,长宁驿、弓门砦、降陇城、秦亭、街亭、略阳、成纪、显亲、清水、绵竹、上邽、新阳、冀城、洛门等陇右古镇上,西域商贾往来贸易,市场繁荣,是巴蜀与西域商贸往来之地。由于此,《资治通鉴》以“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给予陇右地区极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西和诸戎”,是蜀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尤其是尚弱于魏、吴两国的蜀汉,在完成了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占据汉中,稳固后方之后,“西和诸戎”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和抚怀柔”“攻心为上”是“南抚夷越”民族思想的核心,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的佳话更是家喻户晓。“南抚夷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顺利进行与圆满成功产生的政治效应,对雍凉少数民族有正面影响,是诸葛亮推行“西和诸戎”战略构想的成熟经验与借鉴。同时,由于曹魏政权在夺取西凉,进攻汉中前后,战胜马超,灭兴国氐王阿贵,败氐王杨千万,屠戮氐王窦茂所率领的万余人马,大量迁徙氐羌族人等等,一系列屠戮与镇压,激化了雍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氐羌族人对曹魏政权的深仇大恨,在客观上形成了诸葛亮推动“西和诸戎”战略的有利因素。只要完成了“西和诸戎”,获得雍凉地区氐羌民族支持,即可把地处雍凉的陇右地区变成北伐战略根据地,与汉中连成一片。这样,既扩大了蜀汉疆土,又能进一步壮大蜀军实力,彻底打破曹魏得陇望蜀的美梦,进而完成伐魏战略目标,实现“兴复汉室”的初衷。第一,占据陇右,北伐曹魏的后勤保障基地前移到了紧靠关中平原的陇右,居高临下威胁关中;第二,作为蜀汉门户,陇右与汉中联系更加紧密,成为同气连枝的蜀汉北伐根据地;第三,可形成陇右、汉中两路出击北伐曹魏的新格局,进可挥师关中,甚至一举击溃敌军。退可“保其岩阻”,有效维护蜀汉安全;第四,策反诸戎,组成更广泛的伐魏统一战线甚至伐魏联军,形成战略优势;第五,与东吴防线共同构成对曹魏的半包围态势,争取北方鲜卑等势力配合,进而完成决战曹魏的战略布局。</p><p class="ql-block"> 实施“西和诸戎”战略构想,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蜀军战力。首先是补充兵源、良将。祁陇一带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武,是蜀师极其理想的兵力来源。诸葛亮首出祁山失利退兵时,也不曾忘记“拔西县千家还汉中”以增蜀军优质兵源。同时,祁陇一带才多将广,李信、李广、李陵、纪信等著名将领就出于这一带,有“关东出相,陇西出将。”之谚语,有助于蜀汉“总揽英雄”。著名将领姜维便是诸葛亮首出祁山聚拢身边的忠臣良将,长期生活、征战于陇右的马超归蜀后显示出超人的本领。第二是补充军粮、战马。益州、汉中距祁陇一带路程遥远,且当地所产马匹个小腿短,适宜山路运输,却不适宜用作战马。祁陇地区有优良的农牧业资源,盛产良马,出产优质食盐,正好成为蜀军粮食、战马等军需不足的补充。“陇上割麦”便是诸葛亮五出祁山留下的佳话,今木门道、祁山堡等古战场还传有蜀军的圈马沟、拴马湾,可见陇右良马是蜀军必须的装备。第三是形成伐魏统一战线。陇右地区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陇右居民对远古传统文化、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的信仰,有助于接受“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讨逆之。”等政治动员,形成反魏、伐魏统一战线。建兴六年诸葛亮首出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建兴九年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等事例不胜枚举,都说明了“西和诸戎”战略构想与具体“和戎”政策措施产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是坚定不移贯彻伐魏方略</span></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上伐魏的核心,是攻克并占据陇右地区,逐步消化、稳固凉州,与汉中一道构成钳击关中的战略优势,联合东吴两路出击,共灭曹魏,达成伐魏战略目标。“六出祁山”军事行动,是对蜀汉“兴复汉室”远大理想坚定不移的坚持,是对蜀汉“兴复汉室”战略方针的伟大实践。一出祁山,是建兴六年(228年)春。这次军事行动,正值曹魏防御薄弱状态,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疑兵于斜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军奇袭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魏附蜀,收服姜维,整个陇右震动,关中、洛阳震惊。可惜曹魏援军张郃破马谡于街亭,街亭失守功亏一篑,拿下并稳固陇右进图关中的目标泡汤,诸葛亮空城计退敌,拔西县千余户居民返回汉中。此役后,曹魏开始强化了西部防线的防御。二出祁山,是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乘东吴陆逊在石亭与曹休大战之机,出兵散关包围陈仓,二十余天未破,魏援军到,蜀军粮尽撤退,魏将王双追击,被魏延斩杀。