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孙家大院

老炳

<p class="ql-block">  位于铜陵镇衙顶的孙家大院,是福建省东山县一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晚清时期典型园林式的古民居,被东山县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委组织部、党校和县纪委分别在此建了党员和廉政教育基地,省委宣传部将其命名为“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到此专访并进行了报道。然而,身为本地人的我,对其知之甚少,深感汗颜,为补课,特邀老朋友孙家大院孙氏理事会会长孙吉树,相约于7月16日下午到孙家大院参访。</p><p class="ql-block"> 如约来到孙家大院,老孙带着我参观了他们的大院。老孙如同一个优秀的导游,带着我观赏他们的大院,如数家珍地叙述大院的一厅一堂,一石一木,一花一草,让我对这座古老建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基本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是“七包三”三进悬山式古厝,由七个建筑单元组成的左右护厝及后护厝,众星拱月般包围着中轴线上的前厅、正堂与后堂三座厅堂,占地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进了一进天井,抬眼可见正堂前六扇精致的格扇门,透过镶嵌着纤细镂空木雕的格心缝隙,依稀看见正堂与后堂依次升高,俞显威严。老孙解释道,正堂和后堂是孙氏家族议事与祭祖的重要场所, 因此先祖以豪华冷峻的木石装饰,营造一个威严的气场,令人敬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了格扇门,后堂轩亭上的“诒榖堂”金匾赫然在目。进入“诒榖堂”,但见堂内金木雕巨型神龛金碧辉煌,孙氏祖先神位牌供奉于此,深情地注目着期盼着孙家后代子孙的门庭荣耀。</p><p class="ql-block"> 大院厅堂建筑,精工细作。硬山顶屋面,或燕尾脊或观音兜,翘角飞天,飞檐入云。屋脊上的剪瓷雕龙凤与花草,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而光彩如昔。木构架上的梁枋斗拱造型优美,施以彩绘,光彩夺目,间以金木雕鸟兽,栩栩如生。轩亭前,假山造型峻秀,奇石嶙峋,流水潺潺,鱼儿戏游,引人入胜。轩亭前拜台边沿,对称的“之”字形石护栏,为庄重的厅堂添加了柔美的情素,不失典雅之作。</p> <p class="ql-block">  后堂前廊两侧有拱门连通左右护厝,穿过拱形石门,上青石转台,下几级台阶来到护厝庭院,别有洞天。护厝由七组单体建筑组成,既独立又紧密相连。每个单元都是一厅两房,红砖铺地,精巧的梁架、雕花木门……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是,这里已深深地渗入了孙氏后人在此生活护院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 护厝前的公共庭院里,树木葱绿,花草妖娆,其间伴随各种奇石突兀,美妙动人,尤其那二棵二百年树龄的“英爪”花,喜见大院逢盛世,俞发生机勃勃,满树“英爪花”争相怒放,鲜艳夺目,香气扑鼻。诸多漏窗石刻,连转台上都镶嵌着绿瓷仿烧的巨形玉璧,璧上再镶嵌山水青花瓷璧心,美轮美奂,让人流连。</p><p class="ql-block"> 七个独立小院呈递进式延伸,或圆或方的门洞便展现出重重景深,既铺陈了大户人家的居家礼仪又令人体会到含敛不露的谨慎,一个家族的盘根错节和跌宕起伏便隐没于重重景深里。  </p> <p class="ql-block">  这座杰出闽南古民居的落成,全靠孙家开基祖孙有全,人称“九太公”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孙有全,当年在铜山是个家喻户晓的能人,虽已逝去一百多年,但至今仍有许多轶事在坊间流传,依然受到里人的崇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忘记,是他——</p><p class="ql-block">勇立潮头,艰苦创业。孙有全告诫子孙,“克勤克俭省其家乃立,耐苦耐劳创业之本。”1819年出生的他,幼年时就随父下海捕鱼谋生。艰苦的劳作没有磨灭他生活的热情,大风大浪练就他过人的胆识、坚韧不拔的性格。孙有全的原配林氏婚后不久不幸去世,续娶的陈氏是潮州一位富商的女儿,在岳父和连襟的帮助下孙有全在铜山办起了“保合”布店。有一年的除夕之夜,铜山城家家户户掌灯围炉,街头商店都已打烊,只有“保合”店铺灯火通明照常营业。一艘商船夜泊铜山城,商船货主找上门来,急于抛售货物回家过年。孙有全毫不犹豫地盘下全部货物,既成全了货主如期回家团圆的心愿,又得盈利,并且从此结交了这个老主顾。</p><p class="ql-block"> 孙有全的诚信经营深受客户的信任,生意日渐兴隆。几年间,孙家便拥有了钱庄、布店、南北行等21家商店。然而,远见卓识的孙有全并不满足于此,他又谋划新的发展。时值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五口通商”后的厦门口岸被外国列强所垄断,本地民航运输业受到英、法、日等国家的排挤,一派萧条。