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位的一个小区叫“中南海”,那是几十年前非常火热的一个叫法了。晓得这里历史发展的人们来到这里,望着这里的楼房和院落,或者会对你深有感触地说到,这里可是曾经的“中南海”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中南海”那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住房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是天大的事。单位缺房,还不是一般的缺,打破头能住个豆腐块大的房子都算你有本事。据说有个人为了要房,数九寒天卷缩在厂长办公室门口水泥地上哭闹着躺了一天一夜。许多人家老少共挤在一间房子里,还有两家人挤住在两室一厅的套房内,各住一室共用一个厕所和一个灶房,所谓的厅就是一条走廊。住在一个屋檐下口角是非锅碗瓢勺碰撞走火那是少不了的,所以人人都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宽敞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解决住房问题,单位下狠心买下了一块地建一个新小区。这块地上先后盖起了七栋住宅楼房,都是在五十平米左右的套房(那时还没有公摊面积之说),这在当时那可是上上品的住房,顿时成为单位职工们十分重要的热议话题,觉着有希望能住上的人家有空就往工地转悠看房型观朝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住房可是福利分房不收一分钱的,是按照户主工龄加人口等分数值顺序排队挑房逐层抓号,如果这二层房源未抓完就不能随意要三层或一层的房,所以工龄就是最大的优势,撞运气是关键,运气好的就选上自己中意的房子喽。当然也有例外不用排队就能提前选好房的,呵呵,比如厂级领导们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地距单位就隔着一条路,直线距离百余米,但就是没有直线路可走,拐个大弯距离延长了三四倍。这块地四周不临街,两侧及后面都是庄稼地,白天静悄悄,夜晚黑乎乎,非常安静,空气清新,傍晚去地里走一走还真是感觉没了烦恼世外桃源。这块地前面就是张家村,村里整端干净,村民住房统一,一排排二层楼每家一院,村里还有一个小花园,村中间有条路向后延伸到这块地,人们出行搬家只能走这条路,还真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人们兴高采烈搬家时,进出张家村的这条路有嘛哒了,大铁栅栏门挂了锁,小门开着,美其名曰加强安全管理。此时此刻急于搬家的人们不由怒火中烧,怒不可遏,心中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强龙能压过地头蛇吗,伸头缩脑袋都得挨刀了,最终单位出面协调开锁路通了(听说是开了条件的)。因为没有自己的道路,免不了今后的出行中还是出现了奇奇怪怪的制约,这是单位领导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无奈之下,几年后出高价修建了一条属于自己专利的直线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位厂级领导基本都入住这里了,还建了小车库,小车司机也特别安排入住这里了,其实不少中层领导也入住这里了,这里一下子热闹非凡,平头百姓与大小官员们为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了。入住这里的人们脸上都挂着灿灿笑脸,茶余饭后纷纷下楼交流感受,没有进到这里的人家心里好羡慕同时也很伤感,可忍不住还时不时来这里串串看看,尤其是春节期间,这里更是人来人往大包小提走亲访友看望领导熙熙攘攘,成为单位几个小区里人气最高的小区,不久这里就被人们冠以“中南海”之称,不知你懂“中南海”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其它小区逐渐开始规模性拆旧屋建新房,新房面积都在百平方米左右,房间设计更趋宽敞科学,但已经是入住商品化了。当然依旧是厂级领导们先后都撤出“中南海”进入新居了,有能力的中层领导们也从“中南海”换到了新居。这又引发了单位人们的热议,不断数说着“中南海”的新动向,关注着空出的房屋谁人能抢到手,毕竟这里的房屋价廉和居住环境还是不错的,人气指数也是蛮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在“中南海”的人家还是平头百姓多,热议再多对于他们来讲也只是一种消遣,他们没有能力促使自己住房条件再好一些,也就满足于现状了,知足常乐吗,大家心气平和海阔天空,家中虽然不算宽敞,却促使了人们酒足饭饱之后纷纷走出家门,聚堆聊大天,天南地北哈哈大笑倒也逍遥自在轻松乐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南海”一词慢慢淡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弹指间三四十年过去了,当年抢着入住这里的户主们均已七老八十了,那时为了住房五层六层甚至七层都敢上,毕竟是人在中年身强体壮,现在老了真是力不从心了。当年的孩子如今成了当年的他,孩子心疼父母的过去,怜惜父母的身体,有能力的就接走了或调房居住,只要这里有个大情小况也都非常关心电话咨询。也有的老人虽然去儿女那里居住,却不愿意将这里的老房转卖,认为这房子不大却是自己一生的心血,更认为这里是自己的根,如果那个的话就算是一份资产留给孩子们了,真是难为天下父母心。意想不到的是有些搬走的人们会经常回到这里与老邻居们拉话聊天打牌,人们猜测会不会是那边人气太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每每提起当年这里“中南海”还是那么激动骄傲,这里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难舍之地,尽管这里现在已经没有居住当大官的人了,与原单位也脱钩了,在这个原单位多个小区中已经数不上住宅条件和附属设施最好的小区,但依旧车水马龙,你来我往,识大体顾大局,客气友善,热心可见,藏龙卧虎,幸福满满,有本事的人家很多,文化氛围也浓,不可小觑。许多居住在一层的人们,很热心地在户外支起桌凳,备好了茶水,只要你愿意随时就坐八卦,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人员络绎不绝,谈古论今,人气依旧,只是这块地上的楼房已显陈旧,可还是那么亲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今“中南海”的四周已是大厦林立,曾有房地产公司看中这里欲要拆建,这是改善住房条件的一件好事,也是关系到老百姓利益的大事,或许这里的老人们害怕折腾,或许拆迁政策优惠太轻,双方多次未谈拢。国家出台对老旧社区“三供一业”改造,使这里的环境靓丽很多。假如从空中俯瞰这块地那一定是个凹地聚宝盆,老人们始终认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7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大明,原在西安电机厂团委、党委宣传部、党委办公室工作,现退休。爱好写点东西,曾在地方报刊、中央宣传部理论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文章作品。电话13572075224(同微信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