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陆氏家谱心得》5 两晋时期

皖风潇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5 篇 两晋历史背景及陆氏名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西 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65-317)52年</b></p><p class="ql-block"><br></p> <b>编者按</b>: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 ,国祚(zuò)五十二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b>区别于东晋</b>,<b>史称西晋</b>,<b>两晋</b>又被称为<b>司马晋</b>。 <br>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b>司马昭</b>都是权倾一时的<b>权臣</b>。<b>司马炎</b>于公元265年<b>取代曹魏</b>政权而建立新政权,<b>建国号为晋</b>, 定都于<b>洛阳</b>,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b>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b>。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b>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81年西晋时期全图(橙黄色为西晋版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81-317年西晋时期全图(粉红色为西晋版图)</b></h5> 陆氏二五世--二七世,是东吴灭亡,<b>江东陆氏由鼎盛走向衰落期</b>,陆逊之孙<b>陆机、陆云身陷西晋八王之乱乱世之灾,兵败遭谗被杀,夷三族的悲惨命运</b>,令人悲痛欲绝,但他们的文学贡献,书法精品,永留史册,光彩夺目;<b>嫡祖陆瑁(mào)之孙陆晔、陆玩、曾孙陆纳幸处偏安一偶的东晋</b>,为官清廉,不阿谀,不媚上;<b>器量淹雅,弱冠美名,轻视权贵,淡泊名利的陆氏家风,永传后世,虽败犹荣</b>! <b>1、二五世 陆抗子景 晏 元</b>(玄)<b>机 云 耽</b> (1)<b>陆机</b> 抗四子(261-303),<b>西晋文学家、书法家</b>。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b>苏州</b>)人。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学上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太康末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华大为爱重。太安二年(303)<b>成都王司马颖举兵伐长沙王</b>司马乂(yi),<b>陆机迫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夷三族</b>。<br><b>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工诗擅赋,所作《文赋》为我国最早以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b>。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史上,陆机的《<b>文赋》实具开拓之功</b>。<br><b>擅草书</b>。有《陆平原集》。他的《<b>平复帖》书法真品</b>,建国后由张伯驹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收藏。是<b>我国唯一一套西晋时期的书法真品。</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陆机《平复帖》书法真品,是我国唯一一套现存的西晋时期的书法真品。</b></h5>  (2)<b>陆云 </b>陆抗五子,(262-303),<b>西晋文学家</b>。字士龙。吴郡(今江苏<b>苏州</b>)人。文学上与兄陆机并称二陆。西晋末年官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陆云今存有《<b>与兄平原书》三十五篇</b>,内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有益见解。另存赋八篇,诗歌若干,代表作《<b>为顾彦先赠妇</b>》、《<b>答张士然</b>》等。原有集,已佚。<b>明人张溥</b>辑有《<b>陆清河集</b>》<br><b>陆机、陆云</b>为当时的<b>文学泰斗</b>,当时人称<b>陆云“为文词藻丽密,旨意深雅</b>”,而<b>陆机更是“少有奇才,文章盖世</b>”,可惜的是,二陆均作了当时<b>统治阶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b>,徒留下“<b>华亭鹤唳</b>”的典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江大学城(上海市松江区)地铁广场上的二陆雕像</b></h5> <b>(3)历史警示</b> <b>二陆之死带给后人以无限的悲痛与遐想,也带给我们沉痛的历史警示</b>!