这次军事行动与东吴相配合,“明攻”陈仓这一进出大散关必经的战略要地,同时为蜀军“暗取”陇右创造条件。虽然曹魏没有动用陇右防御力量援助陈仓,伏击打援消耗陇右有生力量未成,却调动了曹魏荆州一线干将前来救援,减轻了东吴压力。在围城激战二十余天后,蜀军战略撤退。三出祁山,是建兴七年(229年)春。蜀将陈式攻武都、阴平,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援,诸葛亮挥师建威,一路追击郭淮至祁山,遂得二郡。这次军事行动一路主攻,一路打援,夺取武都、阴平二郡,不仅大大缓解汉中西侧的防守压力,扩大了蜀汉疆域,同时,可为之后夺取陇右发挥桥头堡作用。四出祁山,是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攻汉中,诸葛亮率主力于城固、赤坂(今洋县龙亭)与魏军对阵,时大雨月余,魏军不战自退。另使魏延、吴懿率部西入羌中牵制敌军,在洮水西游弋数月,附带抚慰羌人和扩充军队,后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曜于阳溪,完成任务获胜而归。这次军事行动,兵分两路,诸葛亮正面迎敌,魏延、吴懿深入陇右牵制敌军,犯境魏军粮尽自退,蜀军阻敌目标达成。五出祁山,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再攻祁山,始以木牛运。鲜卑人轲比能起兵至石城策应。司马懿惨败上邽、卤城,折损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诸葛亮割麦于上邽,李严谎报军情,刘禅发旨退兵,诸葛亮于归途中伏兵木门道射杀魏名将张郃。这次军事行动,有魏北鲜卑族策应,本可乘胜向北推进,却因内部纠葛奉旨撤兵,丧失了进军关中的大好机会。六出祁山,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诸葛亮率军出斜谷口,以流马运,屯田于渭滨,据五丈原并引诱魏军决战,欲一举击溃敌军进图关中。司马懿据守不出。吴军攻魏失败撤回江东,蜀军单方面与魏军周旋,诸葛亮卒于五丈原,姜维等遵其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这次军事行动,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是因为褒谷口和关中平原的北山之间距离最短,夺取此地,可将曹魏关中与陇西诸郡的联系拦腰斩断,如直接进军关中不成,逐步消化雍凉地区,完成陇右根据地建设,也可掌握主动。为此,在兵出斜谷时,已在陇右方向部署了一支预备队屯田于兰坑(今甘肃和县东)。只可惜东吴战败撤退,诸葛亮将星陨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p class="ql-block"> 可见,诸葛亮“六出祁山”军事行动,无论战场选择在那里,都是伐魏战略目标下深思熟虑的结果,都与变陇右地区为伐魏前沿根据地有关,都与完成对曹魏的战略围堵有关。诸葛亮的一生,是为“兴复汉室”艰苦奋斗的一生。他以实际行动,兑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是我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确理解诸葛亮“六出祁山”军事行动,不能把视野局限于六次军事行动本身甚至钻进具体战役的成败之中,必须立足于“兴复汉室”这一蜀汉国家战略的高度,才能检视出这六次军事行动的伟大性质。“六出祁山”的“祁山”,只是诸葛亮北伐军事行动凝聚起来的意象与符号。我们没有去纠结蜀军北伐有没有到祁山战场的必要,没有去纠结诸葛亮本人有没有亲出祁山的必要,也没有去纠结迫使犯境敌军撤退的军事行动是不是北伐的必要,更不能选择性忽略蜀汉实力远弱于曹魏的基本事实,去希望诸葛亮挥师奇袭,抄近道一举攻克长安进军洛阳。诸葛亮能够在蜀汉军力经关羽于荆州、刘备于彝陵两次惨败三损其二的情况下,以短暂恢复即兵出祁山,把战火烧到曹魏遥远的雍凉边境迫使其增加远征成本,拒强敌于境外长达七年直至战场病逝,实属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英明之举。尤其不能想象曹魏会偏安一隅,给蜀汉发展空间,使诸葛亮避免“六出祁山”的经济、军事消耗。应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对于曹魏大军攻击蜀地的生死决战,其政治军事经济利益是远大于弊端的。</p><p class="ql-block"> (文中地图来源于百度搜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1]陈寿:《三国志》,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p><p class="ql-block"> [2]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p><p class="ql-block"> [3]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p><p class="ql-block"> [4]张大可:《三国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p><p class="ql-block"> [5]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中国通史》,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