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麟老先生是我山水启蒙老师郑静的老师,他196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p><p class="ql-block"> 从艺60年,作品曾先后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海内外大展并获奖。</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及海外有关机构多有收藏;作为当代著名画家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当代中国美术家》等辞典和辞书。</p><p class="ql-block">出版有《杨麟作品集》等多种画册。</p><p class="ql-block">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扬州市美协名誉主席。</p> <p class="ql-block">马鸿增说杨麟</p><p class="ql-block">杨麟是甘肃兰州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性格气质、审美观念与综合素养,造就了他特殊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说他将西北浑莽苍凉之气与江南明媚秀润之韵相融合,大体正确,但还略显简单。融合南北的画家古今都有,但“北”多止于荆浩、关仝、范宽。杨麟不一样,“像杨麟这样长期生活在甘南,与高原牧场、藏族牧民、藏传佛教寺庙朝夕相处十余年的画家,即使在甘肃省内也属绝无仅有”(水天中语)。对大西北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有着深入骨髓的体悟,而不是浮光掠影的猎奇,这就决定了他山水画创新之路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关于山水画的创作境界,宋代范宽曾提出“师于人-师于物-师于心”三个层次。在他之前的唐代张璪说得更辩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和考量杨麟的艺术。显然,五六十岁时他取得重大突破,基本上仍属于较为写实的意象山水;七十岁以来的新的突破,则是闯进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象山水,登上了“象外之象”的出神入化之境。这一转型更为贴近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审美本质。</p><p class="ql-block">品读杨麟的心象山水,先是惊叹,继而感动,再而回味。这是一种全新的形态:天地融浑一气,笔墨色彩融浑一气,朦胧迷离、似隐似现的境象中,苍古浩莽的宇宙元气与画家喷礴而出的生命精气交织着,涌动着,构成了纯精神的意味无穷的幽邃境界。画面没有明示或暗示任何先贤哲语,但我却从中读到了孔子所说的“仁智之乐”,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乘物游心”、“身与物化”。画面冷落了传统文人画所注重的虚白空灵,冷落了文学化的描述性,而是以饱满充实的构图,在笔墨与色彩、线条与点面、泼洒与渲染的自由运行中,形成光影变幻、虚实相生、动静相成的节奏韵律,使画面满溢着浓郁的音乐性和诗性。这乐章,演奏出的是大千世界的天籁之音;这诗性,吟唱的是天、地、人共鸣的风、雅、颂诗篇。</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自于网络收集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