<div>公元280年吴国灭亡,三国归晋,陆机、陆云刚20岁不足,从他们的诗文里看他们可能参与了战争,甚至目睹了两位哥哥陆晏、陆景的战死,最后被晋军俘虏,一年后放还故里,之后他们隐居,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兄弟俩在诗词文赋方面颇有建树,有“<b>云间两陆</b>”之美称。本应该一直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继续文学创作,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更多的不朽作品。只可惜,当时门第很重要,为了保持门第不坠,他们还是必须出仕。正好当时西晋为了安抚被统一的吴人,下诏征召有才能的吴人入朝为官,陆机、陆云就在此征召之列。<br></div><div>陆机因祖父、父亲的光环,本人又是天才,所以刚刚去的时候“自以吴之名家,不推中国人士”,很有点傲气。就像张溥(明代文人)所说:“身侍仇雠(chou),而欲高语英雄,可乎?”,意思是身为伺候仇人,还要高声说自己是英雄,可以吗?所以几乎他一进洛阳,就被自恃战胜者的晋人百般嘲讽,卢志(<b>司马颖的心腹谋士,看不起南人</b>)于众坐问陆士衡(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陆云)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b>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b>”<b>从而得罪了卢志</b>。第二个又得罪孟玖。他是司马颖身边最宠信的宦官。孟玖曾向司马颖提出,让自己父亲去做邯郸县令。卢志都不敢反对,随声附和。陆机却说:邯郸县令一向是有名望的人担任,怎么能让宦官的父亲去当?孟玖大怒,恨之入骨。可见,<b>陆机虽学富千乘,却心直口快,毫无心计。为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b></div> 公元303年,司马颖派兵进攻司马乂(yì)的时候,<b>陆机免为统帅,他既没有帅才,也没有威信,下属孟超不听指挥,孤军深入,手下人数是司马乂的几倍,结果全军覆没</b>。尸积如山,堵塞了附近河流。孟玖听到哥哥孟超噩耗,认为是陆机故意陷害,发誓报仇,向司马颖进谗言,说他有异心。卢志站到孟玖一边,司马颖的部下没有人为他求情。<b>陆机随即被捕,陆云也受牵连下狱,后一起被杀。其子蔚、夏等同时被杀,夷三族</b>。临刑前,陆机感伤说:华亭的鹤鸣声,哪能再听到呢?(“<b>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b>!”)死时43岁。陆抗有无其他后裔,有待考证。 <div>西晋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死于兵祸。作为南士之领袖,“二陆”命丧北土,这对其他南士震动很大,顾荣、张翰等相继返归江东故土,西晋之世南士入北求仕的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br></div><div><b>历史警示</b>:<b>二陆“才如海,命如烟</b>”,<b>没有国,哪有家</b>?<b>他们不识时务,不懂政治、军事,自恃文采,盲目自傲,留恋官场,不愿激流勇退,忘记祖宗陆褒 “有志操”,不慕荣名,连徵不就的美德。</b>但对于当时的“红三代”来说,谈何容易?<b>对于今天二十一世纪的陆氏后人,难道不是一个最好的历史警示吗?</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三、东晋(317-420)103年</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并存</b></h5> <b>编者按</b>: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偏安一隅的东晋,在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建立了政权,史称东晋。东晋政权建立以后,在江南吴姓氏族的支持下,逐渐稳定住了局势,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地区,加上北方的晋朝氏族及宗室南渡,陆续支持司马睿,使得东晋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得以偏安一隅。 <b>1、二五世 陆英子术举业(晔)玩</b><div><b>(1)陆晔</b> 陆英三子(生卒年不详,约275-340,嫡系,合肥家谱为业),<b>陆晔年轻时就有好的名声</b>,他的从兄<b>陆机</b>每每称赞他说:"<b>我家世代不缺乏公卿</b>。"东晋元帝、明帝、成帝时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在位时间10年余。晋明帝(在位322-325年)遗诏称:“<b>陆晔</b>(谱牒为业)<b>清操忠贞,历职显允</b>,且<b>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b>。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 ”<b>因此成为晋成帝7位顾命大臣之一。