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秦邦道

味道

<p class="ql-block">连续跑了三天,虽说自夏县纵贯平陆的条山抗战遗址我们并未走遍,但一些主要战事的关键地段我们大多已经踏勘。下午,老秦又带我们参观了平陆县第四高小。这所学校是虞东乡贤冯子健于1915年创办的。当年为建这座学校,冯先生自当校董,亲自出面筹粮筹款,搬神腾庙,延请名师授课,费尽几多周折,其中困难何止几笸箩?在祁家河,我曾见过当年所聘校长的族侄,他告诉我,为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冯硬是软磨硬泡地把校长家祖坟的柏树砍了一大摞,锯成板卖了换粮。但也正是这座不起眼的学校,在1941年5月日寇侵占前,存世仅仅二十多年的时段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先后出现过三名黄埔生,两名北大生,八名省部级,二十多名地市级,上百名县团级的领导。这里也是老秦上完小时的母校,怪不得他对冯子健这么敬重,在冯去世八十年后要为他树碑立传。</p><p class="ql-block">校内还存有一块咸丰年间的乡规差役碑等,都可称得上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物。</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有个感觉,这三天来的一路勘访,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在老秦肚里装着,仅就见过的碑文,老秦撰文或参与建设的就有十来处。我早就知道老秦是个把心沁润进这方山水的人!退而不休的二十年,天天都不闲,写了今天写昨天,写了家乡写条山,他把平陆的古今写了个遍,要著青史对青天。</p><p class="ql-block">既已来到平陆,我们当然要登府造访。我想探寻一下老秦到底住的什么灵宫宝殿,吃的什么灵丹妙药,何来如此神笔如椽,笔耕不辍,把个平陆写得花开朵朵。</p><p class="ql-block">一方简洁的小院,三间砖拱的窑洞,门口还有一小片菜地,就像一个袖珍版的农家小院,坐落在平陆县城边沿。站在平房顶上环顾一周,城里的街,村里的巷,地里的庄稼,通达的高速公路,似乎是为了追求平衡刻意的安排,全都等距离分布在百米范畴内,尽收眼底。这老秦还真会选地方,砖砌的窑洞,冬暖夏凉,最宜人居,怪不得他的微信名就叫“山顶洞人”。他的住所既不失城里的方便,还兼有乡村的味道,估计当年连房带院也不过十来万。我们这代人的生活轨迹,决定了生活情趣的取向,就是贴近自然。</p><p class="ql-block">进得房内,“别有洞天”“精气神”两幅名家墨宝挂在墙上,显得书香袭人。老秦先炫了他的得意宝物: 一根自然天成的崖柏龙头大拐,是他多年前在老龙潭采集的心爱之物。龙拐执手,老秦满面红光,内敛的精气不因发少而减力,炯炯双目,凝神含韵,哪里像个七十多岁的老头!</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二个窑洞,才是他的工作室,床铺之外的空间有限,一方小小的茶台,一把低矮的小凳,就是他笔耕的战场。</p><p class="ql-block">第三间窑洞,是比他那把得意龙头拐价值百倍的真正宝库。这里的箱柜墙上,都满当当地堆放着书画作品。一本厚过一本的著作,全是他退休二十多年里的心血结晶。</p><p class="ql-block">我和老秦相识于《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知道他为了此书的编撰付出了太多心血。那摞起来不止一米高的资料,梳理一遍就得阅字百万。哪些该采用,哪些要订正,哪些要佐证,哪些要萃精,没有极大的精力与耐力是不可能扒梳九遍的。</p><p class="ql-block">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秦,比我还大六岁。记得在太原校稿时,当我已经感到身疲眼累时,他还能够坚持一小时。我数次在印刷厂编辑室的电脑旁,拍下他那谢了一半的头顶。忽略生态,这就是一种精神,即使说是一种光辉,也并非戏谑!</p><p class="ql-block">之前,我与老秦素昧平生, 这段时间因抗战结缘而共事以来,我深为老秦的敬业精神而钦佩!借用小品里的一句台词:他就像是为了完成这项使命而生的。记得在太原有天晚上三四钟,同室的老曹一觉醒来不见老秦,推开卫生间的门,发现老秦正坐在马桶盖上,趴在洗漱台上改稿哩。原来,他是怕开灯影响了老曹休息。与编辑审阅的辛苦相比,更多的付出是组织协调筹资出版,我理解其中的劳心费神有多累!</p><p class="ql-block">与历时三年的这本《中条山抗战》相比,在他的藏宝室里,我见到他下功夫更深的另一本书《平陆三区》。这本书也是耗时三年,虽说字数只有八十八万,但因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来自他直接的发掘整理,因而工作量更是浩繁艰巨。其实,他早于1985年在曹川乡当副书记时就着手开展了这项工作,成书于2013年。前后长达二十八年搜集资料从未间断,大量源于当事人的直接采访不单单是工作量巨大,更是无比珍贵的一手资料。至正式着手编撰时,十几斤重的手稿要打印成电子稿,这时多数纸张已经发黄发脆,实乃厚积薄发也。</p><p class="ql-block">国有史,方有志。