对此孙有全义愤填膺,怀着为国人争气的思想, 立足东山海岛优势和侨缘、血缘、亲缘、情缘纽带,以发展南洋商贸的有力契机,于1845年投入巨资,建造了“永合隆”、“永合华”“永合丰”“永合安”等八艘载重2000石百吨级商船,组成一支从事“走北船”(即同时从事对内对外贸易的商船)的船队,从闽南沿海起航,运载当地土持产,东至台湾澎湖、高雄、琉球;北抵厦门、福州、温州、台州、上海、天津直至高丽;南达汕头、广州、海南岛、越南西贡和南洋诸岛,开展海运和“通番”贸易,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孙家船队在逆境中不懈奋斗,逐渐壮大,财源广进,孙有全成为当地商人的典范。大家纷纷效仿,加入海运贸易的行列。一时间铜山港高樯林立,海运事业繁荣兴盛,在“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 “走北船”,是一种非常艰苦和危险的营生,不仅要与惊涛骇浪搏斗,还要抗击海盗的抢掠。有一次,孙有全的船队遇上了海盗,面对包围过来的海盗船,他从船舱内抱来满满的一斗大洋,哗啦啦全倒在船板上,大声吼道:兄弟们,打不过我们全完,打得过这些都是你们的!全船伙计同仇敌忾,拼死与海盗搏斗,终于打败了海盗。事后孙有全一言九鼎,让伙计们平分了银元。从此,海盗碰上了孙家船队,只好远远避开。然而,孙有全的智勇双全,以及艰苦创业,勇于牺牲,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感人事迹却在东山及其他生活和拼搏过的地方久久传扬……</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孙有全使用的航海图。</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忘记——是他</p><p class="ql-block">以善为本,乐于奉献社会。孙有全告诫孙氏后人“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他致力于行善积德,以善心作良田,让孙家子孙百世耕种。孙有全经商致富后,他选择“反哺桑梓,泽被乡里”的感恩行善之路。咸丰四年,为巩固海防,他与乡贤黄振昭、陈德千捐资倡建“铜山外城”。咸丰六年,他敬奉龙吟宫雕凤石龙柱两对,其中一对由自家船队运抵台湾,敬奉于鹿港”天后宫。同治九年,铜山武庙重修,他出任董事,带头捐资献物,敬奉造型精美石雕“靑龙陛石”、雕凤石龙柱、金座石砖等,捐资修筑从顶街到关帝庙前的大路,修建自观音亭经东坑口至保生大帝庙的一段城墙及码头、轿寮,参与重修铜山南溟书院,倡导读书文明,以助文教兴盛之风。道光至同治年间,他不忘置田发展农业,时年产稻谷近7万公斤,设施粥点救济灾民,缓解海岛的饥荒。孙有全的善行善举博得民众交口赞颂,清廷赠封他为“奉直大夫赏戴蓝翎布政理问文林郎”,诏安县知事赠“乐善好施”“同心保卫”的烫金字匾,以褒其慈善德行。</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忘记——是他</p><p class="ql-block">重视后代教育,致力培养社会有用人材。孙有全告诫孙氏后人,“勿求珠玉富,但望子孙贤”。致富之后,孙有全着手抓孙氏后人的教育培养,期望他们为社会做贡献。他把大院的“一水斋”、“磊砢山房”作为家族塾院,聘请云霄名师张藻翔执教。孙有全尊师重道的善心迎来可喜的回报,当时一门之内一名中举,二名秀才登榜。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和县纪委等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孙氏后人重拾文化自信,重视优良家风家训传承,对记载的祖训进行修复校核,恢复每年春秋二祭时祖训的传诵,使传承近200年的优秀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忘记——是他</p><p class="ql-block">把“敬业担当,遵纪守法”,作为孙氏后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孙有全告诫孙氏后人,“族中子弟,士农工商,各有恒业,非年高体弱而在家闲游者,老年必督责焉”。他认为社会虽有分工不同,但每人都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除了老人、小孩和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者,每个人都要自食其力,对于那些能做不做,游手好闲的人,老一辈和正直负责的人要给予批评督促。在先祖家风、家训的长期教育熏陶下,孙氏后人自觉把“敬业担当,吃苦耐劳,自食其力,遵纪守法”,作为为人处事的一种生活态度,一面镜子,时时衡量督促自己。</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孙家大院,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虽然孙家大院这座晚清时期典型园林式的古民居的一厅一堂、一树一石、一花一草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一幕一幕地在脑海里闪现,使我为之陶醉。然而,让我更多的是,为孙家大院开基祖孙有全那不畏艰险,艰苦创业,致富不忘奉献社会,及其注重教育,忠孝传家的精神所感动!</p>