<br></b></div> <b>(2)陆玩 </b>陆英四子(嫡)(公元279-342年)。晋明帝、成帝(在位325-343)时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在位时间10年余。<b>他器量淹雅,弱冠即有美名,轻视权贵,淡泊名利,</b>宰相王导曾想<b>招为女婿,他坚决不攀附</b>;<b>任命宰相后,多次上表请辞职。</b> <b>2、二六世 陆纳 陆玩四子,位极人臣陆纳</b>   <b>陆纳</b>(合肥家谱是玩之四子,也有帖子说是玩之子)字祖言,是陆玩、陆晔之弟,<b>从小为人清正,操行贞厉绝俗</b>,尤其是在那个崇尚奢侈的年月,他能做到节俭自律,十分难得。初被授予<b>镇军大将军</b>、武陵王<b>掾曹</b>,<b>州举秀才</b>。晋代骠骑将军、蓝田侯<b>王述十分敬重他的为人</b>,引为建威长史。<br>  后来,陆纳又累迁为黄门侍郎、扬州别驾、<b>尚书吏部郎</b>,出任<b>吴兴郡太守</b>(职务与合肥家谱一致)。陆纳为政清廉,在生活上也十分俭朴,从来不奢侈铺张,很受人敬佩,有“<b>恪勤贞固,始终勿渝</b>”的口碑。<br>  陆纳有感于西晋因奢侈成风而亡国,所以处处以节俭为主。陆纳来到吴兴郡任上,分毫不取诸民,连俸禄也不受。不久,又被佂拜为左民尚书,领州大中正。将离开吴兴时,有人问他需要装几只船?陆纳说:“私奴装粮食来,其他都不需要了!”<div>  <b>到临行时,发现陆纳的行李,只有一些被褥而已,其他的都封还给朝廷了</b>。后来,陆纳被升为九卿之一的太常,又改为吏部尚书,加奉车督尉、卫将军,<b>权位越来越重</b>。<b>就连权倾朝野的谢安,也想结交他。</b><br></div> 陆纳回到京城后,宰相谢安非常敬重他的人品,便派人对陆纳说,打算抽时间到你家去拜访。陆纳虽然知道谢安在朝中是一位权势显赫的人物,但对于这样一位贵客临门,他也并没有打算大肆操办接待。倒是他的侄子陆俶(与合肥家谱一致),听说宰相大人要光临他家,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应该好好招待一番。<br>  但是,<b>陆俶深知叔叔陆纳的为人,于是没敢和陆纳说,就偷偷地把接待谢安的东西,都准备齐全了</b>。当谢安来后,陆纳只给他端上了一杯清茶和一些水果,因为家里本来就清淡得很。陆纳也没有为谢安(宰相)做什么特别的准备。<br>  然而,<b>陆俶却摆了一桌非常丰盛的佳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并请谢安入席</b>。谢安以为是陆纳交办,所以欣然赴席。陆纳对侄子陆俶这种讨好上司的铺张奢华,<b>极为恼火,碍于谢安在场,他并没有立即发作。</b><br>  <b>等谢安走了以后,陆纳当面痛斥侄子,命人将侄子痛打了四十杖,</b>并斥道:“<b>你不能为叔叔我增光,反而污秽了我素来的品行!</b>”<b>这件事传为美谈</b>,陆纳的后人陆羽在《茶经》中转引晋《中兴书》记载此事。<br>  后来,爱子陆长生有疾,陆纳请求解官照料,侄子陆禽又犯法,陆纳请求免官谢罪,皇帝诏轻降其官。后来,陆长生病情好转,陆纳被升为左仆射,加散骑常侍。不久又拜尚书令,成了统领朝班的<b>宰相</b>。<br>  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以少年专政,委任群小,陆纳望宫廷而叹曰:“好家居,纤儿欲撞坏之邪!”朝士都服其忠亮!不久,陆纳被除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未受任而死,即以为赠。 <b>3、二七世 万载(嫡) 临海太守 秘书监侍中 子四:道元 叔元 群 子真(嫡系)</b> <b>4、二七世 俶(万载兄)、长生(纳之子) </b> <b>5、历史启示</b> 我嫡祖瑁之孙晔、玩及其后生,虽没有机、云二陆之名气,但人品高尚。陆晔年轻时就有好的名声,从兄陆机每每称赞他说:"我家世代不缺乏公卿。"晔(约275-340)、玩(279-342)、机(261-303)、云(262-303),晔比机、云约小14-15岁;<b>玩比机、云约小18-19岁,有幸生活在偏安一隅的东晋(历时104年),比“八王之乱”的西晋(历时52年)要平安得多</b>。<b>只有朝廷政治稳定,三国“陆忠”的“忠丞”才有用武之地</b>,陆晔在东晋元帝、明帝、成帝时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在位时间10年余,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成为晋成帝7位顾命大臣之一。陆玩在晋明帝、成帝时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在位时间10年余。器量淹雅,弱冠美名,轻视权贵,淡泊名利,宰相王导曾想招为女婿,他坚决不攀附;<b>侄儿陆纳为官清廉,不阿谀,不媚上</b>,<b>宰相谢安</b>(<b>即淝水之战总指挥的谢安</b>,公元383年前秦国苻坚率师南下攻晋,在淝水与东晋军队遭遇,晋军队在宰相谢安、将军谢石、谢玄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苻坚军队的谢安)。<b>他敬重纳的人品来家拜访,纳以茶和水果待客,其侄俶(嫡祖始之长子)设宴款待,被纳痛打40杖,传为美谈</b>。<b>只有国家稳定,才能风清气正,人有尊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