我见过各类专业的,地方的,甚至村史,家史都可理解,因为她毕竟可依托相应的资源,费有人承,功有人庆,虽说编者付出辛劳,但也有人感念!像这耗时数十载,为一个早已不存在的行政区划去写志,我却是第一次看到!而且是探源觅踪,纳古集新,兼收并蓄地采撷了这方土地上的政治、历史、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若不是对这方土地爱得深沉,又该怎样理解这种精神!</p><p class="ql-block">历史,若无文字结晶,随风而散则是必然。三区的山水三区的人,应该感谢记叙你的老秦!</p><p class="ql-block">老秦不但写史,还写小说,案头一部34万字的《涧阳镇》,是他2015年的作品。虽说是小说类的处女作,但以平均每天千字的速度却实属难得。我调侃老秦,你这业余类的处女作一年就写三十万字,莫不是想将陈忠实这些大家们的军?</p><p class="ql-block">我大概浏览了一下内容,这本纪实性抗战题材小说,讲的就是本地当年抗战的故事,只是故事背景地把今日的下涧村改成了涧阳镇,但却改回的是原名。当然书中的故事,主角、配角乃至反角,要对号生活中的原型并不困难。我知道老秦这种信手拈来身边事的写法,并非图个轻巧,他实乃选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途在挑战。换个名字落在纸上就是很有嚼头的东西,喻事晓理,更有教化意义。只是我非常佩服老秦就有这种秉笔直书不怕惹事的底气和硬气!</p><p class="ql-block">2018年写的《一代英贤冯子健》,则是一部名实俱符的纪实。37万字的长篇,倾注了他对这位和他生活在同一块热土上的英雄先贤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早在1960年初中读书期间,老师组织学生到冯子健家去看昔日民团头子的家院,让学生们批判冯子健是为了给自己看家护院才组织的民团。但当时只有12岁的他却想不通,只有几孔土窑、几间砖房的土院子,值得组织那么多人去护吗?问大人,问乡邻,老人们阶级斗争的觉悟没有那么高,实话实说,冯子健弄民团是为了打土匪,打日本,所以才有五六百人跟着他干。</p><p class="ql-block">两个说法的反差之大,也间接地激活了老秦一生都爱刨根问底写历史的一个心结。他想把历史的真实用文字留下,释惑今人,不误后人!</p><p class="ql-block">冯子健一书,与其说是写成于2018年,还不如说动笔于1960年,以五十八年之功力去完成一部纪实作品,倾注了老秦的浓浓深情!毫无做作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鲜活的时代人物,其正气,其功业令人过目难忘。老秦在太原时送我一本,我还没顾上看完,就被朋友借走。</p><p class="ql-block">书虽未来得及全部看完,但我已知道冯子健的传奇经历。他在抗日战争时,以五十九岁高龄,亲率一支自己一手拉起的民军,屡创胜战奇迹,最后殉国于垣曲县境的抗日战场。这是当年牺牲在中条山战场上年龄最大的一位指挥官。兑现率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承诺这样的民族英雄,在同具英雄情结的老秦心中,不秉笔赋志,他是会煎熬不甘的!</p><p class="ql-block">同命相怜,我理解老秦,因为在当年抗战时,芮城有一位相似的抗日英雄侯为,他抛家舍子来到条南,组建民军,与日寇鏖战六年,最后在日本投降前的五十多天前命殒疆场,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后一位牺牲在中条山战场的将军(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认)。这样的英雄,我们忍心他们被历史凄凉淡忘吗?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努力从事抗战文化研究的一个英雄情结。</p><p class="ql-block">&nbsp;所以,我与老秦的心结相通。走在这条路上的许多朋友,都有相近的情怀,无需加油,动力自有!</p><p class="ql-block">老秦还有一本已经出了样书却还没有付印的作品,洋洋洒洒五十万言,记叙着他的一生历程。书名拟定《那年那月》,应该就是他的自传了。</p><p class="ql-block">翻开扉页,前面是老秦一首自撰的打油体自叙长诗。风格别具,情趣横生,颇有几分老树的幽默风格。不妨摘录几句,让读者窥其生平轨迹:</p><p class="ql-block">吾本一介草民,终生平淡无奇</p><p class="ql-block">凡夫也有波澜,闲情逸致自叙</p><p class="ql-block">生在中条山根,放牛拾柴成人</p><p class="ql-block">三岁患场大病,差点撂进坟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其后的小秦一路打拼,初中毕业后放弃中考,上山下乡,回村劳动。凭着聪明勤奋,先是干了小队会计,后来又干上大队会计。肯定是干得出色,又一脚迈进了公家门,在乡信用社当了会计辅导员,月俸18元,成了脱产补贴的半个“公家人”。再后来因为材料写得好,被慧眼识珠的领导调到公社办公室。从此,鱼跃龙门,成了真正的公家人,一路任过办公室主任,组织委员,副书记,乡镇长,平陆电厂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县经委副主任等。这寻常而又不寻常的历程,是这代草根们相似的人生。</p><p class="ql-block">虽不熟悉,也不用问,小秦在此一路的拼搏是努力的,用“尽了洪荒之力”来描述当不为过。在那个年代,农门出身的孩子想进“城门”的竞争者如过江之鲫,谁敢懈怠?</p><p class="ql-block">自诩“草根”的老秦,更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行行是行家。这一点在平陆是有良好口碑佐证的。我惊诧的是小秦成了老秦之后,本已功成名就,孩子也都优秀,各自事业有成,不劳他多操心,该是他含饴弄孙,安享清福的时候了,何来返老还童之精神?把家乡的故事写了一本又一本!</p><p class="ql-block">按说这本回味一生的《那年那月》都做成拼盘了,为啥还不端上桌呢?雄心勃勃的老秦经不住拷问,透露了他的秘密,原来准备七十岁封笔的他,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nbsp;&nbsp; 准备再写两本平陆人杰的传记。</p><p class="ql-block">其一是出生于平陆辛店的仝卜年。仝卜年,清代进士,曾任福建宁化、惠安等五县知县。因勤政廉洁,政声日隆,后迁任台湾知府。任职期间亲民勤政,勇御外侵,先后击败倭寇,击沉英舰,俘虏侵台外敌二百余名,确保了台湾疆域安全。至今台湾还有仝爷庙,享四时之祭。这仝卜年不仅勇武善政,还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中央四台的鉴宝栏目曾专门介绍其书法作品,收藏于厦门大学。这本书业已封顶,平陆县文化旅游局已为他出版,算是2021年前的作品了。</p><p class="ql-block">其二是出生于平陆南村槐下的百里奚。晋借道伐虢灭虞后,古虞国的大夫百里奚做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素慕其才,恐楚不易,遂以五张公羊皮赎买,又称五羖大夫。后来这个买来的奴隶,被秦国拜为丞相,助秦成为七国霸主,一统天下。这是平陆历史上的两位宰相之一。这本书,老秦正在搜集素材,还在构思中,但他表示,出版时间不会超过他75岁。届时,他真的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当一位黄土闲翁了。</p><p class="ql-block">平陆是一个富产故事的地方,这由故事而成语的典故就有“假虞灭虢”“伯乐相马”等几十个。“傅说版筑”其实也可以算作一个。如果你嫌这些典故生僻苍老,那缘于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而衍生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成语可谓新潮时尚,朗朗上口。</p><p class="ql-block">乡情浓稠的老秦,对家乡的英贤先辈皆有爱敬情怀,这么多的故事若失传承,在老秦心里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于是,这笔还得拿起……</p><p class="ql-block">由此,我理解了老秦的“乡愁”有多稠!</p><p class="ql-block">七十有二的老秦,能有如此累累硕果,用老秦的话说,他有一位“深山仙子”相佐。当年的小秦常常站在学校院里,仰顾着楼上那个小学妹的倩影,这一望就是一辈子,至今动力不减。在太原校稿的日子里,老秦每每接到仙姑的关切问讯,霎时就会红光满面!</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一堆顾不上陪耍的“小孙猴”,也是老秦的“加油站”。提起“小孙猴”们,老秦是精神再抖擞,笔耕再开楼,见天播“字籽”,年年好收成!他不仅是为自己的孩子,更是要为万千的子孙后辈们留下翔实的正气史料,丰厚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为了这个心愿,老秦还兼职着平陆县党史办的特邀党课教师、县老年书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县老年大学校刊主编、县老年协会秘书长等职。而且这所有的兼职虚衔在老秦的这里都干得有声有色,不拿工资的比那拿着工资的还出活。书柜里多达百万字的几十本《老年大学校刊》《古虞晚霞》,是他的另一摞得意之作。就像这一百多万字的《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就是他在运城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年会上聊出来的“闲活”。</p><p class="ql-block">英雄不问出处。根植生活沃土的老秦,正如他自诩的“草根”一样,有点太阳就茁壮,洒点雨水就能长。欣欣向荣的春华秋实,不正是这若干草根们在营造着吗!</p><p class="ql-block">倘若老秦是个“树根”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陆县高等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